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目如画 发表于 2018-9-13 09:35:21

三潭,百里画廊中那颗璀璨的明珠

山水之俊美,江潭之静韵

   潭,顾名思义,水深成潭、水浅处滩。在自然河流水系中,其幽深与莫测一直被人们所惊叹。而在现代山水意境中,她却以神奇、曲深被人们所钟爱,如台湾南投的日月潭、玉溪红塔的映月潭,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她亘古源远的躯体、去抚摸那不曾涌动的心灵与血脉。

   以山水皆胜的皖南腹地一直孕育着江南水系那份特有的钟灵和毓秀。宋代诗人权德舆在《新安江路》中曾有两句诗写道:“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清代诗人黄仲则咏曰:“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在百里画廊的新安之上,像这样大大小小的江潭就有百余个之多,如被称为“新安第一潭”的横江冰潭,还有休宁境内的江潭、月潭等。它们或陡峭、或平蜒、或曲静,为山水画廊增添几份神秘、静谧的自然情怀。这其中的三潭又以绵长、平展、深幽之山水神韵而抒展于新安之畔。每年端午时节那惹人垂涎的“三潭枇杷”更使得三潭成为画廊中那颗璀璨的明珠而名赋天下。


   如果从三潭这片流域出发,逆江水而上,十多分钟后就到了古徽州郡府所在地——歙县城关。一曲由黄山岩脉泉水汇集而成的丰乐河在这里与练江、渐江汇流之后奔向古老的河口枷锁——渔梁古坝。在这个徽商最早背井离乡的古坝下,横江早已在这里等候多时,河水和江水在这里澎湃而动。一腔雾霭的水气掠过“新安第一关”的碑文,沙清水明的河山本色却不失百舸争流的大江气势,百里画廊在这里展开山的俊美、水的意境和江的平川,而三潭之韵俨然一副的天然项链镶嵌于百里画廊之山水源头。

   其实今天人们所说的三潭是指从新安江流经南源口至深渡码头之间那片连绵二十公里的水域,漳潭、绵潭、瀹潭三个自然乡镇沿江边顺流而下。如果说三潭的行政区域只是划分它的几何地理概念,三潭的自然江景生态则赋予新安之水更多神韵、俊秀的天然品质。

   穿江而行,两岸传来大自然赋于皖南山水鬼斧神工的造诣和天境。浮橹而望,潭水深曲、潭环丘绕、日落潭中、月映潭前。三潭水之平淌、之柔和、之流长、之恬淡、像一位怀春少女洗梳着自己的落落长发,连绵、平缓而不失雅韵,妩媚、羞涩又不失灵秀。



人类文明与自然山水交相辉映

   而在“少女”身后,横卧着与共和国同龄,也是新安江第一座水利枢纽——新安江妹滩电站,灌溉、鱼牧、蓄水、排洪、几十年如一日的光荣使命与江水并肩前行。现代化文明纽带——徽杭高速公路从这里沿江而上,高速南源口大桥架起了人类文明与自然山水的天堑之路,延绵又失伟岸之躯,蜿蜒又不凡气势之魂。两大工程一张一弛,一静一动,与三潭之水相映成趣,为新安画廊平添了几份壮阔、雄浑和刚毅。

   作为江南水乡文化和渡口文化物质载体,这里古桥文化又给了新安山水平添了几份厚重的人文底蕴。斑驳嶙峋的板桥,左右逢源的拱桥,花边锦蔟的廊桥,不同的古桥都述说着一段不同的故事和以往。仰望着皖南那一脉真山真水的情操和守望她一生亘古不变的情怀,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千年传承中,它们成为今天这里最为敬畏的庄严,最为瞩目的古朴,最为仰慕的雕塑。你稍不留神,或心有他恋,那刻篆刻着民风,民情、民俗和深邃着光阴的躯体可能会与你几近无缘而远逝江山。


一骑黄丹笑神州,博得三潭美名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在儿时就朗朗上口的古诗,似乎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验证。的确,三潭的成名得意于这里的由来已久的特产,“天上王母蟠桃,地上三潭枇杷”不仅说得贴意,而且“品”如其名。作为的全国四大枇杷主产区之一,三潭枇杷以果大、皮薄、汁多、肉润等特点和以“大红袍”、“光荣花”为主打的优质品种与洞庭东山、余杭塘栖、福建莆田三地枇杷齐名天下。三潭也荣膺了中国枇杷之乡的美誉,而这一切又得益得于孕育三潭一方富庶的天然气候。

“三潭”一带终年被黄山南麓的山脉所环抱,近山近水、江雾萦绕,雨量充沛,赋予这片流域冬暖夏凉的小气候,为枇杷的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节育出三潭枇杷特有的气质和品位,一直是节日里馈赠亲友、年长者解渴生津的上等果品。

   一骑黄丹笑神州,博得三潭美名传,在古时,三潭枇杷就与三口蜜橘、徽州贡菊为新安三大特产而被徽商整装入船,或北上江沪,或南下赣北闽南,辗转于大江南北。不同以往的是,今天的徽杭高速正为它打开一道快捷、便利的远销之路,而一条条信息化的网络高速平台更是将它的美味及时地传递于神州大地。


   暮春转暖,挂满枝头的青果渐涩渐黄,团团簇簇,又环环相扣,在江风中含蓄的绽放。端午节前后,也正是枇杷丰收的时节,遍布山野的枇杷恰似深潭中一段璀璨的饰琢,黄的耀眼,黄的动人,为山水画廊描绘了一幅“绿玉织锦,金灿绫罗”的田园景色。而一篓篓别致、一颗颗清香可口的枇杷喜笑颜开,为三潭的果农又带来了一年知足与喜悦。



那镜藏在灵魂深处的美,为何我从来都没有发觉

    十年前那个丰收的季节,我曾驱车来到在这里,与我同行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沿江山路,一条不折不扣的乡间小道!可据村里的老人说,这路一直能通往我向往已久的深渡码头。于是我一路摇晃着颠簸身影,在疲惫不堪的行程中,使劲滚动着前方的目标。我不曾试着用年少的眼光和情怀,来打量眼前所有景致,所有的欲望,但那份绫罗与静致,那份清秀和俊美,确实美的无暇、美的无华、又美的神韵……

    而今,岁月的风帆悠然驶过十年的光阴,那年的机耕已蜕变成一条崭新的旅游公路。依江而上,不再有当年的足迹,再次拾起沿江的风景,记忆中那段似曾相识的影像还是那样地令我回意无穷。

“细雨鱼而跃,微风燕子斜”,在那个春来雨润的午后,我静静地走在来时的路上,平直而舒畅的路面,几片绿叶在不轻易间远离树干,翠绿的枇杷林带着咸淡的江水吹来旷野的清新。深潭上,方舟点点;丘野间,青丹累累,村落、山丘,林地、时而相抱,时而相守一方;杉树、炊烟、桑白、牛儿总是那样和谐的生活着,安份、闲余,安逸而又恬淡的生活不曾因这里的美丽与不俗而改变着,也不曾因来来往往的游客对它们诗以言至而得意忘形……

      走来一曲田园的牧歌,伴着夕阳的余辉荡漾在烟花深潭。夜空将至、晚丘三潭、河岸之畔、几座清白人家,炊烟袅袅升起,那乡间的厨道又飘溢出渔家的淳朴和平实。我顿然间打起了精神,在江边来回四处的追逐,是流连于江中的秀色、清澈的美景?还是继续等待着黎明后的朝霞为我带来“鱼跃江舟,燕斜丘野”的山水情怀?

      当余辉映衬着深潭那一弯明月,伴着哝哝地江雾扶摇直上之时,涣然间已令我置若两地、那种不动声色的美、那四溢流走的韵,一半留连桃园世外、一半飘渺于天堂人间。我不禁赞叹,曾经养育我20年的故乡,那份镜藏在灵魂深处的美,为何我从来都没有发觉!



百里之上,画廊之畔

   “山作锦屏何须画,水作琴声不用弹。来往俱矣写丹青,碧波荡气再回肠,”新安之水如一曲天山神来之笔为皖南腹地描绘着笔墨丹青般的山水画卷。百里之上,一如诗词的雅意千百年来述说着江南的灵秀和婉约;画廊之畔,是它一生不息的奔波,在三潭这片景色静幽的水域中继续蜿蜒南流。


   而我何时再才能看着它:那巍巍的青山、那流畅的江水、那曲静的三潭、那累累的枇杷,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发出一生而耀眼的光芒。

故乡,原来如此之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潭,百里画廊中那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