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指温暖 发表于 2018-9-28 15:10:46

黄山古村

记得小时候,每年的正月,我母亲的姑父总会来我家,我们兄妹叫他谷塘岙外公。每年来总是说,他是先到黄山(旧属慈溪)他妹妹家,在那里住一宵,再到我家。这是我最早听说有黄山这个地方,感觉很遥远。后来在生产队劳动,常听大人说起“睏黄山,坐石步,再要快活祝家渡”民谣。再后来还听我岳父说过,他祖先是黄山人,他小时候每年都去黄山祠堂祭拜,还说族谱里写着他祖先当过哪朝哪代的什么尚书。可惜他藏在搁楼上的族谱,在文革中被烧掉了。这些,是我对黄山的最初印象。

    初春的一天,我与热衷旧慈溪历史研究的赵伟伦、刘小咪两位先生一起,来到黄山古村。相传明时这里是应氏聚居,自王氏迁入,应氏渐微。故有“凰来鹰去”之说。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黄山,县西南一十里,一名王山,王氏居其下也。两峰对峙,南曰前黄山,北曰后黄山。形似覆盂。丛筱乔松,苍翠若滴。”清代诗人王庸曜登黄山写道:“绝顶苍茫一望中,无边秋色晚来空。长江远落孤帆影,群鸟高呼万木风。终古青山吾辈在,百年佳节几回同。登临且喜都强健,好插茱萸泛酒红”。走进黄山,风光果然不错。一个陪我们走访的村民一路上还哼起了当地的顺口溜:“前黄山、后黄山,东边隔座双顶山,西边还有乌石山”。座落在姚、慈两江之间的黄山村,建筑还是那样古朴,民风还是那样惇厚。

    说到黄山,先说王氏。王氏祠堂在明天启志上就有记载,“崇本堂,唐家堰桥王祠”。至于黄山脚下的崇本堂与唐家堰桥的崇本堂,究竟哪是祖堂我未考证。我倾向唐家堰桥在先,或许王氏四世祖诜二公殁葬黄山之后才有了黄山分支。不过,王氏一脉在明代就是慈溪望族也是事实。我们在王氏族人王多益老人陪同下,去了离黄山不远古县城的唐家堰桥崇本堂,当地人称三凤堂。祠堂现在成了一家企业的厂房。原本前后三进也仅剩一进,据格局判断应是中进,因宗祠三间享堂两旁的弄堂还在,弄堂墙壁上刻于乾隆年间的石碑也在。说起三凤堂的来历,王多益老人告诉我,在明宣德、正统年间,王氏一门出过王来、王復、王鼎三兄弟。我回家查了《慈溪县志》,果然历志都有记载。说余姚张云航先生有女适慈溪王桓(明太祖呼为老学士,人称明白先生)之子王尹和(字伯燻、金溪县令),出嫁之日对女说,有外甥了马上报我。生第一个儿子去报,云航先生说好,来了就好。于是起名“来”。生第二个儿子去报,云航先生还说好,復来就好。于是起名“復”。等生第三个儿子去报,云航先生连声说好,说是兄弟鼎立。于是起名“鼎”。后王来官至工部尚书,王復进士及第任刑部主事,王鼎也授广东佥事。王来之子王钥中浙江乡试官至监察御史,王鼎之子王锪为成化乙未科进士授大理寺丞。王氏四世为官,可见门第显赫。雍正志说“来、復、鼎世称三凤,庆泽深厚,世罕及焉”。

    走近黄山南麓,我们看到俗称祠堂池的荷塘正在驳坎。据说过去一到夏季,满池菱莲,荷花盛开。一位村民告诉我们,荷塘北岸的学校就是崇本堂,很多年前就改建成教育楼了。因为周日,大门紧闭,一块“宁波市崇本学校”的铜牌在太阳下发出耀眼的光来。据当地老者介绍,早在光绪初年,祠堂里就开设“崇本私塾”,到光绪三十年改称“崇本学堂”。当初祠堂大门上方还有“蒙养义塾” 的砖刻。慈溪自古“学风鼎盛、进士盈城”,正是因为有崇本私塾这样的遍布全县的义塾、有王氏这样的耕读世家。慈溪人也官也文也商,据光绪志记载,县人“四出营生,商旅遍于天下,……甚至东西南洋诸国亦措资结队而往,开设廛肆”,黄山人自然是走在前列的。当初的崇本私塾与众多私塾不同的就是教育方式,在其他地方还“四书五经”的时候,这里凭借族人在海外的优势,已经引进化学仪器,进行科学实验,推行新学。这所学堂以“诚、恒、勤、朴”为校训,培养出很多人才,为珠穆朗玛峰正名的著名地理学家王勤育就是其中之一。

    于是,我们又参观了新旗杆门头的王勤育先生故居。围墙的大门内侧门额“攸芋攸宁”四个大字虽被凿掉,还是依稀能辩,应该出自《诗经.小雅》中君子攸芋,君子攸宁之句。据房子主人、六十五岁的王平波先生介绍,房子原本两进,为清嘉庆年间朝议大夫王肃雍所建,现存前进。主人很热情,捧出了他这一房的族谱,告诉我们王肃雍是他世祖,有庸德、庸义、庸敬三子,其中庸德是道光年间奉直大夫,他是庸德之后,到他已经五代。他小时候,堂前正中还悬挂咸丰三年朝庭颁给庸德公的“恩贡”金字牌匾。庸敬之子王治本(号桼园)先生,在日本汉学界享有盛誉,去年日本友人还专程来访过桼园先生故居。王勤育先生也是庸敬之后,论辈份是王平波的堂叔公。据王平波说,原来的正大门很壮观,门额上外雕“苏武牧羊”,内有“兰菊庭芳”四字和“渔樵耕读”的砖雕,在文革中与前面道地的旗杆夹一起被毁。

    古村的确很古,清代的建筑比比皆是,还有老旗杆门头、池墩、大夫第、侍卫房等,让人目不暇接。大夫第为清嘉庆年间朝议大夫、河南道水利通判王严理所建。据陪同参观的村民说,大夫第原由五幢楼房,四周有五马头封火墙,现幸存三幢。两百年的风风雨雨,已让大夫第破败不堪,里面的房子也大多空置甚至倒塌。但现存的结构,仍显出当年的气势。据说大夫第里最让人称绝的是砖雕屏风,共十六扇由十六个传统故事组成,深浅浮雕,构图严谨,画面上男女老幼、喜怒哀乐、春夏秋冬、山水花鸟,表现得生动有致、情景交融。一般的屏风多以竹木配以织绣、书画制作,砖刻屏风实属罕见。王多益老人说,砖雕屏风本来难免那场灾难,他做了当时大队书记的工作,才没被当作四旧销毁。砖雕屏风现已被保国寺收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山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