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mon 发表于 2018-9-29 11:04:57

绩溪登源河光影漫叙

登源河应和着四季的律动,在自由地流淌;进入冬季,登源河似乎也开始休憩,聆听着从两岸峡谷汇入的溪流声,萦绕在龙川古村外,倒映着两岸人家,缓缓南移。沿途留下光影,阐释着岁月隐藏在恬淡中的沧桑。


在农业时代,登源河是连接江南第一关与新安江的主河道,因为森林茂密,河面更宽阔,河水更丰沛。船行水道,人走两岸;晨昏无论晴雨,白鸥翔集,锦鳞欢跃;黑瓦粉墙,炊烟召唤田园。悠扬的绩溪方言隔河遥闻,在空旷的山野里,清风徐送,宛若戏曲,悠游在山谷间。


登源河是徽州绩溪地域神奇的母亲河。因为独特的山川地貌,历史上吸引着中原士族循迹遁居。初居临溪,因临溪是绩溪登源河的出口处,在这里,登源河与绩溪另一条大河扬之水汇合,并入练江,涌往歙县渔梁坝,汇合成新安江,浩浩荡荡,奔向东方,奔向钱塘江湾。登源河原本是要奔向东方的。但从源头开始,登源河到临溪一直是自北向南而流,经过55公里,完成与绩溪两岸子民的善缘后,才从临溪折往东驰。这神奇的55公里,传承了宝贵的民族智慧,孕育了神奇的徽州故事,诞生了划时代的英雄豪杰。这神奇的55公里,已然成为民族历史上弥足珍贵的地标。



在久远的车马时代,从临溪沿登源河溯流而上,中原士族依次定居高车、周坑、中王、湖里、忠周、仁里、大庙汪村到瀛洲等;瀛洲,化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海客瀛洲”?若是,当时登源河的胜景该是如何令人动容?紧邻瀛洲村上游的龙川村(大坑口),是否也因为浩大的河流,而得赐名?自龙川古村再往上游,依次有百鸟村、湖村、北村、下新桥、伏岭、渔川等,抵达江南第一关的出口处。





江南第一关上溯,登源河面立见狭窄,地势陡然峭立,登源河正源进入到逍遥峡谷之中。沿着正源,登源河为徽州人又指引出一条从陆路向外发展的的重要商道--“徽杭古道”,沿着逍遥峡谷延伸东北;经虹溪、黄茅培、直到蓝天凹。逍遥谷目送“徽杭古道”消逝在东北方向。登源河源流,或恰恰发源于徽州境内天子山,或恰恰发源于清凉峰南端,或恰恰发源于荆州岭东南端,所有巧合,造就了登源河神奇的力量。


登源河全长约55公里,流域面积约180平方公里,是绩溪县域的第一大河。上游徽杭古道峡谷段,称逍遥河,水流湍急,河床下切强烈,基岩出露,多层跌水,比降达38%左右;水道险峻,船无法通行;江南第一关山口处,鱼川村以下为中下游,河床逐渐开阔,比降4%。解放初期,鱼川耿氏宗祠前附近水口,全都是木筏竹排的集中地,木竹堆满河道两岸。春季汛期一到,负责运输的“排民”便会冒生命危险,抛家别舍,将乡民及商家托卖的竹木扎成木排和竹筏,在急湍的波浪中放排而下,有时竹筏木排绵延长达几百米,声势浩大。沿途停靠时,捎带沿岸各村盛产的土货、手工艺品,如登源河流域久负盛名的铁锅,一路贩卖,或者在临溪批量转售,远销四方。



绩溪人进出“徽杭古道”,登源河是他们最为柔肠寸断、又最为诗情画意的幕次场景。古时绩溪人前往“江南第一关”,要走登源河两岸的石板路,每一次迈步,都能看见如画的家园,倒映在如镜的河水里;每一寸远离,都依稀听见亲人的嘱托,爱人的眼泪。古雅的绩溪方言,如戏曲百转的歌谣:“前世不休,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依稀能忆胡雪岩?似乎正在这个年纪?孤苦地从登源河畔湖里村走出的?更久远的时空,龙川胡宗宪抗倭凯旋时,如果回乡的场景,能再现登源河载着帆船上的胜利者顺流而下,进入龙须山峡谷,朝阳初升,古刹钟响,那是多么庄严而曼妙的画卷?


在登源河流域,历史上五百年以来,望族迭出。十户之家,不废诵读,以致诗书相继,名人辈出。著名学者有胡炎,胡仔、王子野、程良俊等;商者如胡雪岩等;从政者汪叔举、汪华、胡宗宪等。对登源河两岸的人才,民间在过去有“三担三斗芝麻官”的描述比喻。登源河成为绩溪县“邑小士多”的文化主脉之一。


在冬季,光影似乎无法表达登源河及登源河畔的华贵之美。然大雪节气,乡村已经可以围着火炉了,寒冷给了我们对温暖需求的迫切感,尤其在心灵深处;这温暖,不仅来自当下,更多来自祖先。读图时代,不妨亦远游?去登源河畔,置身徽州山水的光影里,仿若穿越,在古老的戏台前,找寻自己的足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绩溪登源河光影漫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