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笑安然 发表于 2018-9-14 13:58:25

古黟县城心六巷得名的传说





  清代著名的大学问家俞正燮的故居,就在黟县县城北门心六巷内。
  “心六巷”又称“余心六弄”,系以余姓一支祖先余心六为名,巷底原就有余心六公祠。俞氏只是后来搬迁到这生活的,因为黟县方言“俞”、“余”同音,巷弄名称也就没有更改了。
  然民间流传更广的传说认为,“心六巷”的得名,是出于俞正燮的自谦。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俞正燮是位知识渊博的大学问家,他所编著的《癸已类稿》15卷,249篇,《癸已存稿》15卷556篇,是风行一时的海内巨著,对经义、史学、诸子、医理的考释,无不探本求源,辨别雅伪,且立论精博,见解常常标新立异,《癸已类稿》、《癸已存稿》不仅为清代学者所推崇,连现代著名学者蔡元培、鲁迅、钱钟书等均对其有较高的评价。
  俞正燮的著述还有《续行水金鉴》156卷,《说文部纬》、《校补海外纪闻》《顾氏方舆纪要》等10余种。还曾应两湖总督林则徐的邀请,参加了《两湖通志》的撰修,并编撰了嘉庆年间的《黟县志》。
  然而,尽管早已是著作等身,俞正燮却认为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言,他实在是一窃不通,俗话说人心有七窍,他一窍不通只有六窍所以起名为“心六巷”。
  平心而论,如果说俞正燮真有一窍不通,那决不是在学问上,而是在政治经营上。因为尽管俞正燮当时已是海内知名的大学问家,但封建社会那种轻学问、重功名,推崇读书作官的科举制度,却迫使俞正燮作出错误的选择,从而付出惨重的代价。
  在科举道路上,俞正燮走的很不顺利,47岁才考中举人,58岁赴京参加会试,因主考官百般挑剔而落榜。此后,俞正燮郁郁寡欢,积劳成疾,1839年,江苏学政祁隽藻邀请俞正燮赴南京“惜阴书院”任主讲,第二年俞正燮病故,终年66年岁。
  如今,人们在为俞正燮屡试不举感到惋惜的同时,更加敬佩的是先生的谦逊和对学问孜孜以求的精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黟县城心六巷得名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