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谁而绽放 发表于 2018-10-4 18:55:33

走进古城岩

本帖最后由 黄山知名导游 于 2018-10-4 18:57 编辑

五月十五日来到了休宁县万安镇古城岩文化遗址,这里以众多的古迹遗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寿山旭日的奇特景观而闻名于世。景区由香港金利嘉有限公司投资修建,人工景点比较多,不过景区内的古牌坊、古民居、古祠堂、古庙、古门楼、古牌楼、古桥、古塔等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它们充分展现了古徽州古朴隽逸的文化风貌,精彩趣味的石雕、木雕、墨坊、罗盘制作等游客参与节目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黄梅戏表演,让游者宛如走进了明清社会的私家殿堂。    说古城岩是文化遗址,也确有其道理,除了古牌坊、古民居、古祠堂、古庙、古门楼、古牌楼、古桥、古塔带来的建筑文化,其独特的景致也成为众多影视媒体的拍摄地,据说电影《小花》、《新四军》、《历史的天空》、《大清徽商》、《为奴隶的母亲》、《徽州》等影视作品均在此拍摄。    听当地人说,这里原本没有牌坊,现在的古牌坊都是从休宁其他地方花钱买来矗立在此的,不过明清古民居和黄家祠堂、红庙、牌楼、门楼等建筑都是本地的。    据当地的导游说,休宁以前有很多明清民居,后来由于保护不善,有的已经破烂不堪无人居住,部分已经倒塌,内部天井的鱼池已经被文物贩子买走,后来为了抢救保护古民居,黄山市买回来一部分。休宁县的清代民居有些被拆除,有的仅存遗址和断墙)。    在古城岩景区内可以看到地上散落的古建筑上的石雕,据说也都是一些有识之士花钱从各地收购回来的。还有很多明代民居房屋构件已经贱卖给文物贩子了,有些已经倒腾到海外,十分令人疼心。

古城岩由于众多的古迹遗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寿山旭日”的奇特景观成了徽州历史、徽州风情、徽州传奇的一个文化符号。    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永安元年,古城岩是休宁县府的所在地。唐天宝九年前,这里在历时近五百年的时间里都是休宁县治所在地。隋末歙人汪华带兵起义,先后占据歙、宣、杭、睦、婺、饶六州,自号吴王,后归附李唐,被封“越国公”。在古城岩的山前曾竖有巨石牌楼,上镌“越国古城”,便是为纪念汪华而建。山顶还有著名的“汪王宫”遗址。汪王宫正前方,是雄峙水滨的狮峰,山巅有巨石悬突,崖顶略平,相传为明末抗清民族英雄金声练剑习武之处,名“练心石”。    古城岩山右侧有象峰,峰形宛如巨象蹲伏,石鼻前伸,长有六米多,下有石门夹峙,如双鹤引颈伸入崖内,俗称“交杯石”。古城岩山南旧时有一处园林,设计构造精雅,名为“半亭”,门额题“溪山一览”,园中广植花木,石台中植方竹丛,其竹外方内圆,苍虬可喜,一石岩间辟为棋室,以供高人对弈。室外为青石板铺成的平整通道,路旁石栏下,溪水聚为深潭,养鱼放生,称为“放生潭”。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题书“鱼乐园”三个径尺大字,刻于石壁之上。狮峰左有文笔峰,峰巅筑有六角七层万寿古塔,高二十九点六米,为明代嘉靖年间建造,塔下有明代还古书院遗址。    古城岩风景区依山傍水,水秀山清,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内涵和秀美的山水风光,为国家3A级景点,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咸丰十年,太平军李世贤将士与曾国藩的湘军在古城岩一代展开浴血奋战。南宋淳熙年间,民众曾在古城山顶建起忠烈庙(即汪华故宫)。因朱元璋与陈友谅交战曾避难于此,又得名“万寿山”。峰峦建有徽州第二大书院“还古书院”是休宁儒林、文坛聚会场所。明末民族英雄金声,近代“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等众多历史名人都在古城岩留下佳话。


带着对徽派建筑的那份神往,走进休宁万安古城岩。映入眼帘的全是洁白的粉墙、黝黑的屋瓦、飞挑的檐角、鳞次栉比的兽脊斗拱以及高低错落、层层昂起的女儿墙,绵亘着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卷,穿行其间,思绪随着石板路而步移景异,遥远的历史记忆渐渐复苏于脑海之间。    作为极具地方特征的文化现象,徽派建筑是在特定的人文环境中诞生的。“胸中小五岳,足底大九州”的徽州人,他们服贾四方,或成巨富荣归故里,将域外更高层次的文化引入境内,穷极土木,广侈华丽以明得志,构筑起一幢幢精巧别致的民居建筑。故此,早在晚明时期,“入歙、休之境而遥望高墙白屋”就成为徽州村落的独特景观。
    可以说与“五岳朝天”并称的“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徽派建筑多是以天井采光、通风,外墙极少开窗,因此给人一种幽暗凄迷的感觉。    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岩景区,融自然田园风光与徽州文化景观于一体,是“走进明清社会,体验徽派文化;亲近青山绿水,感受田园风光”的绝佳去处。进入大门,首先进入视野的那四座巍峨耸立的牌坊,是按照忠、孝、节、义的顺序依次排列的。    里面那座深宅大院就是黄家大祠堂,再往上走,就是历经风雨、距今几百年历史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徽派建建筑的三绝,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在这里都可以一览无余。更有古桥、古塔、亭台楼阁……放眼四野青山如黛、宝塔耸立。而不远处江水碧波,古桥静卧,那种小桥流水有人家的迷人意境令人如痴如醉。

古城岩承载了徽州文化许多往事,无数的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动人篇章与传说。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少时就在休宁接受启蒙教育,十七岁时离开徽州前往杭州学医。当他依依惜别休宁时,已是泪流满襟,满怀深情地写下了:“古城岩下,水蓝桥边,三竿白日,一个怀着无穷希望的伤心人,眼里放出悲壮的光芒”。    古城岩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香港一家投资开发的,将散落在休宁各地的古祠堂、古民居、古牌坊迁来易地保护,修建了古城墙,恢复了青山绿水。《徽州女人》、《为奴隶的母亲》、《大祠堂》等影视剧也在此开机,古城岩已经变得风风光光,红红火火。    古城岩山右侧有座不高的象峰,峰形宛如巨象蹲伏,石鼻前伸,长有六米多,下有石门夹峙,如双鹤引颈伸入崖内,俗称“交杯石”。古城岩山南旧时有一处园林,设计构造精雅,名为“半亭”,门额题“溪山一览”,园中广植花木,石台中植方竹丛,其竹外方内圆,苍虬可喜,一石岩间辟为棋室,以供高人对弈。室外为青石板铺成的平整通道,路旁石栏下,溪水聚为深潭,养鱼放生,称为“放生潭”。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题书“鱼乐园”三个径尺大字,刻于石壁之上。古人非常赞赏古镇东边古城岩环境的优美胜景,将其称为“寿山初旭”,列为休宁县“海阳八景”之一。并有诗赞道:“天鸡咿喔起云霄,绝顶曦光接斗杓。赭玉盘开红晕迥,黄金轮涌赤波遥。一峰高向三光拱,万岁名应百世标。放眼扶桑胸次旷,不辞扪葛上岧峣。”
    古城岩流传着一个民间传说,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角逐时,曾躲避于此。明代程敏政有诗:“乘闲独上古城岩,石洞深深似隔凡;叠峴每迎神驭下,危峰疑出鬼工劖。一溪寒水围青嶂,万壑天风响翠杉;知是何人先到此,断厓高处刻题衔。”寿山左侧有狮峰,雄峙于横江之滨,峰顶巨崖 悬空,上有石刻“练心石”,明末抗清民族英雄金声在古城岩“还古书院”讲学时,曾面临悬崖站立在“练心石”上磨练性情。     山南旧有园林,名曰“半亭”,园中广植花木,尤以方竹最为珍贵。古城岩下,建于明万历十年(公元一五八二年)的古城桥长虹卧波,宏伟壮观。滚滚东去的横江经万安古镇正好呈弧形,因此,无论伫立江边任何一座码头还是镇尾的田间小路向东眺望,古城岩、古塔、古桥倒影江中,尽收眼底,形成一幅绝妙画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进古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