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只是曾经 发表于 2018-9-17 16:32:47

黄潭源里觅陶魂 陶魂尽在山水中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我徒步来到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故里—歙西黄潭源。黄潭源距县城大约四公里。她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江南小村,但却是我梦牵已久的地方。

走进绿色的黄潭源,我沿着那条陶先生少年时代经常行走的村道,仔细寻找着一代宗师成长的足迹。见清澈的丰乐河缓缓从村北流过,村南的屏风山蜿蜒起伏,苍翠欲滴,洋溢着浓浓的诗情画意。在那木扶疏中,白墙青瓦,新旧交叠,更使这山野小村分外妖娆……又见村头行知小学的房顶上,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在迎风招展,耳边不时听到琅琅的读书声,这仿佛让我强烈的感受到了陶先生的历史脉搏与心跳。

黄潭源是曾经伴随着陶先生成长,凝聚着陶先生的深情和挚爱的地方,在弯弯的山路上,在那幽幽的巷弄里,在那高高的山顶上,在那静静的小溪边,似乎随处都可见到陶先生伟大的身影,感触到陶先生一生的纯朴和善良。

陶行知先生一八九一年十月十八日降生在一个没落的黄潭源陶家。一家人生活窘迫,没有什么节佘的钱让行知上学。但五岁的陶行知便显露了他超越一股聪颖天资,末曾上过学,却能把邻居厅堂里的对联准确的描画在泥沙地上,陶先生幼年好学,在劳作后与伙伴去游玩时,常常驻足在蒙童馆外纹丝不动地听老师讲解。这深深地感动了蒙童馆里的方老师,方老师免费成了陶行知的第一位启蒙老师。

九岁的陶行知随父到万安镇就读,不到二年,父亲失去了“册书”工作而归田,陶行知也含泪告别师友,重新回到了黄漂潭源。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少年,从此与祖母一道织麻、卖麻,与母亲一道种菜、卖菜,与父亲一道`坎柴、卖柴……,小小年纪竟然挑起了半付生活重担。

陶行知不怕苦和累,但无书`读却使他整日郁郁寡欢。十三岁那年,经亲友介绍,到来回二十里地的徽城镇上路`街开始“半工半读”的生活。早上天末亮陶行知就挑柴出发,卖掉柴后再上学,真是“鸡叫出门,鬼叫回家”。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冒着鹅毛大雪,艰难跋涉来到雄村的航步头曹家拜学极有学问的老贡生王藻先生,。此时王先生已开讲了,他不敢打搅王先生,恭身立于门外足足听了二个时辰。当王先生发现他时,陶行知已成浑身皆白的雪人了。此事传开,邻近村民大为感叹,都说“古有程门立雪,今有王门立雪”啊!

十五岁的陶行知,以其平凡的才智和高尚的人格感动了崇一学堂的校长—英人牧师唐俊贤,破格录取他为正式学生 。跨入崇一学堂对少年的陶行知而言,可以说是极为关键的一步。在这里,他受到了良好的自然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在这里,他看到了发达西方,看到了纷繁世界;看到了四书五经,子曰诗云中所无法包容和告知他的崭新春天地。在崇一学堂 虽只二年,但这二年,正值中华民族风起云涌 ,变革动荡的时局,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与黄潭源隔河相望的黄宾虹积极参加民生革命的具体行动,在陶行知幼小的心灵种下了救国的种子。他曾用毛笔在宿舍的墙上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在崇一年学堂,少年陶行知所表现出来的优良品质,以及他的好学上进,助人为乐的故事,至今依然在名城传颂。崇一学堂三年的课程陶行知仅用了二年就学成,各门功课成绩名列榜首。

一九零八年,十七岁的陶行知在万安登船远行他乡的时侯,曾有的内心情意,在离家二十三年后的一首怀旧诗中反映了出来;“古城岩下,水兰桥边,三竿白日,一个怀了无穷希望的伤心人,眼里放出悲壮的光芒,向船尾直射在他儿子面上,望到水,山,天合成一张大嘴,隐隐约约地把个影儿都吞没了,才慢慢地转回家去。我要问芳草上的露水,何处能寻得当年的泪珠?……”这不仅仅是一首怀念当年父亲送儿,父子难舍的小诗啊!在字里行间也隐约地寄托了陶行知对黄潭源的一腔情思。

黄潭源的一草一木,一径一泓,一砖一瓦,都曾经伴随着陶行知先生的成长。蕴含陶魂的黄潭源啊,这个平凡的江南小村,因为养育和成长了举世闻名的教育家,她的名字便伴随着陶行知先生的业绩,永恒地载人了历史史册。

陶行知先生学识渊 ,热爱祖国和人民,一生追求真理,勇于刨新,勇于实践,以“爱满天下”之怀,终身致立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他提倡“教学做合一”,提倡女子同样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他努力推进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刨办平民学校……他所刨立的“小先生制”,普及教育法,不仅在国内得以推广,影响极远,而且还受到印度,加拿大……等多国的欢迎。他那“ 捧着一棵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办学精神,以及百折不挠地为中国革命觅见曙光的毅力,为千千万万中华后人留下丰富而珍贵的精神财富。淮北市五中也曾在广大的师生员工中在大肆意地宣传和倡导陶行知的高尚情操,并以“捧着一棵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时时事事陶冶我们员工的心,使广大师生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教育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得到了市人大的好评。

一九四六年七月二十五日,身处白色恐怖之中的陶行知先生,终于因繁重的工作,动荡的环境,以及愤怒激动起伏的情绪,突发高血压,终致脑溢血在上海溘然去世。奋斗未捷身先去,长使同胞泪满襟!他去了,短暂的五十五个春秋,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属于名城歙县,属于生他养他的黄潭源。

黄潭源之行,意在追溯造就一代伟人成长的历史渊源 。陶先生聚中国的传统美德,高尚气节于一身 ,是个富贵不淫,贫` 不移,威武不屈,美人不动的仁者,智者,达者。他是一个无私的圣人,一生只做大事,绝不做大官。黄潭源里觅陶魂,陶魂尽在黄潭源的山水之中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潭源里觅陶魂 陶魂尽在山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