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熟悉的陌生人 发表于 2018-9-14 08:39:13

曹氏与竹山书院

雄村是一座古村落,位于古城歙县。在徽州五千多个古村落中,它是最具历史文化内涵的,因为被誉为“徽州最雄村”。雄村,古名洪村,元末曹姓家族迁入此地,取《曹全碑》中“枝分叶布,所在为雄”一句,遂改名为雄村。自此,在雄村的历史上,便深深地烙上了曹氏家族的印记。

    如果说,曹氏家族代表着雄村曾经有过的辉煌,那么竹山书院,则创造并见证了这一辉煌。竹山书院,作为曹氏一族的私家书院,培养了众多曹氏子孙,是曹氏家族崇文重教传统的承载体。据统计,从竹山书院走出去了30个进士,54个举人,五个一品大员。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曹振镛,他是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元老,皇帝六次出巡,五次狩猎,他都留京主持朝政。人称“代君三月”。

    书院的建筑风格,是比较典型的徽派风格。有双重飞檐,檐角上翘,檐尖雕刻着陶制鳌头,表达着对书院学子的美好祝福。书院主体建筑是乾隆二十年(1756年)前后建成的,为户部尚书曹文植伯父干屏、生父青兄弟所建。清初,曹氏为盐商,至曹堇饴时,已成豪富。曹堇饴临终之时,召二子干屏、青于竹溪建文阁,命其创书院,修社祠,筑园庭。两人遵从父命,于乾隆初着手筹建,历十余年方才完成。经过数代的传承,曹氏遂形成了一套“贾而好儒,以儒入仕,以仕护商”的家族经营理念。

    立于竹山书院门前,两旁的石鼓和大门首先映入眼帘。而门楼上方斗大的“竹山书院”四字,则出自清代金石书法大家邓石如之手。推门而入,是徽派建筑都必不可少的代表着“四水归堂”之意的天井和明堂。正对明堂,是正厅,厅曰“楠木厅”。大厅廊柱上悬着一副曹文植亲撰兰底金字板联:竹解心虚,学然后知不足;山由篑进,为则必要其成。意在激励曹氏子孙虚心上进,持之以恒。

    楠木厅右廊有一侧门,通向内院。内院中辟有先生书斋、小院、花圃,廊道尽头,有一处庭园,名为“清旷轩”,系一小型古典园林。轩厅正壁有曹学诗所撰写的《所得乃清旷赋》。轩柱悬隶书联对:“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而轩厅上额匾为书法家郑莱篆书“所得乃清旷”。当时曹氏族约:“子弟中举者可在庭中植桂一株”,故“清旷轩”,又名“桂花厅”。园中植有桂树数十株,品种不一,如今皆亭亭如盖,葱茏苍翠。若五月花期之时,漫步其间,香气馥郁,令人欲醉。桂花厅前有一方平台,台柱三面皆饰以石雕,有栏柱十六,顶端各有青石狮,小巧玲珑,神态各异。

    园林东北隅为一楼阁,筑于高台之上,平面呈八角形,俗称“八角亭”,正名为“凌云阁”,亦称“文昌阁”。阁分二层,各具八角。楼顶为锡制葫芦形,在阳光照耀下,银光熠熠。八条重脊末端翘起,如鸟振翼,角下悬金雀铃,角尾饰以陶制鳌鱼。南面楼檐下悬挂“俯掖群伦”和“贯日凌云”两块四字金匾。金匾下方石柱上悬有一副对联:扶君臣朋友之伦,心悬日月;证圣贤豪杰之果,道在春秋。

    出得园林角门,便是“眺帆轩”。登上此处,渐江风光尽收眼底。初春时节,桃花坝上,群花绽放,姹紫嫣红,煞是迷人。曹文埴在《石鼓研斋诗钞》记述道:竹溪有桃数百株,花时烂漫如锦,春和景明,颇堪远眺。更兼渐江水阔,彼岸青山,苍翠葱茏,连畦成片的油菜花地,遍地绚烂。远远眺望,直如置身仙境,令人心旷神怡。

    竹山书院建成以来,清季名人沈德潜、袁枚、金榜、邓石如等都曾来此讲学,其实它不仅仅是书院,而应把它视为一种文化一种理念,它承载着许多人文故事,讲述着雄村深厚的人文历史。而书院之于曹氏,更是一种渗透到曹氏家族集体记忆里的精神。此书院已历时数百年,从书院走出的历代学子无不成为一时之风云人物。村里至今矗立着“四世一品”和“大中丞”两座功名牌坊,这既是对曾经辉煌的记忆,也是对传统书院文化的诠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曹氏与竹山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