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less 发表于 2018-9-14 17:22:19

独具特色的黟县方言



    黟县语言独具特色,是丰富的中国语言中的文物。
    黟县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是山越族人聚居的蛮荒之地,随后,由于中原战争频繁,大批北人南迁,来到这块与世隔绝的蛮荒之地。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改造了山族人的生活方式。而山越人也以自己独特的语音,顽强地改造了中原人的语言特色。此后,在黟县这块土地上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方言。由于历史上交通闭塞,使得这种方言一直得以延续,而未被强大的北方语音完全同化。
    黟县方言具有很多特色。一种是,部分方言音译成普通话后,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原句的意思。诸如:黟县方言管太阳叫“热头”;晚上为“夜高”;黎明为“蒙蒙光”等。而另一部分方言,音译成普通话后,外人根本不知原句的意思,因为音译后的与原句意思,简直风马牛不相及。如黟县方言把挨骂,说成是“驮段”;称撒娇为“为奇”;称少见为“奇数”;称正中下怀为“倒板一十六”。
    黟县方言的另一特色是,保留浓郁的古文化特色。诸如:黟县方言把妇女称为“老孺”,而“孺”是明、清时期,对妇人的尊称;而把打扰了、谢谢,说成了“聒噪了”,而“聒噪”是宋、元时打招呼的习惯用语;还有,黟县方言把窗子称作“槛”,把腌菜称着“盐齑”。这种带有古文化色彩的语言,曾使许多外人处于尴尬境地。传闻,一位黟县人因外地朋友仓促来访,准备出门张罗酒菜时,被朋友一把拉住,坚持只须家常便饭就行。主人解释说,不巧家中没别的菜,只有“盐齑”,客人听说大为高兴,连声说道:“嘿,有‘腌鸡’还不行吗?,不瞒你说,我平生最爱吃‘腌鸡’。”谁知上菜时,主人端出了一碗腌菜,客人顿时感到受到了捉弄。后来,过了很长时间,他才从别人那里了解到,黟县人就是这么文诌诌地把腌菜称着“盐齑”,让人听成是“腌鸡”,造成诸多误会。
    黟县方言还有一种特色是,同一语言,由于发音的微弱变化,使别人能准确领悟到你所言的物体大小、高低。诸如,山、屋、路、刀、碗、盘、桌、凳等等,道地的黟县人,完全能从别人的发音判断出它的体积、容积。这种发音的些微变化,很难使用拼音来注解,只有亲耳聆听,才能加以区别。
    黟县方言还能举出一些特色。比如:一些动物的名称是根据其声音来确定,黟县人把蝉叫成“嗯知”,纺织娘叫成“蜡箭”;而一些动作名称又是根据其形象来加以创造。比如,黟县方言中把打哈欠称之为“卖花也”,是因为打哈欠时的口型,像是在喊“卖花也”。能将打哈欠这样一种疲惫、乏味的动作,蒙上一种鲜明生动的色彩,冠以一个动听的名称,不能不说黟县人在语言上还是很有创造力的。
    黟县方言因其独具特色,很早就引起了国内外语言专家的注意和浓厚的兴趣。1924年,中国现代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就曾与魏建功、白涤洲、舒耀宗等合著了《黟县方言调查录》,着手黟县方言的研究,开创了黟县方言研究之先河。近年来,一些语言学者,竟发现黟县方言发音,与日本话有近似之处。这些都足以说明,黟县方言,是祖国语言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独具特色的黟县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