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来无恙 发表于 2018-9-26 09:15:18

饮食变迁


小时候,家里很穷,父母拖着四个哥姐,守着三亩薄田,辛苦劳作一年,只够两个月的吃食,常年不得温饱。只好选上一座山,我们一家人,一齐出动,砍去树木,刈去杂草,挖松土壤,种上数不清的红薯和玉米。但野猪常有出没,父亲只得搭上茅草棚,夜夜守到天明。

天明时分,父亲回家,他的篮子里总有许多红薯梗,剥皮、去叶、折截、洗净,下锅翻炒一下,和饭吃,是我们艰苦岁月中不可多得的一道美味。

梗是菜,红薯是主食。那些年,家的里屋,挖有一个地窖,用来贮存成熟后收来的红薯。常到傍晚时分,母亲就会掀开窖盖,挑拣一些有腐烂迹象的红薯,洗干净,不去皮,或直接蒸煮,或切成块状,放进锅中,煮红薯果吃。每次咽过喉头,总带有苦涩的味道。我知道,那是腐烂的气息,那是辛酸的日子里节俭的见证。

还有玉米。满山的玉米收割回来,父亲会用绳子,把玉米以十个为单位,扎成串,挂在房梁底下,自然风干后黄澄澄而金灿灿,是农家特有的景象。食用时,取下玉米串,掰下玉米粒,用石磨磨成粉状,直接加水放入锅中,煮成糊状。味道更是干涩,简直难以入喉。但就是它,与红薯一起,构成了我家的两道主食,陪伴我们一起走过建国初期那段少吃缺穿的日子。

如今,哥姐相继外出打工,我也凭着高考走出农门,成为一名教师。父母虽已白发苍苍,呆在农村,守着三亩薄田,却足够他们吃食,再加上我们兄妹时常寄钱回去,补贴家用,生活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每日三餐,不说山珍海味,白花花的大米饭管饱。桌子上也常能摆上鱼肉,做法多样,或蒸或煮,或炒或烤。每次下厨,母亲亲自抄刀,父亲打下手,花上个把小时,加上各种调料,香味四射,色彩艳丽,营养合理,吃起有滋有味,算是踩上了小康的末班车。

水果也是常备的。现在交通便利,有时父母上城;有时小小的四轮车,载着各色商品到处叫卖。因此,苹果、梨、香蕉、桔子,这些常见水果,家中常年不断。不像以前,见面都难得,更别说吃。而木瓜、芒果、榴连,这些少见的水果,父母也会花上高价,买来尝尝新,增添小康生活中更多靓丽的色彩。

有时懒了,父母干脆停火。隔壁新开了一家餐馆,请来高级厨师,烹调各色佳肴,色香味俱全。父母坐在餐桌边,看着窗外的风景,端着精美的盘子,吃着别样的味道,满心都是喜滋滋的,像盛开的花,绽放在祖国繁荣的大地上。

    再看以前的玉米红薯山,也已退耕还林,改头换面,回归绿树葱茏,郁郁苍苍;林中的小鸟,卖弄着清脆的喉咙,唱着婉转的歌,似乎在歌颂祖国六十年的巨大变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饮食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