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谁而绽放 发表于 2018-10-8 22:23:02

春雨润婺源

徽州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明汤显祖在游历了徽州之后,曾曰:“欲识金银气,须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婺源是江西省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历史上曾属安徽管辖,为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有人说“徽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园,地处偏僻山乡的婺源很幸运地保存了古徽州的所有气韵。
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在“选美中国”特辑中,把婺源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使她对色驴们更富吸引,每到春天纷纷前往,欣赏那在金黄菜花中的徽州风韵。几年前就想去婺源,直到2010年的“烟花四月下江南”才达成夙愿。网上有关婺源的相片已经很多,对风光摄影有一种误解:同一个地方拍下的相片都差不多。实际上对同一个景观,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气候条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人怀着不同的心情,看到的都不相同,这次看到的婺源会是什么样的呢?杜牧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果然如此,在婺源的三天,天天阴雨不断,有时甚至还下起中到大雨,我们这些“路上行人”会“欲断魂”吗?

行前做了点功课,知道婺源的景色主要集中在三条线上:西线、北线、东线。2010年3月30日11:40从庐山到达婺源,先游西线,最先来到鸳鸯湖。据说鸳鸯湖是全国最大的野生鸳鸯栖息地,被海内外媒体誉为“生态奇观”。此时天上开始淅淅沥沥下起雨来,景区大门外没有一个游人,到售门票处一打听门票价格,一会儿说是40,一会儿说是60,还说这是私人老板的,没有任何优惠。旁边一位大姐悄悄地告诉我们,大多数鸳鸯已经飞走了。对他们的作风十分不满,转身走时门票又变成了20,再没有进去的兴致了,只在门外拍了一张便离开了。

离开鸳鸯湖,驱车到文公山。祖籍婺源的朱熹当年回故土省亲扫墓,亲手在九老芙蓉山按八卦布局栽植的象征24孝的24棵杉树,如今尚存16棵,距今已有八百多年,仍然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参天耸立,被人们誉为“江南古杉王群”,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林。嘉定二年(1209年)宋宁宗谥朱熹为“文公”,咸淳五年(1269年)度宗下诏赐朱氏故里婺源“文公阙里”,后人遂将此山更名文公山。
       文公山朱子文化园风景区位于婺源西部,距县城26公里,景区不仅遗有朱熹手植古杉、千年古驿道、朱熹祖墓等古迹;还修建了朱熹纪念馆、朱熹诗词文化碑廊、寒泉精舍、紫阳学堂、廉泉茶亭、半亩方塘等 反映朱熹生平事迹、思想脉络的景点和场景,与十万亩原始阔叶林、文公湖、水上栈道等自然风光和谐组合。
       此时雨下得很大,文公山笼罩在雨雾之中,景区进门处同样空无一人。
   冒雨进入景区,对这绵绵的春雨不同心情的人会有着不同的感受。记不清是谁曾说过:“绵绵的春雨最能撩起人心中的那般愁思了。”也许是的吧,要不古人怎会有“烟雨织成愁”之说。也有人这样认为:“江南春雨,缠缠绵绵,如泣如诉,宛如一位多情善感的少女,抽出缕缕情丝,滋润着大地的心田。”对于色驴的我看来,虽然大雨给拍摄带来很大的不便,但透过雨帘看见那被洗礼过的一切景物更加清新,湿湿的色彩更为鲜明、干净!
在婺源县城内住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就到北线去观光,从离县城最远的灵岩洞开始。婺源县灵岩洞森林公园是1993年经原国家林业部批准的“国家森林公园”,又是1995年经省政府批建的“省级风景名胜区”,面积约30平方公里,是一个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内分“灵岩洞群”、“石城古树群”、“石林奇观”三个景区。
   灵岩洞群由卿云、莲华、涵虚、凌虚、琼芝、萃灵等36个溶洞组成。《方舆胜览》有记。洞体大者雄浑奇伟,小者玲珑秀丽。洞内泉流澄清皎洁,水石相映成趣,石笋花、石柱、石幔琳琅满目,千姿百态。有蓬来仙阁、金阙瑶池、云谷游龙、天池荷香、龙门泻玉等景观数百处。更为称绝的是洞 群间保留有“岳飞游此”、“吴徽朱熹”、唐代大中十一年兼御史中丞卢潘和明等题词。
到各地的溶洞看了后的感觉是:天下溶洞内皆如此!不过灵岩洞有一个特色,参观完了后,需要在洞中暗河乘船从此洞出来。
.
离开灵岩洞来到百柱宗祠,它坐落在大樟乡黄村,又名黄氏宗祠经义堂。黄村临溪而居,村子不大,游人不多,安静祥和。百柱宗祠又称“经义堂”,建于康熙年间(1662—1722),因内有木柱百根而得名。宗祠为砖木石结构,由前院、门楼、庑廊、前天井、享堂、后天井、寝堂等七大部分组成。宗祠的“月台”、“重门”等建筑结构,有别于其它同类宗祠,是明清过渡时期徽派建筑典范的存世孤例。如今的宗祠,早已空空如也,但从风蚀的雕花和斑驳的墙,我们可以想象他在三四百之前的华美与磅礴。远远望去,油菜花地之后的百柱宗祠。
在紫阳镇再住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开始了婺源东线的游览。头天傍晚雨已停了,以为终于会遇上一个好天气,不料刚出发便下起了瓢泼大雨。这江南清明时节的雨也太多了一点,如果能分一点到西南大旱地区该多好!
八点时来到李坑,李坑村为南宋乾道三年武状元李知诚故里。该村四面环山,古建筑保存完好,布局极有特色。村外两条山溪在村中汇合为一条小河,溪河两岸均傍水建有徽派民居,河是建有各具特色的石拱桥和木桥。河水清澈见底,河边用石板铺就洗菜、洗衣的溪埠。山光水色与古民居溶为一体,相得益彰,活生生一幅“小桥流水人家”宁静景象。村中那清澈的小溪映照着浣衣女美丽的身影,倒映着粉墙黛瓦的古民居,处处都将滞留你的脚步。
  村头的牌坊和凉亭明显是后来修的,走过这座小石桥就行进在进村的石板路上。
汪口村,位于婺源东北部,古称永川,因地处双河汇合口。碧水汪汪而得名,宋大观三年(1110)由  徙婺源九代孙朝议大夫俞杲建村,是一个以俞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汪口村山环水绕,风景秀丽,得山水之灵气,地灵人杰,是古徽州一方“徽秀钟灵”之地,历史上这里文风鼎盛,人文蔚起,经科举中进士者有14人,出任七品以上官员73人,著书立说,以斐然文采名于世者9人著作达27部,还走出了一大批商贾四方的徽商富贾和精杏林,工篆刻、善书画的名士贤达。
明清时期,作为徽州与饶州重要水上商业交通的物资集散地。汪口商业十分繁荣,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船运如梭,是当时徽州东南部与婺源东北乡的区域商业中心和重要的水运商埠。光阴荏苒,曾经的繁华已远去,留下的依然是秀美和古朴。古山林、古埠头、古商业街、古巷、古祠堂和散落在十八条古巷中的众多官第、商宅、民居和书屋等各类古建筑保存完好,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深厚的徽文化渊源。
如今的汪口村,就这样静静地躺在古老的河边。


俞氏宗祠,位于汪口村内,占地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建筑为清代中轴歇山式,气势雄伟,布局严谨,工艺精湛,风格独特,被古建筑专家誉为“艺术宝库”。
江湾建村于唐朝初年,滕、叶、鲍、戴等姓人家在江湾的河弯处聚居,逐步形成了一个较大规模的村落。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萧江第八世祖江敌始迁江湾,子孙繁衍成巨族。自唐以来,江湾便是婺源通往皖浙赣三省的水陆交通要塞,成为婺源东大门。这里山水环绕,风光旖旎,物产丰富,文凡鼎盛。绿茶、雪梨久负盛名。还孕育出了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明代隆庆年间户部侍郎江一麟.清末著名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等一大批学士名流,村人著述多达88种,任七品以上仕宦者有25人,是当之无愧的婺源“书乡”代表。村中至今还较完好地保存着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古老的徽派建筑,还有东和门、水坝井等公共建筑物,极具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江湾,是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区的一颗璀璨明珠。
江湾的入口显示着它的不同凡响。
在婺源的三天几乎全在雨中渡过,春雨虽然给拍摄带来很多不便,没能看到春光明媚时,中国最美乡村的倩影,一些想去的地方也没去成。不过,在缠缠绵绵的雨帘之中,欣赏到了那湿润、清新、干净的春色,这也是别的时光所看不到的吧?也许,这只是一种自我安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春雨润婺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