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的我 发表于 2018-9-17 17:31:59

来去匆匆,感悟千年古村落——歙县许村

来去匆匆,感悟千年古村落——歙县许村

【2015年7月11日】清晨,我们乘坐秋霞同学的车,一同来到了再熟悉不过的歙县万年桥北面的公园集中,等待参加此次35周年同学聚会的同窗的到来。曾几何时万年桥下有我们游泳、洗衣被,桥上有同学相约散步、乘凉,去往学校农场的记忆。如今,万年桥风采依旧,只是桥的两岸今非昔比,变得更加漂亮了。等待中,同学陆续来了,大家虽然早已不是当年的青春年华,35年弹指一挥间,流光岁月已经烙印在每个人眉宇之间,但同窗情谊不减,见面时难免好一番热烈的握手、寒暄、问好,真可谓是“同窗两载时光短,毕生一世情缘长。”





今天,我从手机中得到台风“灿鸿”将在浙江舟山群岛一带登陆,因此天空中布满着厚重的云层,太阳透过云霄射向大地,庆幸是个不错的阴天呢。8点过后,大家到齐了,便分乘五辆轿车拉开了本次35年同学相聚的主题活动——“亲近自然山水,畅谈人生经历,回忆寒窗旧梦,尽叙同学友情。”向千年古道箬岭进发,我们的车队大约行驶了20公里左右便来到了千年古镇、古徽州“第一进士村”——许村。早就耳闻许村了,只知道唐末,许氏迁居于此,繁衍成大族,遂更名为许村。明清时期,徽商兴盛发达,村落建设迅速崛起,保存有较为完整的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许村古建筑群,其中有15处国宝级古建筑。一个小小的村落,有着如此多的国宝,不仅在古徽州是绝无仅有的,乃至全国恐怕也极为罕见。今天才第一次来到许村,虽然来去匆匆,却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来到许村必看三景“廊桥、牌坊、大观亭”。





步入许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高阳桥”了。说是桥,其实桥上建有“廊”,因此该桥又被叫着“高阳廊桥”,已经成为许村的标志了。据说,该桥比美国电影《廊桥遗梦》中的那座麦迪逊廊桥早建300多年呢。高阳廊桥建于元代,由当时的处士许友山所建,原来是双孔石墩木桥,明朝弘治年间改建为石拱桥,嘉靖三十六年间又增建了廊,就成为如今的模样了。廊桥的共有五间,两边都有木柱鼎立,木柱之间有木凳相连,村里的人们经常在这里纳凉、聊天,是那般的悠闲自得。走在廊桥中,真的好清凉,廊桥的两边开有窗户,且窗户的形状有方的、圆的、六棱的各不相同。坐在廊桥里收门票的老者告诉,我们廊桥中有一处绝好的欣赏与拍摄许村景致的地方,他将自己的座椅搬到廊桥的园窗户前,说:“站在椅子上,透过圆圆的窗户,向外张望,便可一睹许村绝境。”真的,透过圆圆的窗户望去,青山、绿水、人家尽收眼底,美不胜收。漫步在高阳廊桥中,想必这座古桥必定承载着古往今来太多的故事,见证着许村的历史变迁和人们迎送亲人的悲欢离合吧!





走过廊桥,便看到了一座高耸的牌坊“双寿承恩”坊,在许村有着众多神奇的许村牌坊群。一座牌坊就是一座纪念碑,每一个牌坊都有着自己特有的神奇故事,因为这是承沐皇恩,流芳百世的见证,也是古人一生的最高梦想。就拿“双寿承恩坊”来说吧,建于明隆庆1570年,当年村里的徽商许世积夫妇一生乐善好施,毫不吝啬钱财,赢得了好一片赞誉。夫妇俩分别活到了101岁和103岁,朝廷因此旌表二老为“人瑞之侣”,皇帝恩赐建“双寿承恩”坊。此外,在许村还可以看到四面坊、冰寒玉洁坊、双节孝坊、大郡伯第坊、三朝典翰坊、薇省坊和五马坊等,在许村如此众多的牌坊群中,首数五马坊了。五马坊,是许村年代最久的一座功名坊。它是明朝初期朝廷下旨为旌表知府许伯升而立。“五马”是古时对五品知府的最高尊称。天子乘坐八匹马车出行,知府可以乘五匹马驾车出行,故称“五马”坊。许伯升是高阳廊桥的建造者许友山的孙子。五马坊铭记着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据说,当年朱元璋行至许村时,得到过许伯升的鼎力相助。许伯升有兄弟五人,除四弟许周安年幼外,全部投靠朱元璋,并尽卖田产、倾其积蓄、充作军需,从此跟着朱元璋打天下。明朝建国后,许伯升先在军机处任职,后调任福建汀州五品知府。三年内,他办了三件大事,令朝廷更加器重,一是活捉倭寇300多人;二是剿除大北山土匪(反明复元组织);三是廉洁奉公、身先土卒,尚不安宁的汀州“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之风涌现,国家安宁、百姓安居,汀州百姓称许伯升为“清天知府”。许伯升病故于福建汀州住所,灵柩运回徽州时,百姓夹道数里,许村许氏总祠立即动员八方筹资日夜赶建许伯升墓道石坊,从入徽州地界至许村村头,共建有墓道石坊53座,仅十里许村地段中就有5座。后毁于文革。



许伯升终年53岁,死后分别在徽州和福建汀州建牌坊57座,真乃世所罕见。福建汀州百姓为感许公恩德,先后于汀水傍建了许公庙,供人祭拜。1388至1949年的560多年间,汀州每二年一次派人来许村许氏总祠,代表汀州百姓祭拜许知府在天之灵。明正德二年(1507),朝廷下旨于在许村建五马石坊,福建汀州建木坊,以旌表许伯升于明开国和治理汀州府之功。明代后期和清代中期,许村人又在高阳桥上下两地修建占地2000平方米的许伯升祠二座,即大邦伯、大郡伯两座砖石坊。走过廊桥,穿过双寿承恩坊,一座造型别致,八角飞翘的三层亭子便伫立在我们的眼前,这就是“大观亭”,也被称作“八角亭”。据了解,该亭建于明嘉靖年间,至今已有400余年了,许村因有士大夫文化的底蕴,又拥有勤勉节俭的徽商积累的财富,因此许村文风盛行。大观亭便是当年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之场所。其实,行走在许村的街道巷弄间,无处不感受到许村留下的丰富历史文化财富和价值。许村的村落选址和布局,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整个村落三面群山怀抱,一面临水。西溪和方溪在高阳廊桥前汇成富资河,清澈的河水逶迤南行而去。如此以来整个村落保留着“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风水态势,她依山傍水,绿水长流,风貌极佳,集中体现了风水理论中的“共生、共存、共荣、共乐”的四大基本特征。而整个村落中的建筑也体现着民居、祠堂主要以砖木结构为主,牌坊、桥梁、路面等公共设施则以石料为主,同时在功能设计、平面布局、砖、木、石雕饰、题匾碑刻等诸多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当时当地的经济状况、社会习俗及建筑美学,时至今日仍具有独特的研究和欣赏价值。许村,自古以来人杰地灵,人丁兴旺,名人荟萃,历史上许村曾先后出进士48人,真可谓是徽州村落“进士第一村”。李白就曾在许村留下了“十里沙滩水中流,东西石壁秀而幽”的赞誉。此外,王安石、文天祥、朱熹、董其昌等都在这里留下了颂美诗文。





当我沉浸在许村的秀美景色之时,接到了同窗的来电,告知得继续前行,向箬岭进发了。于是,我急匆匆地赶去集中,当我再次回首时,许村古老而崭新的风姿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更有那读不尽、赏不完的,却又在延续的许村人文历史画卷。正如我的好友程大亮在游览了许村后,写下的一句话:“镶嵌在箬岭古道的明珠——许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来去匆匆,感悟千年古村落——歙县许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