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来无恙 发表于 2018-9-26 10:13:22

话说婺源城——山水甚佳的地理环境

               中世纪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瑞士首都伯尔尼                                                   婺源蚺城自古以来,中国人非常重视对居住环境的选择。择山选水,“相其阴阳向背,察其山川形势”,重视宅居择基选址,出乎寻常地关注人与自然的感应关系,目的就是为了“取人与自然和”。南宋婺源人朱熹曾说过:“古时建立村庄之际,乃依堪舆(风水)家之言,择最吉星缠之下而筑之,谓可永世和顺也。”因此,中国古老的相地术,无论是对乡村还是城镇的环境,都制订了一整套的模式或标准,只不过是规模大小不同而已。如:“凡京省府县其基阔大”,“凡城镇地基贵高”。又如:“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也。”而“负阴抱阳”、“枕山傍水”,则是理想宅居基址的共同点。尽人皆知,在季风气候区(婺源属东南季风湿暖湿润气候区),枕山可屏挡冬日的北来寒流,傍水可迎接夏日的索索凉风,朝阳可接纳良好的日照辐射,近水还可以方便生产和生活。这充分说明,讲究居住环境宜人,是人们亘古不断为趋吉避凶、追求安定美好生活的正常心理和定规。  地处婺源县境南部河曲地带的县城紫阳镇,是我国南宋理学宗师朱熹的故里。紫阳镇聚落创建形成的具体年代,现尚无考;其最早并非邑城,而是婺源先民以传统方法进行选址的理想居所之一。据《婺源县志》记载:紫阳镇古称“蚺城”,以城内有蚺城山,五阜起伏如五星状,亦类似蚺蛇,故名。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歙州刺史卢肇上奏于此置“弦高镇”,驻兵镇守。1938年改称“蚺城镇”;1946年又以朱熹别称紫阳而改名“紫阳镇”;新中国成立后曾称“婺源镇”、“城关镇”;1984年复“紫阳镇”名至今。  明弘治《徽州府志》、清光绪《婺源县志》记载: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婺源立县时治设于县北清华;直到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县治方从曾为邑城160余年的清华,迁至弦高镇蚺城(今县城紫阳镇)。史载:蚺城地域,“背枕龙阜,面耸鸦尖,方山峙左,丁峰插右。”由于该地“群山周回,风气绵密,其土膏沃,其水清洁”,“有溪山之秀,足以登临;有鱼稻之珍,足以宴会;泮水有茆有芹,春风漾绿可采”,所以使得蚺城“虽专在一隅,然千崖献奇,万谷汇碧,可以娱心神,可以悦耳目”。同时,这里还是“百年之内,异才间出,悉其风土者,共乐而安之焉”的“风水宝地”。因之,笔者窃以为,婺源县治之所以由清华迁至蚺城,除为治战守外,与其地的地理特征突显的山水环境,很有关系。  蚺城,虽然早在唐中和二年(公元882年),邑人汪武(歙州游奕使、婺源制置使)就曾在此以私财买民房地建城堡,于腰滩、蚺蛇二港架木立栅,然真正营造城池,却是在县治从清华移迁至此之后。《婺源县志》载:南唐昇元二年(公元938年),都制置使刘津“领关西卒千五百人,来镇婺源……建新城”,使之形成“婺水绕城三面”之状。世界之大真是无奇不有。地处阿勒河(Aare)畔的中世纪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瑞士首都伯尔尼(Bern),和婺源蚺城所处的地理环境,几乎一模一样,均为处于北、东、南三面水绕的河曲地带。我想,如此同样的构城布局,如果不是巧合,那就是外国人从我们中国学去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伯尔尼建于十二世纪(1848年成为首都),从造城的时间来看,足足要比婺源蚺城最少晚200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话说婺源城——山水甚佳的地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