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名的亲和力 发表于 2018-9-17 15:55:59

文溪彭龙

彭龙村是祁门西乡有名的古村,山环水绕,景色秀丽,历史悠久,古风依依。至于彭龙如何得名,说法有二:一是说彭龙由“平垄”二字音译演变而来,意指群山当中的一块平畴。二是相传先前村后的来龙山古木森森,时见幽光闪烁,村人疑为神龙出没,故称“彭龙”。彭龙建村始于宋代,明代命名为“文溪彭龙”, 1939年舍“文溪”而称“彭龙”。

祁门汪氏为越国公汪华之后,汪华生于隋末,保障六州,唐高祖时封为越国公,其长子建、七子爽、八子俊之后裔分别于宋、元、明代分迁祁门,此后蕃衍枝茂,如今全县有汪姓两万余人,居各姓之首。以彭龙、查湾、汪村、伦坑、侯潭、大坦、黄龙口、石谷等村为最集中。

据彭龙汪氏宗谱记载,汪华七子爽的第十一代子孙雅公始迁居祁门井亭(即今祁门县城的祁小一带地方),为祁门汪姓的始祖,后子孙由井亭分迁七溪,即舜溪(今箬坑乡汪村)、韩溪(今闪里镇桃墅)、润溪三龙井(今祁门县城三眼井)、楚溪(今塔坊乡侯潭)、文溪(今历口镇彭龙、古溪乡黄龙口)、石谷(小路口镇石谷、县城下横街庄源)、芦溪(今芦溪、查湾),石溪(历口镇武陵)。彭龙村的始祖是五代十国时期(即公元940年前后)的倚公,系汪华第16代子孙。

据介绍,彭龙村的始祖倚公,宋初于井亭迁居彭龙上首的上坑。一天,夜深人寂,忽见来龙山森森古木中毫光闪烁,于是便于此伐木建村,聚族而居。因彭龙村口原有两株大白果树,枝繁叶茂,翠盖如云,村中多姓汪,故村子又有“白果树下汪家”之称。可惜墈上的一株白果树,文革时期惨遭焚毁。

村前的文溪河源自于历山,至彭龙与龙溪、塘溪汇合,形成双带秀水。村子四面临山,历山分脉在村前突起成峰,名叫“古铜峰”,是村中的朝山,山势雄壮。朝山延伸村外,形成二山对峙,突起之石岩如同石门,形成一天然水口。石门之下,原来河上有巨木长桥,桥上建有亭阁,叫“玉带桥”,此处古称“石门锁钥”,意趣天成。站在桥面上,水口两岸翠竹婆娑,古木参天,竹木之间,粉墙黛瓦,屋舍俨然,鸡犬相闻,仿佛走进了世外桃源一般。

现今的彭龙村有400多户人家,千余人口。村中原先有祠堂9座,其中有汪姓宗祠光庆堂,绍政堂、起俊堂、敦复堂、承庆堂、彦兴堂、懋德堂、敬典堂7座支祠和一家叶姓祠堂。除敦复堂、懋德堂、叶家祠堂毁坏拆除外,其余六座祠堂至今仍存,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敬典堂。

入村,过小桥,见一座很有些年份的建筑,便是彦兴祠。门匾上书“进士及第”四个大字,意在旌表壬年进士(永乐元年)村人汪宗顺的。彦兴堂是座支祠,位于临河路旁,规模不大,只有一进天井和二进的享堂部分。

前行,七转八拐,我们终于来到了敬典堂前。敬典堂规模不大,占地仅为200多平方米,但该祠建筑设计非常精致。是彭龙村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为历代村中文人举科盛典、节日或重大议事的地方。

明永乐年间(1403年)村人汪宗顺中进士,后任赣州同知,为光宗耀祖,而将敬典堂的前门修建成牌楼式建筑——“世美坊”。坊顶正中为“双凤高飞”的雕空花砖,四面翘角为鳌鱼,正中大楷直书“科贡第”3字,下中楷横书“壬午进士汪宗顺”。牌坊正中开长方高阔门洞,门联曰“礼乐衣冠第,诗书道义家”。牌坊背面正中大楷直书“世美坊”。下面分别横书“本邑学政汪应星;永乐壬午举人历任赣州同知汪宗顺;贡生任四川峨眉知县汪以暹;拔贡生任湖广新化知县汪用楫诸公学历和官衔。”四面用“双龙戏珠、麒麟朝日,鲤跃龙门,双凤朝阳”砖雕相嵌。原先上面还有“恩荣”二字竖匾及上层部分,今皆毁不复。右边墙上还记有“大清乾隆二十四年重修”,“大清光绪二十八年重修”和“公元一九九一年仲冬复修”记载,可见历代村人对“世美坊”的爱护与重视。

敬典堂分为两进,前进与世美坊相连为天池,占地约36平方米。正堂占地42平方米,堂壁大书“敬典”匾额,显得威严,后门建园形洞门,上嵌“南山毓秀”,楹联曰“敬德常存其性学,典型尤见大规模”。

据村中老人介绍,很久以前,彭龙村不是单一的汪姓村,村中原先还居住着叶姓人家,敬典堂后面建有叶氏的宗祠。不知从何时始,也不知何缘故,村中的叶氏家族衰败,一些人纷纷举家外迁,后来整个彭龙村就成了纯粹的汪姓村。而叶氏宗祠也只能无奈地交由汪姓代为管护。如今皆已倾圮不存,难觅踪迹。

过世美坊,穿园洞门,前行不足数十米,便是彭龙汪姓祖祠“光庆堂”。自宋朝井亭迁居彭龙,康熙八年(1669年)始建“光庆堂”,迄今300多年,历经乾隆二十四年、1982年等数次维修,至今巍然屹立。祠堂为三进式徽派建筑。梁柱子均为硕大的优质木材,结构粗放,却工艺高超,气宇轩昂,足以显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祠堂背靠来龙山脉正穴,面向东南朝山古铜峰。全祠总共有柱122根,占地800多平方米,分为3进,即仪门,享堂和寝堂。正脊高10米,宽20米,有大小柱72根。堂基前低后高,正堂相隔数米各设一级石阶,大青石板铺地,长达5.9米,宽0.8米,一直延伸至后堂,连升三级,暗合步步高升之意,蕴藏着丰富的民间建筑文化。

祠门前进有木栅栏,仪门上高悬红底贴金的“汪氏宗祠”门匾,门联上书“功名越国家声远,里处文溪世泽长”,显得威严肃敬。门旁的石鼓,质地坚凝,工艺高超。石鼓下方刻有“八马八鹿”和“鹤鹿归松”图案。石鼓高1.08米,宽1.1米,正面刻有“麒麟解豸”和“喜鹊啄梅”图案,反面刻有马、仙鹤、柳枝、庭院、鲫鱼、水草、蛇、树等图,图案名目繁多,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图中的柳树柳丝如线,柳叶随风摇曳,八匹骏马姿态各不相同,有立、有卧、有蹲,有伏、有相抱的,神态生动,形象逼真。整个祠堂石雕、木雕图案名目繁多,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准和艺术价值。全祠细磨青石铺设地面,四季整洁雅观。

过高阔祠门,便是正方宽大天井,方方8米。正中通道宽广,分二天池于左右,上下走廊宽敞,各辟腰门行人以利出入。全祠阳光充足,灿烂辉煌。

越过天井通道和左右两侧的小门,便到享堂,这里是春秋祭祀和婚丧大礼的场所。约占全祠面积的二分之一。正堂之上高悬“光庆堂”的堂匾。左右堂柱原配有固定楹联,曰:“一堂霭吉光前烈,百世贞祥庆后昆”,以蜂腰格将祠名“光庆”二字相嵌其中。而现在常年所挂楹联则为“龙游彭龙龙归大海掀巨浪,溪汇文溪溪聚长江涌洪涛”。中柱有楹联曰“溯王爵华公当隋末振起义师吴墟免六州子姓锋镝扼苦护国卫民昭然与日月光辉同永照,谱始迁倚祖在宋季肇基吉宅文溪厥万代支派蕃衍联绵水源木本卓著并天地瑞气共争长”。削柱楹联为“越国华公保障六州伟业丰功光史册,文溪倚祖延绵万世秋尝春禴庆宗馨(禴,春祭名,春祭宜用俘虏作为人牲 ;禴祭是古代君王具有的祭礼。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边柱楹联为“保六州封越国威名显著万民歌颁典范永垂千古,蕃一脉尊宗祖瓜瓞连绵千村庙祠德泽长存万年”。正堂左右摆梁之上挂《纯嘏天赐》嘉昌公百岁匾,《报本心诚》树仁公匾,《达尊有二》有源公匾,《风追征武》有仁公匾,前摆梁高挂、《义洽此闾》元琳公匾……功名、贞节、寿匾点缀全祠,给后代子孙以楷模和鼓励。正堂4根最大的堂柱上的莲花托圈围达2.26米,工艺精湛,令人惊叹。

由享堂两侧而进入寝堂,连升二级,高设寝座供以历代祖先神主,前上方辟长方形天井增强光照,下筑天池,中通行道分二天池于左右,寝堂后部神座长6.1米,宽1.08米,供奉着历代祖先神位。神座之上悬挂红底金字《尊祖敬宗》木匾,座柱楹联书有:“宇巍峨春祀尝崇祖礼,支蕃衍左昭右穆序宗伦”,边柱楹联上书:“家世龙溪之制诰,文章燕翼有春秋”。

据文溪汪氏族谱《光庆堂神主记》载:“倚公卜迁文溪,其始居村之上游,至今册名为曰文溪,基地临溪有石桥曰龙溪桥,上下出入之路,由焉厥后徒居此地,榨尖居左,周峰居右,小溪之水环绕其居,大溪之水自远而近包锁外阳,雍雍乎称乐土矣。”

“自倚公至14世孙讳应瑞、应星分建祖祠,应瑞立懋德,应星立敬典,康熙八年(1669年)又共立光庆祠,较二祠规模扩大,虽未立神主而寝室座位,宛有成规,是先人预为之备也,迨今懋德神主残缺失次,而敬典神主粉壁又多剥落,矧其地狭隘难为扫除净洁,甚非所以妥先灵也,爰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合族商议,敬将二祠神主请入光庆祠……”

阅上文可知,倚公初迁文溪,在今彭龙村的上游;其第14世孙应瑞建懋德祠,应星建敬典祠,后又共立光庆祠,之后于1835年将祖宗神位请入光庆堂。解放后,光庆堂一度辟为粮站,祠堂部分建筑被拆毁,后粮站搬迁,经重新修整,才得以恢复。

据村中老人介绍,光庆堂与其它祠堂相比,有几个特别之处,一是三座祠堂相连一体,即敬典堂、叶氏祠堂和光庆堂,同一条中轴线,且从叶氏祠堂的后墙凿一个小园门,穿越小园门尔后进入光庆堂,这也是不合常理的地方,据说是与村中原先的叶氏家族衰落、叶氏祠堂由汪氏代管有关;二是光庆堂一进、二进的地面上有三块巨大的青石板,可以摆放下一张八仙桌;三是祠堂的享堂正中和一进天井的两个天池中的石板下面分别有三口井。三块大石板经人指点,我们一一找到;是否有三口井我们无法证实,真假难辨。

光庆堂右侧配建有文会馆,是村中文人集会的场所。其堂柱有楹联:“孝友为一家政事,诗书起万里风云”。边柱楹联有“酒从梅香梅花早开梅岭,门迎文驾文星集照文溪”。古村昔有私塾十余所,文风之盛,由此可见一斑。每年正月由塾师选择吉日,学童各带香纸、红烛、爆竹,鸣爆,燃烛,化纸,参拜“大圣先师孔子之位”,开学。民国24年,彭龙村汪惟次次子汪自牧从徽州中学毕业回乡,矢志振兴家乡教育,借用白果树旁志文学校校舍,自筹资金兴办了彭龙村第一所小学——私立彭龙村小学,结束了该村私塾的教育模式。学校校舍构建古雅,前以矮墙围院,门向东南朝,阳光灿烂,绿水青山,院有鱼池,四周围栏,池中有金鱼数十尾,悠然嬉戏,煞是可观,池周空地之上分别建有花圃,栽杆四季花卉,右角配合地形辟以小院,园门之内栽四季桂花树,四季芳香扑鼻。因教育成绩斐然,学生多时达300多人,1937年祁门县政府将彭龙村私立农村学校更名为彭龙学校。

除古祠堂外,彭龙村先前还有不少古建筑。当年水口建有水碣,水碣之上划一段为“放生池”,立碑禁捕。池中碧波粼粼,锦鳞跳跃,岸上古木参天,翠竹婆娑,实为胜境。村人尊孔崇文,在其上建有“惜字炉”,让人收集字纸在炉中焚化,以免糟蹋有辱圣人。从水口至村中,其间建有“仁忠殿”、“观音殿”、“土母庙”、“关帝庙”、“孤魂庙”、“五猖庙”,“应坛”、“紫云观”等庙宇。明代初年在村前建的水口庙,供奉汪姓44世祖越国公汪华巨型塑像,神座之上挂红衬金字木匾,左右楹联为“仁德遍六州直并山河水秀,忠贞昭万古常与天地同流”,边柱则有楹联曰“功垂保障六州在昔唐填越国,派衍渊源一脉迄今庙祀文溪”,以崇敬汪氏先祖汪华的丰功伟绩。庙左同时又建“观音殿”,供奉观音、妙音、圣音塑像。惜今坍塌殆尽不存。

传说彭龙村西边有座山峰叫周家尖,以风水先生的说法属火尖山,多主彭龙,有“回禄”,按风水理论,火以水克之,于是在村中挖了7口塘,打了8口井,以解火尖,庇护全村。彭龙村的地形为渔网状,原是叶姓的居住地,因叶落在网中被粘住了,故人丁不旺,后来叶姓人家果然不发,而汪字有三点水,水能克火,越发越旺,于是彭龙村果然发达为祁门西乡一带的大村之一。

彭龙村现存的碑刻很多,有封山禁赌的,有修路的,有建桥的,也有公堂祠会和祭祠神灵的。在光庆堂享堂右侧墙上,嵌着1米多高的石碑,碑文为:“严禁本祠及敬典祠、仁忠殿、关帝庙,毋许堆放物件,祠首场地亦毋得晒谷晒衣及堆树料匠工造作等事,如违罚戏全部,谨遵,道光十七年孟秋月 日公具。”由此可以说明,彭龙汪氏对祖祠神灵的敬重,罚戏作为当地一种习俗,可以起到很好的警示和教育作用。

《文溪桥记》石碑立于大明正德3年(1508年),在村口的古银杏树下,上面记载着彭龙汪氏的历史。《文溪桥记》碑的左边还立着一块禁赌碑,为光绪18年(1892年)立,碑文一行字曰“奉宪示加禁”。关帝庙靠路的墙中有《禁碑》,对面田野里横躺的石碑是一块立于明代嘉靖5年(1526年)的《徽州府祁门县为申明公约以敦风化事抄录》碑,众多的碑刻为学者研究古徽州提供了难得的史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溪彭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