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向逾关 发表于 2018-9-26 10:23:34

吃苦耐劳、勤俭创业的徽商

嘉靖《徽州府志》说,徽人多商贾,系因“无田可业”。当时,山多田少、人众地寡的徽州,“所产谷粟,不能供百分之一,安得不出而糊其口于四方也。”所以,徽人出贾成风,完全是迫于生活而不得不“以贾代耕”作为谋生之举。

徽州第一代经商者,大多一贫如洗。他们创业之始的经营资本,不少是劳动所得积累或合伙拼凑的小额资金,有的则靠借款或贷资经营,更有不惜变卖祖产或妻室的“簪珥衣饰”以为资斧,从而走上漫长的经商之路的。明代婺源人李魁,就是因为家贫,毅然将惟一家产——卧室一间,以10两碎银的价格出鬻于族人,作为外出经商的盘缠,远赴金陵租凭一门面,“不惮烦劳”进行小本经营。

家境贫寒且由小本经营起步的徽商,诚如歙商吴敬仲所言:“非勤俭不能治生”。明嘉靖年间,婺源李祖玘贩木起家,刚开始精打细算,就是木头屑和锯剩下来的竹头都充分利用起来。后财产愈积愈多,可勤俭习惯不丢,仍与贫穷时一样克勤克俭,粗茶淡饭,穿着布衣。居住的房屋也极简陋,虽然家中人口越来越多,但一直不造新居。穿衣十分爱惜,一件布衣穿了十几年仍同新的一样,沾上一点灰尘,频频拂拭。一双好鞋子平时不穿,只有在会客时才拿出来穿一下,客一走马上脱下放进衣橱。真是勤俭到了家!

有了第一代商人的勤俭,尤其是白圭“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共苦乐”俭仆精神对他们的影响,商人后代非常注意以廉守业。歙人江演,虽为商界巨富,“处家至俭,一布袍屡浣不易,一茧被数十年不更制,非筵宴,尝蔬茹,无脓鲜之奉,有齐晏子风。”史籍所载“新安人衣食亦甚菲啬,薄靡盐齑,欣然一饱矣”和“大富之家,日食不过一脔”,穷苦之家则更是“盂饭盘蔬而已”,是为徽人节俭本色的真实写照。

仅有勤俭思想,并不足以致富。徽商之所以取得成功,还因为他们具有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歙人江遂志幼时家贫,他出外经营第一次失败,是因有人诬陷他逃税,官府没收了他的货物,遂致一无所有。第二次失利,是因货船在江中遇到大风浪,翻了船。两次挫折都未能使其丧失信心,他说:“是区区不得志于时也,乌足难我。”于是变卖了所有的家产,往来于扬州、南京间经营盐业,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发家致富。象江遂志这样“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拼搏之人,在徽商中比比皆是。《渭南朱世荣分家簿》记载:明代休宁人朱世荣,幼遇祖、父经商失意,家贫如洗。他11岁即自强自立出门学做生意,经历多次失败都未气馁。23岁时,朱世荣回到阔别多年的渭南,将数年经商所得用于娶妻成婚。讵料不久,妻汪氏病故,再续娶丁氏。两项开支,终使积蓄用尽,生意乏本。不得已,他靠变卖丁氏的陪嫁,方筹得15两4钱银子,告别新婚妻子再次走上经商旅程,到巢县开设典当铺营生。在巢县啼河,朱世荣备历艰辛,出入数百里,虽雨雪也从不乘车马。一日,行至大通湖,遇深雪迷路误入沟中,脚被坚冰划破五寸,血流不止,大病一场,卧床两月才痊愈。至45岁时,朱世荣在典当盈利较微、无法继续的情况下,联合他人合伙出资前往芜湖,改做铜坊生意。然人有旦夕祸福,三年后,铜坊因官事而歇业。再次变故,仍未能使朱世荣屈服,随之他先后与昆弟在芜湖合伙开设炼珠铺,同许氏合资开设铜、锡等货的专卖店,又自做起贩卖芜湖铜器至苏州的长途贩运贸易。靠着这种不畏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朱世荣终于在变幻莫测的商海中站稳脚根,日积月累,成为富甲一方的大贾。

正是由于徽商在创业过程中,面对商海的惊涛骇浪,不轻言放弃,虽由小本经营起家,但依仗诚实的劳作,克勤克俭,最终走向成功与辉煌,使得拥资“千金之子比比而是,上之而巨万矣,又上之而十万百万矣。”所以,明清之际大学者顾炎武说:“新都(徽州)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吃苦耐劳、勤俭创业的徽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