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控 发表于 2018-9-30 22:30:54

汪满田鱼灯

















汪满田的“鱼灯”会

在歙东深山更深处的汪满田村,每年的元宵节都有嬉鱼灯庆贺的风俗。原其历史,汪满田村四面环山,仅仅靠守着山岚上的几株茶棵过日子,生活很是贫困。古谚曰:“供七不供八,供八就要杀。”意思是人到了八岁,就要自己自力更生,寻找生活,不然就要象猪一样拿来杀啦。亦有另外的说法:“前世不休,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于是乎,汪满田人兄带弟,弟带妹的纷纷外出,以自己的勤劳与精明在异乡顽强的生存。
明清年间,在苏杭一带卖茶叶开布店水果店的不少人家,赚了钱回家置办产业,娶妻生子,逐渐成了歙县里东乡最大的村庄。清朝长毛(太平军)叛乱的时候,有长毛时常路过汪满田,大肆搔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临走时,还要放上一把火,烧几家老房子取乐。
村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保护自己的家园,向长毛献上一计:“大王喜欢热闹,我们嬉鱼灯给你们欣赏,如何?”长毛们感到奇怪纳闷:这深山僻坞,河里只有那小小三四寸大的石斑鱼,有什么好嬉的?倒想看个究竟,也就同意了。
聪明的村民们到村前村后的山林间砍来大毛竹,劈成细长的竹篾,手脚麻利的扎制鱼骨架,外面糊好上等的棉纸,画上红黄蓝相间的鱼鳞。“鱼”腹内是交叉纵横错落有致的架子,用来安放蜡烛。最大的鱼灯长约七米,高三米,里面可插上百只蜡烛。夜幕降临,点燃鱼腹内的蜡烛,那鱼儿顿时通体透红栩栩如生,丰满而神气的在鼓锣声中沿街窜巷的游着,长毛们看后大加喝彩。从那后,再也没有烧过房子,元宵节嬉鱼灯的习俗也就流传下来了。
自娱自乐的嬉鱼灯,因村坊大,慢慢的陆续分成祠堂、田街、里村、柏枝园、上六家等六个鱼会。每个鱼会都有一条蔚为壮观五六米长两米高的大鱼及两三条神气活现的小鱼。鱼灯会的费用全是各鱼会村民的自愿三块五块的捐助。每家还有千姿百态的花灯,扎成孙悟空、小白兔,或是辣椒、南瓜等蔬菜的样式,各具特色,颇具浓厚的乡村气息。嬉鱼灯前后四天,正月十三到十六,而十五十六两天是最热闹的。
大鱼灯一般由头、胸、腹、尾四截组成,分开扎制。前三截的下部与一茶杯粗的杉木扎在一起,是专门用来扛的。各部分之间用麻布遮风挡雨,也是为点蜡烛方便。如此大鱼,得有十几个青壮年汉子,前呼后拥的才能使鱼“游”起来,硕大的尾巴也要两个人拽着才能摆动。黄昏时分,那被历史击打得发白的牛皮大鼓,在村里少年敲擂下,更是震耳欲聋惊天动地,四邻八村赶来的看灯人听的心潮澎湃血液沸腾。
鱼灯在规定的时间里,到祠堂前的石桥上汇聚齐。祠堂桥鱼会的鱼灯理当先行,其他鱼会才按照各自的路线钻胡同走巷弄。很快,小村的每个角落都响起了“咚咚锵,咚咚锵”的鼓锣声和“嗵—嗵—叭—叭—”的炮仗声,远远近近的传来时,让每一个看灯人心里都有种莫可名状的兴奋。
年长的老者举着杉木做的火把或提着火篮在前引路,上书“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扁长方体开路灯紧随其后。两只憨态可掬的草狮,张牙舞爪的与开路灯逗趣着。大鱼灯在众人的扶持中摇头晃脑的于中间自顾趾高气扬的游着,鱼眼里那三节电池的手电筒,光亮耀眼的扫视着芸芸众生。还有年青的小后生扛着小鱼灯跟在后面,相随的是两人抬的大鼓大锣,在鱼灯的照耀下很合节奏的敲打着。最后是各家的孩童,拎着、举着自家扎制各具形态的花灯,喜气洋洋浩浩荡荡的,人面灯光,相映成趣。
最热闹的是“上在”,那是村口的一低矮的山坡,众口相传是汪满田的发祥地,祖上的灵柩就埋在那。最后一晚嬉鱼灯时,各鱼会的鱼都得聚集于那山坡,远望群鱼如在卿卿我我呢喃私语,亲亲热热的倾心交谈呢。“参花”亦是每年必有的精彩节目,中途换蜡烛时,鱼们聚在村中的操场上,几个鱼会比赛,拥着各自的鱼灯大呼小叫的跑两圈后,看谁先冲上大路。顿时,吆喝声,鼓噪声,呐喊声,整个操场整个小村都欢呼起来了,那春寒亦成为令人鼓舞的欢欣。
嬉鱼灯,还有求子嗣的作用。头胎生了女孩子的人家,如果想要儿子,可在嬉鱼的最后一夜,把大鱼口中那对未燃尽的大红蜡烛虔诚的取出来,放进灯笼拎回家,插在年轻夫妇的房间里,保证来年喜得贵子,当地人叫“点烛”。若来年喜得贵子,再嬉灯时,为表示感谢,要包下所在鱼会的鱼灯一夜开销的蜡烛和炮仗,客气的东家还要请大家来吃夜宵,高高兴兴的热闹一番。为讨彩头,亦是规矩,那连在鱼身上用来遮风挡雨的鱼布,和垫在肩上滴满了蜡烛油的麻布,全由当年嫁来的新媳妇洗,可保母子平安顺利,家庭幸福哩!
汪满田的鱼灯,年年都在村里快乐的嬉戏。汪满田人的生活亦是家家有余,年年有余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汪满田鱼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