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温瞳 发表于 2018-10-8 18:33:03

休宁方言和习俗

语言是人们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与人们的生活戚戚相关。一个地区的方言也可以从一个角度反映这个地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人情。

  休宁隶属古徽州,祟尚礼仪,讲究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礼遇有加。休宁人信奉“油多不坏菜,礼多人不怪。”这从休宁人的称谓和日常礼节性用语中便可反映出来。休宁人兄弟之间称兄为“大郎”,称弟为“弟郎”,称兄弟之子为“侄郎”,休宁称自己的妹妹为“令妹”、称自己的女婿为“令婿”;休宁对长辈多称“爷”、“伯爷”、“叔爷”、“姑爷”、“舅爷’。“郎”、“令”、“爷”,都是尊称。休宁人在相互交往中说得最多的礼节性语言是“多谢、多谢”、“难得、难得”、“得罪、得罪”、“恭喜、恭喜”、“拜托、拜托”、“客气、客气”、“不要紧”、“没得关系”、“真过意不去”、“真难为情”、“真难为你了”。这些客套用语是人与人和睦相处的润滑剂。

  休宁人很讲礼数,凡事都有规矩,且很注重自身形象。所谓“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有吃相、睡有睡相。”小孩子顽皮,未必能按大人要求去做,便会被斥之“失相”。休宁人讲究礼尚往来。收受别人的礼品,一定要找机会“复璧”,来而不往非礼也。待客很热情,先是让客人“快滴坐”,继之便要客人“吃杯茶”、“吃筒烟”。休宁人家堂前的长几上除了“自呜钟”、“屏风镜”,还有两个插瓶,这两个插瓶叫“火煤瓶”,里面插满了用黄裱纸搓成的纸捻,休宁人叫“火煤”就是专为吃烟人点火而备);若非常来客,主人定会下厨,打上三个“鸡子滚水”端到客人面前。尽管好客,但休宁人也有一个原则:“七十不留食,八十不留宿”。对初次见面的小辈,主人还会特地送上一份小礼物或一个红包,谓之“递手”。休宁人念祖,每逢过年都要祭祖,休宁人叫“请祖宗”。八仙桌摆满祭品,红烛高烧、香烟缭绕,全家人依次对着正中高挂的“祖宗容”顶礼膜拜。休宁人思亲,对逝去的亲人总是难以忘怀,每逢清明必要上坟祭奠一番。为亡人送上“衣裤”和“金银”,同时祈求亡人“护佑”合家安康,小孩长进。休宁讲究为人要庄重,总是要求小孩做人要“斯文”、做事要“从容”。即便是夫妻,人前也不得有过于亲呢的举动。“房里夫妻堂前客”就是这个意思。

  休宁人非常重视小孩受教育。小孩大了便要送入私塾、后来是“学堂”,读书识字。迄今许多农村小孩上学还是叫“进学堂”,家长督促孩子抓紧时间学习,还是那句老话:“还不快点去读书写字。”休宁人常对小孩说:“周仓无计,驼刀一世”,因此总教育小孩“要好好读书”,“从细就要学好”。休宁人甚至当着小孩的面,要求老师:“小孩不听话,只管打,三个钱买书,七个钱买打。”小孩做错了事,大人总是斥之“不识得救”,意印书未读好、数还不识,怎能不犯错。休宁培养小孩读书,并不一定是为了让小孩长大好当官。“官不做、秀才在”,大人总是这样安慰考试落榜的小辈。

  休宁人住房很讲究,明清的徽州民居极有特色。厅是厅,堂是堂,厨房是厨房。大户人家娶媳妇,要的就是“进得厅堂,下得厨房”。休宁住房有天井,讲究的是“四水归堂”、“肥水不落外人田”。休宁民居正房一般都是两层,上层应叫“楼”,休宁人却称为“阁”,上楼下楼便谓之“上阁下阁”,楼上楼下便是“阁上阁下”了。休宁迄今叫窗子、那怕是合金玻璃窗还是叫“槛窗”。那是因为,休宁住房,房间的窗户下方都有一块栏板,即栏杆,这栏板无不都是一幅极为精美的木雕,这就是“槛”了,所以谓之“槛窗”。休宁人往往几代人住在一起,因此.有些大户人家房子很大,分威好几进,也就有了“里进”、“外进”之别。房大门洞就多,古人称“小门”为闼也就有了“过闼”“么闼”之说。当然门多,门枕就多,小孩跑进跑出便多于了几分危险,大人便免不了不停地叮咛:“不要跑,小心丢(音)着门枕跌倒着”休宁人除了叫门下的横木为“门枕”,而且把房间门口的垫脚石也叫做“门枕”,房门前之所以有门枕,是因为休宁民居的房间里均墁有地板,为防潮,地板要高出地面尺许,休宁住居考究一点的贴墙的柱间都嵌有木板,因此,房间四面都是板壁,“敲屋柱、震板壁”的俗语便由此而生,其意思犹如“杀鸡吓猴狲”一般。休宁人从不说“洗澡”,而是说“洗浴’,意思,“浴”是指“去身垢”,两者是有所区别的。由于条件和习惯,休宁人无论男女基本上都是在房中用一大木盆“坐浴”,墁地板的房中当然不能冲洗,于是只能谓之“洗浴”或“抹浴”了,那个大木盆也因之被称为“浴盆”了。

    休宁方言丰富多彩,它是徽州民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且隔山隔音、一乡一音,发声、发音十分复杂,具有深厚的地方特色。早在上世纪的1980年12月,在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的日本国高级进修生平田昌司(现为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教授),先后十次扶桑西渡,专程来到休宁,学习、研究、整理休宁方言艺术,发表专题论文,在国际论坛引起轰动。

    在休宁方言中,有些话语的遣词造句与普通话有着“近亲结缘”之妙趣。比如,“楼”念作“阁”,“上楼”叫“上阁”,“下楼”叫“下阁”,而幽居在阁楼上的小姐,不叫阁上小姐,一般称作“三楼小姐”;“门口”叫“门洞”,“窗子”叫“嵌窗”,“门背后”叫“门后掖”。

   生活日用品的叫法也别具一格。比如,“手帕”叫“常服”;“雨胶鞋”叫“套鞋”,意指下雨了地上有水,在原有的布鞋上再“套”一双防雨水的鞋;棉絮之类只取后一絮字,而不叫棉,如,“棉袄”叫“絮袄”,“棉被”叫“絮被”,“棉背心”叫“絮披肩”;烘火的“火囱”,海阳一带叫“火藏”,流口地区叫“火篮”。对于“食盐”,流口山区叫“泥”或叫“咸泥”,县城一带更加奇怪,叫“撮子”,其意是烧菜时只能放一小“撮”,多侧太咸难以入口;“麻将”叫“角牌”,历史上麻将多用牛角、象牙镶嵌而成,故名。“长方凳”长宽如同麻将牌,故叫“角牌凳”;“坐位”叫“撮钵”;“菜橱”叫“碗架橱”,因它既可放菜,更可放诸多的碗。“罩衣”叫“网层”,如同一层网将内里衣服包裹住。腌菜的陶钵叫“罗抓”。

   人际交往中的称谓及礼仪也很有意思。“我”叫“晏仂”,“他”叫“科仂”,“你”叫“嗯(n)仂”。“这个”叫“嘎嘎”,“那个”叫“抹嘎”。“小孩”则叫“年仂”,小孩子夏天出汗多长不胖,就说“嘎嘎年拉夏吃不胖”。宴请时贵客佳宾多被安排在首席就坐,叫“坐上门头”,坐在门的上头,可见对客人是如此的敬重。“抽烟”叫“吃烟”,“喝酒”叫“吃酒”,“喝茶”叫“吃茶”,其实,烟从嘴里进鼻孔出,怎“吃”得下肚?可能是以前人们生活太贫苦,缺衣少食,“吃”就成了生活中的重中之重了。“欠帐”叫“控帐”,“他欠我10元钱”说成“科仂控晏10块钱”;“娶媳妇”叫“讨亲”,嫁女叫“嫁囡”。小孩子玩捉迷藏游戏,叫“捉央”,流口一带叫“躲瞎”,捉迷藏者双眼被蒙上黑布,躲藏者在他身前背后如影随形,躲来藏去,一派童真。邀请亲朋来家玩,叫做“到晏家来嬉”,“玩”叫作“嬉”。说人家得了神经病,叫“发句沙”,或者叫“发捞”。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劳作名称叫法也很独特。比如,“砍柴”叫“斫柴”,“割稻”叫“括谷”;“抬轿”叫“颠轿”,抬轿时,徽州地区山路多,山道弯弯,高低不平,轿身颤悠悠,上下颠簸,“颠轿”名符其实。

    对于日用蔬菜食品名称的叫法,格外离奇,不可思议。比如,“茄子”,县城一带叫“劳骚”,溪口地区叫“鹿苏”,而流口一带就叫一个字“嚼(jiáo)”;“辣椒”,兰田一带说成“辣”,溪口地区叫“辣无”,流口山区叫“辣解”,意思十分明确,它定能给嗜好辣味者解解馋;“玉米”县城一带叫“苞狼”,流口则叫“苞辘”。蒸熟晒干的糯米叫“冻米铁”,说明此米很硬;“猪下水”叫“猪肚窠”。

    另外,对于一些动物的叫法也很少见。“蛇”叫作“溜公子”;“麻雀”叫作“麻劳”;“马”,五城一带叫“模”,“一只马,爬上山,踩块石板,一翻”这句话在那里被说成:“衣结模,婆上霜,残块石绑,一方”。对于“老鼠”的称呼,简直匪夷所思,闻所未闻,流口山区叫“拉去”,海阳一带叫“老伯”,将鼠辈的地位抬得这么高,可能与它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一有关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休宁方言和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