眉眼如初风华故 发表于 2016-12-22 00:26:18

二月二,高庙祭中华生育之神—上叶威灵高庙

徽州文化的第一个宝贝在哪里?在潜口上叶古村丰山南坡。
在岩寺潜口上叶古村丰山南坡500米处,至今还留存着一座倒塌了的“勅封威灵高庙”,这座古庙12米开间,20米进深,砖木结构,四合院格局,分前、中、后三殿,原有粗大的园柱28根,庙左原来有灶房、寝室建筑。这座庙在徽州之域,规模不算宏大,建筑也并不怎么华丽辉煌,然而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意义都非同一般。

上叶古村“勅封威灵高庙”,仅一个“高”字就突显了它在徽州文化中“第一珍宝”的历史价值。在徽州之域内,千百年以来,供奉各种神祗的寺庙遍于城乡,而被称之为“高庙”,而且名称叫“高庙”至今还存在的,可能已经找不到第二个,特别有些稀珍。

为什么上叶古村这个庙,是由朝廷皇上“勅封”的“高庙”呢?古《歙县志》专门特别指出:这是中华远古“高楳”、“高楳之庙”的衍传,是中华上古民风之遗迹。何为“高楳”?中华古经典《礼记•月令》记载:“高楳,媒神,后世以求子也”。“仲春之月,以太牢祀于高楳,天子亲往之,后人以为媒官,神之也”。高楳之神,在中华远古文化中是专司爱情、婚姻、生育之神,或祀女娲、或祀简秋、或祀姜嫄(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在那时,每年二月二祭中华婚姻之神、生育之神,天子都要亲往之。在北方中原一带,千百年来广泛流传着仲春之月,二月二祭高楳的远古民风,山西、河南等地至今仍有高庙遗存和高楳庙会之遗风。而上叶古村“勅封威灵高庙”,民间传说是唐代所建,所遗存石匾记载:“明万历乙亥年(1575)冬月”立,清乾隆辛卯年(1771)、同治己巳年(1869)两次重修,可见至少有四百多年历史。据乡间长者回忆,在很早以前,此高庙中还立有求子的石祖“高楳石”,是远古石祖崇拜的遗存。百姓在“高楳石”前祭拜,举行授弓箭的仪式,有徽州人祭祀的特色,比直接蹲坐或触摸石祖要文雅高级。只是由于年代久远,石祖遗迹已不存,高庙也由单祭高楳之神送子娘娘,发展到祭祀老大帝、胡大帝;祁、许二将军、判官小鬼、汪公大帝及其一、二、三太子,四、五、六诸侯,七、八、九相公,以及关公大圣、五福财神、谷神田夫人、柳夫人等102位大小众神的所在,甚至还有鸡神的供奉。

在灵山上叶这一带,民间传说,此庙二月二庙会的时候香火极其旺盛,人们为婚姻求子祈愿“极灵”,每年二月二,四乡八村百姓络绎不绝涌往上叶高庙,求子祈福,潜口汪氏宗祠“金銮殿”都要大开正门,饭食热茶接待四方乡亲。这和北方中原上古遗风几乎相同。也就是说:徽州文化中所说徽州大部分宗族是汉以来从北方中原徙入,因而一直保留着中原的上古遗风,上叶古村“威灵高庙”的高楳之祭,遗址现存,是徽州文化作为中华正宗传统文化在徽州地域厚实积淀的最重要和稀珍的物证!硕果仅存的上叶古村“威灵高庙”所承载的重要历史信息,文化密码,向世人昭示:徽州文化虽然是地域特色文化,却始终有力地承传着中华民族文明的血脉,和北方中原文化同根同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特定时段的典型代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上叶古村“敇封威灵高庙”是徽州文化的第一珍宝,是最需要我们的徽州学研究者、徽州文化的保护者、地方政府和民众加以特别关注和宝爱的物态历史文化遗产。

高庙遗址还和徽州的两个名人有关。明末歙县名士许楚曾经隐居于此,许楚,字芳城,潭渡后许人,有名著《新安江赋》、《黄山赋》,晚遁迹于高庙山中,筑石雨草堂,其《品泉诗》四首之四就是咏歙县四大名泉之一的高庙泉。另外清末唐模的徽州学先驱许承尧,在未中进士之前,曾借居高庙,苦攻经史,终于在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高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第二年农历二月二,许承尧带家人抬着“昭回于天”匾额,披红插花,担三牲,携鼓乐,鸣鞭炮,一路浩浩荡荡来到高庙还愿上匾,一时间招引了十里八乡的俊男靓女成群结队地来看热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二月二,高庙祭中华生育之神—上叶威灵高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