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 发表于 2018-10-7 17:57:55

行走新安江:仁里

仁里算是练江支流登源河上一个文化名镇了。


仁里的出名,是因为苏州才子沈三白的《浮生六记》。在那本书中,沈三白记述了一段在绩溪的经历———沈三白在绩溪时,正赶上12个村自发组织的一年一轮值的花果会,当年举办花果会的就是离县城十来里路的仁里村。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沈三白兴奋异常,但苦无轿马,最后还是让人断竹为杠,缚椅为轿,雇人肩之而去。

沈三白看到些什么呢?一进村口,他就看到有一个大庙,不知道供什么神的,庙前空旷的地方搭起了戏台,浓墨重彩,极其漂亮。走近一看,那是用纸扎的彩画,并抹以油漆。锣声忽至,四个人抬着像断柱一样粗细的蜡烛进来,后面跟着八个人抬着一个牯牛大的猪。猪是当场杀的,杀完之后便在庙中上了供。进庙之后,但见到里面都是盆景,大半都是黄山松做成的。这时候外面人声鼎沸锣鼓喧天———戏开场了,四方八邻如潮水一样涌过来。



沈三白所见唱大戏的情景,在徽州,再正常不过。明朝之后,观戏听曲已成为徽州百姓重要的生活内容。出钱的,当然是各个村的富商。有时候戏班子会在村中连本唱到个三五天,甚至七八天半个月。那往往是全本的《目莲救母》。戏接近于傩戏,主要叙述目莲成佛之后,拯救他下地狱的母亲———目莲的母亲是一个心若毒蝎的女人,在阳间做尽恶事,在阴间受尽地狱之苦。



目莲救母主要阐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主题。戏冗长曲折。明代张岱的《陶庵梦忆》卷六曾有《目莲戏》一节,正可以用来叙述一下唱目莲的情景;搬演目莲,凡三日三夜,四围女台百什座,戏子献技台上,如度索舞桓、翻桌翻梯、斗蜻蜓、蹬坛蹬臼、跳索跳圈、窜火窜剑之类,大非情理。凡天神地、牛头马面、鬼母丧门、夜叉罗刹、锯磨鼎镬、刀山寒冰、剑树森罗、铁城血解,一似吴道子《地狱变相》,为之费纸札者万钱,人心惴惴,灯下面皆鬼色。戏中套数,如《招五方恶鬼》、《刘氏逃棚》等剧,万余人齐声呐喊。


仁里原是绩溪耿姓的发源地。据《鱼川耿氏宗谱》载,南朝梁工部尚书耿源进慕新安山水,与弟耿汝进游历绩溪,见此地山环水抱,风光旖旎,于是全家迁至这里。因耿源进熟读《论语》,便取“里仁为美”,给这个地方命名为“仁里”了。更确切的意思是:里者,民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



后来,仁里成为程姓的所在地,篁墩“忠壮公”程灵洗的十八世孙程药一曾经被唐朝选送至金乡县当县尹,回乡时到绩溪游玩,看中仁里这个地方,便带着一大堆程姓家族的人来此定居。



当年仁里村的整个布局像一条鲤鱼,可能是坐落在登源河畔吧,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附会“鲤鱼跳龙门”的吉祥。现在,村中的古迹已然不多,只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古街,街上有杂货店、药店、肉店、裁缝店等,古风依存。两座颇有气势的宗祠,坐落在村中央。自唐朝迁来的程姓祠堂为上祠堂,称“叙伦堂”,解放后改为供销社;自宋朝迁来的程姓祠堂为下祠堂,称“世忠堂”,现已破旧不堪。上祠堂前的西向街巷上,存有一座上部残缺的明代世霄石坊,雕刻古朴精美。这是村里人为明成化十三年举人程溥所立,程溥曾任浙江新昌县令,著有《绩溪志书》等著作。


离牌坊不远,还留有程姓一世祖的墓道坊,横额上刻有“唐金乡尹药公墓道”。这是绩溪现存唯一的一座文字完整的墓道坊,也是年代最为久远的牌坊。村中有一株老槐树,相传就是这位程姓一世祖所栽,距今已有近千年,仍是枝繁叶茂。



当年仁里村在徽州颇有名气,是因为村落有一股浓郁的文化氛围。除了当年沈三白所看到的花果会外,仁里还经常举行其他聚会,比如说经常性的盆景展示等。仁里文风兴盛,大约跟绩溪县城相对较近有关系。仁里的教育在历史上也颇兴盛,元代就有程燧创办阳书院,明清两朝又建多所书院。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末废除科举后,村中还建有徽州第一所洋学堂———思诚学堂,以及绩溪最早的女子学校———端本女校。



“思诚小学堂”建于1904年春,至今已有百年了。清末废科举,倡办新学堂,仁里开明的富商程序东、程松堂等兄弟四人,认识到近代化的意义,不惜巨资率先创建了由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安徽第一所洋式小学堂,学制9年。程氏兄弟的祖辈曾经在通州,即现在的南通从事典当业。为了办教育,程氏兄弟聘请了著名教育家胡晋担任堂长并掌管教务,教授国文,又邀请当时留学日本的休宁人程宗沂、婺源人江鹏莹教授数学和英语,歙县人毕醉春教授国文。程氏兄弟开的工资很高,与同时期国立大学堂教授同等俸禄,年薪400银元。



当年的“思诚小学堂”占地5亩,主楼为3层,学堂完全按照新式学堂的模式建设,建有图书馆、阅览室、乒乓球室、学生宿舍、男女厕所等。为了新式学堂,程氏兄弟倾其所有,自己甘居祖宅陋室,粗茶淡饭,并且将家中能用的东西全部搬来学堂。程序东甚至将自己从南通典当行带回的名贵盆景古木都移栽至学堂之内。当年的学堂内,有5棵名贵的古柏被视为镇校之宝,它们各有名称,分别是:苍龙出海、一缕轻烟、仙翁张、丹凤朝阳、祥云捧月。



在“思诚学堂”的感召下,至1910年,绩溪县兴办了新学堂24所,为安徽省各县之冠。岁月沧桑,一个世纪过去了,现在的思诚小学已改为希望小学,当年的校舍与主楼已荡然无存,名贵树木也不知去向,校园只遗有唯一的桂花古树,向人们昭示着那段旧学改新学的历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行走新安江: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