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笙诉离歌 发表于 2018-9-14 13:44:35

【黟县民间故事】接母亭的由来



接 母 亭 的 由 来

在佘溪与竹溪交界的接壤处,有一道山麓,俗称“口坑”,旧时人行的石板路上,跨路有一凉亭,叫“口坑亭”。亭虽不大,墙身斑驳,青苔遍布,看起来十分古老、陈旧,但它却有一段感人的故事。传说佘溪方氏始祖克明公生有二子,老大住上佘溪(即上村),老小住下佘溪(即下村、也就是竹溪)。克明公夫妇随大儿子度日,有一年克明公不幸病逝,留下克明婆,为了赡养一事,两个儿子发生了意见分岐,最后兄弟俩还是商定了一个“君子协定”。克明婆在大儿子家度过一年后,年三十由大儿子陪送到口坑亭,小儿子约好来接;在小儿子家过了一年,小儿子又陪母亲来口坑亭,大儿子来接母亲回上村“消夜”,度过来年。就这样周而复始,年复一年直到老太太去世。这件事看似平凡,孝爱之心震动了官府,后来有人禀报到朝廷,朝野上下都为之感动,皇帝下旨要在这里建一座“孝子坊”。孝子坊建成后离亭子约十丈许,砖木结构,此坊一直延续到解放前,据说国民党军为阻击新四军和游击队,抢修碉堡无材料时被拆除。后来佘溪的一位秀才认为“接”与“送”虽然都在这里同时进行,但接比送更为仁爱、慈孝与贴切,所以口坑亭后人又称“接母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黟县民间故事】接母亭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