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兮花未落 发表于 2018-9-14 08:38:17

鄣山四绝记

大鄣山属于天目山脉,绵亘于古县绩溪大鄣乡和逍遥乡之间。大鄣山实为群山,海拔越千米者,凡五十余座。鄣山历史久远,《山海经》和《相符经》等远古文献皆有所录。因鄣山“自天池下分三支,结金陵、姑苏、临安三都会,到海而尽”,故而又名三天子都山。鄣山一脉,风光绝佳,青山绵延以秀色,碧水婉转而澄澈。原本藏身于重峦叠嶂之间鲜为人知的鄣山胜景,近几年被世人陆续发现,一经开发,立时引得万人瞩目。鄣山大峡谷诸景,皆有可观,其中以“伟人石像”、“百丈岩”、“葫芦潭”、“冠顶生花”四景,尤为奇绝。观者有感于大自然造化之神奇,遂合称之为“鄣山四绝”。

一,石像天成 造化称奇

    我们在欣赏艺术大师罗丹的雕塑作品之时,往往被他从残破中发掘出的力与美所感染。人类艺术灵感的迸发尚且带给我们如此巨大的冲击,如果在你面前的作品,不是人力所为,而是全然出自大自然造化之手,那么带给我们的又仅仅是感染吗?

    当我伫立在大鄣山鄣河之滨,面朝正北方向,望着呈现在眼前的奇石时,心里感受更多的是一种震撼。造化的神奇,在这块不大的岩石上,体现的淋漓酣畅。之所以说它是奇石,是因为从我所站立的角度望去,所看见的不再是一块岩石,而是一颗硕大的人头雕像。这还不算神奇,更神奇之处在于它的每一棱每一角,都在表明石像的身份。从石像中,你可以看见后披式的发型,饱满温润的天庭,甚至睿智深邃的眼神,这一切特征所构成的不正是毛主席晚年的侧面写真吗?

    当然,这一切都太过逼真,你肯定是不信的,以为这不过是巧妙的人工技艺罢了。可是当你踩上溪水中露出的石头正对石像,再去审视这块岩石时,你便不得不信,因为岩石的另一面竟然是那样的残缺不堪,任何伟大的雕塑艺术家都不可能在这样的岩体上创作出如此的作品。看明白了这一点,在你的心里,除了称赞大自然的造化神奇之外,还能有别的情愫吗?

二,百丈高岩巨钟覆地

    远观如华山险壁,近观如巨钟覆地。这是我对百丈岩的不同距离的观感。百丈岩号称“世界第一巨石”,绝非浪得虚名。它高约四百六十米,宽约一百八十米。当你站在岩体脚下,仰观它伟岸的身姿之时,一种来自伟大事物的压迫感,顿时会让你喘不过气来。相对于它的伟岸,你会深刻体味到什么叫渺小。

    当然,让你觉得有压迫感,这并非百丈岩的本意。其实它是亲切的,是可爱的。因为岩体太过巨大,挡住了阳光的照射,所以整片岩体都呈现出一种黝黯色泽。当然,如果目力够好,你细观岩壁,便会有意外发现。你会惊奇于如此庞然的巨石,竟然有着如此精致的细节。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有着极具艺术性的纹路,似乎是一位线条艺术家用一种特殊的器具描上去的。除了这些颇具观赏性的纹路,岩壁间也时有小丛花草点缀其间,使得整个百丈岩,少了些呆气,多了几分秀气。

    据说,在雨过天晴的日子里,仰观百丈岩的风采,在光与影的交错中,依稀会有佛光闪现。当然,我去的时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无缘一睹佛之风采,但斯时斯景,亦可想见,百丈岩无疑便是佛的伟岸身躯,而阳光从岩顶倾泻而下,更兼山间云雾缭绕,不正像佛坐云端头顶金光俯瞰众生吗?

三,葫芦宝潭涵咏千古

    葫芦潭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在若干岁月中,溪水与岩石激情碰撞后的艺术结晶。站在溪水畔的岩石上俯瞰葫芦潭,两潭相连,潭水清碧,溪水自葫芦嘴注入,在葫芦肚里盘桓一阵后,从葫芦底泄出,继而流经一道长长溪谷,作万马奔腾之势,跌路到更深更大的水潭之中。

    站在翘岩上看葫芦潭,越看越觉得眼前这嘴葫芦来的蹊跷来的神秘。不仅因为它太像葫芦了,更因为溪水在与溪谷岩壁长久缠绵过程中,将葫芦壁冲刷的光洁圆润,呈现出的曲线是那么的玲珑有致富有艺术张力,让人恋恋不舍。如果初时,尚对葫芦潭是否天成存有疑虑的话,那么看了这些妙到毫巅的曲线之后,这种疑虑便会不解自消。大自然的艺术才情,此时又一次显露,只不过更加的精微奥妙。每次回首瞰望葫芦潭时,我总疑心它是不是铁拐李挂在拐杖上的那嘴葫芦呢?

四,冠顶生花傲然孤绝

    说来惭愧,我没去过黄山,所以对于称闻宇内的黄山松,并无多少了解。曾经试想,既为松,便和普通的松树差不离。这当然是一种轻妄,是“想当然耳”。在鄣山大峡谷,人们指着一块貌似帽冠的独立巨岩顶上的孤松,对我说,这孤松便绝类黄山所出。他们还说,这株松树已经挺立岩顶逾四百春秋了。我抬眼望去,不仅讶然失声。眼前的松树,寸土不凭,长在光秃秃的岩石上,竟也虬干盘枝独具态势。古语云,人不可貌相。这话也适合眼前孤松。如果不是有人告知,我绝然想不到高止丈余粗不逾尺如此身板的岩顶孤松,竟然已挺立红尘越四百春秋了。

    攀上岩顶,近距离端详孤松。它叶色浓绿,枝干曲生,树冠扁平,显出一种朴实、稳健、雄浑的气势。虽然它傲气十足,却依然掩盖不住身躯的羸弱。我不知道在四百多年的岁月里,孤松是怎样苦苦熬过一个又一个严冬和苦夏的。或许那只是一种生长的本能,但我更愿将之视为一种精神,一种坚忍不拔的气质。这里离黄山不远,或许它只不过是黄山群松走失在大峡谷里的一个孩子,与生俱来有着和黄山松一样孤傲不屈的气质灵魂,不然为何人们看一眼,便觉得它“类黄山所出”呢?

    鄣山一脉,绵延千里,风景佳处,多不胜数。鄣山大峡谷仅为大鄣山之一隅,称其中之四景为“鄣山四绝”,似有以偏概全之嫌。然造化神奇之处,在奇,在绝,在不可复制。一睹胜景,让人情难自禁,只欲痛快一呼。如此思来,也无不可。故而援笔题为“鄣山四绝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鄣山四绝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