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梨花开 发表于 2018-9-29 11:46:28

【摄影发现】徽州秘境--冬季尚村晒秋絮语

冬季邂逅“尚村”。儒雅的村名。寓含崇尚传统;哪些传统?哪些精神价值?还有哪些现实意义?又能传承多少?传承多远?尚村位于徽州大山深处。未曾知晓,让人汗颜。终于抵临,令人迷恋。尤其在冬日邂逅,四周无风的当下,恍惚冬季的阳光只普照在这一片山野,而世俗已经被这里淡忘。尽管人们知道这里村民的生活并不富裕,而劳作依旧艰辛;村内大多的年轻人或学有所成,生活在都市;或向往现代生活方式,创业在山外。村内目前多见老人与小孩。空荡荡的古巷让冬季的阳光更加温暖。尚村,古时称“砚瓦村”,寓意家有砚台,户拥瓦房的农耕理想。 尚村旁立山云岭,大山环绕,一条溪水蜿蜒而出,成为长江水系水阳江的源头。古代仅溪流孔道与外界相连,成为秘境之地。唐朝始,每历战乱,士族悄然遁入,形成徽州极少数多姓氏合居的世外山谷。尚村10姓,一度人丁逾2千人,留存9座祠堂,历经文革,依然被许、周、方、高、章、胡、唐、张等姓氏传承纪念,构成氏族和睦相处之近千年格局。如今村内传承多种手艺,据说,依然留存很多匠人,从事铜匠、箍桶匠、古法榨油匠、棕毛匠、弹棉花匠、窑匠、旱烟匠、吊酒匠、纸扎匠、介板匠、草鞋匠、粉丝匠、麻糖匠等,形成自给自足的生活体系。如果冬季,在众亲团聚,准备过年时分探访,一定是有很多邂逅。而关于传承,似乎是方家要做的事由。略微打动人的,还是初冬尚村的“晒秋”印象。

图一:冬季的阳光让四周一片静寂,只有簸匾很热闹,你能够听见蔬果被晒干的过程。农人此时已经赋闲,忙着冬季的粮食储存,以及丰收后农货的干腌处理。

图二:这里,晒在水泥平台上蔬菜是萝卜丝。光影述说着时光以及农人的思绪。二楼伸出去的水泥平台与邻居家屋顶齐高;邻居家还留存着徽派建筑的传统瓦檐。去年的一场大火后重建,村中央这一家拔地而起,远远高出周边原来的邻居,成为在千年古村落中央的最高楼房,现代水泥钢筋建筑的代言。



图三:这样的晒秋,虽然少了徽派建筑的背景,但是不锈钢管的围栏和晒架,的确为“晒秋”提供了最便利的方式。而阳光在这样的水泥建筑上,似乎更为恣肆和绚烂。 生活在大山深处掀开了新的方程式。建筑方式的传承在这里服从生活的需要。


图四:在一个四周群山环绕的大山深处,站在水泥高楼上俯瞰着周边依然白墙黛瓦马头墙的黑灰格调,你不由觉得,阳光似乎只钟情明亮的建筑。而相对的明亮影像,取决于我们自己的生活需要。建筑传承,虽然是需要的,但崇尚什么?我们才会去传承?

尚村。12月3日,在黄山山顶飘拂大雪时,尚村也下雪了。接待我们的村书记老高说:下雪来吧,下雪后这里非常漂亮。一位奔忙在大山深处的虎彪大汉脱口此言,让我期待殷甚。但是如何进来?进来后吃住到哪里?尚村目前还没有开发旅游。虽然已经有慕名而来的游客,每一位游客对这里都赞不绝口,但是他们都只做了匆匆的过客。没能留在村内吃住,或者吃住都是村民的免费接待。淳朴的性格,让这里的乡民觉得来的都是客,谈到收饭钱、收房钱,他们感到羞怒。

高书记已经逐步在转变观念。他望着水泥平台的晒秋场面,微笑着与我絮谈。尤其谈起起这一家人失火时,不禁一阵叹息。当时急切救火,高书记冲出家门时,完全忘掉了脚上新买过年的,一百多元的“名贵皮鞋”;及至火灭,发现自己的新鞋焦烂,心疼无法言喻。

我想,等到有一天,徽派建筑的传承,给他们生活带来了改善,那么,文化在此时,可以落地。我想象着这样的画面,阳台上晒的还是简单的萝卜丝与山芋干,但高书记总是穿着新鞋,站在徽式瓦檐的阳台上,俯瞰四周,给游客讲着村内的故事。他最后的话语从风中传来:下雪来吧,下雪后这里更加漂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摄影发现】徽州秘境--冬季尚村晒秋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