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柳暗找花明 发表于 2018-9-12 14:41:12

骑行在新安江的四月花海里

本帖最后由 黄山知名导游 于 2018-9-12 16:39 编辑

话说自从去年和SZR的那帮家伙们骑了趟南太行后,深感小折还是有局限的。于是乎前几天咬咬牙狠狠心,从私房里又抠了好几百,把俺的汉特2.0彻底升级了一番,装好后还专门骑了趟一天来回的长途:东环欧尚--重元寺,不到50km的小长途。

果然,发觉升级后的效果还是不错的,至少不那么让人菊疼蛋紧了。
有了信心啊,就兴匆匆地又跟着SZR的皖南新安江B队出发了,看看这回还能不能赶上趟。



石潭下汰



坑口    为俺的宝马留个影



杞梓里镇

早上7.00离开的苏州,4个小时后下G56高速三阳出口。镇口大伙儿装好了车,然后就上路。
还和以前一样,大伙儿嗖嗖的,一会儿就又没影了,剩下俺在那儿哼哧哼哧的蹬着,没五分钟就喘得像狗一样了。

偶一回头,看见后面居然还有比俺更慢的,蓝色骑服就这样缀着俺,俺想,哼,你……你也太弱了吧?
于是俺又在腿上加了把劲,蹬过一个上坡,再得意地一回头:我靠,这蓝衣服还跟着俺。

蓝衣服这回倒不好意思了,见俺下了车后在掏相机,以为俺要曝光他,赶快说:你慢慢拍…你慢慢拍……边说着,边骑到俺前面去了。



杞梓里镇
午饭是在杞梓里镇吃的,地道的农家土菜:咸肉、鲜笋、韭菜鸡蛋、当时令的菜花……这些土蔬让人一见心喜,大啖了一顿抹着油嘴就开始真正的翻山了。刚才才知道蓝衣服是收队的谢师傅,专门保障的,不禁为自己的孟浪汗颜。

昌源河蜿蜒曲折,就在身边萦回,一路油菜花正盛开,空气中是浓浓的油菜花花香。



蟠溪小学校
我们骑行的线路,是往唐里乡方向。
蟠溪村就静卧在青山绿水间,有方氏祠堂,规模弘宏制,保存得也很完整。只是最后的享堂被完全拆除了,变成了小学校的教室。学校规模很小,这个班上才9名学生,都是村子里的留守儿童。
实际上一路上看来,大多数较偏远的村子都存在青壮年人口外迁,只有老弱妇孺留守的问题。

小学就建在祠堂里,祠堂的大门前厅都保存着,最后的享堂已经被完全拆除,只有石雕的台阶还在。
俺在祠堂的墙壁上还看见了写在墙壁上的一首《生查子》,那么高的地方,除了爬梯子还真没辙,看字体,至少是民国前的手迹。



蟠溪村 方姓老宅
老宅的祖上是乾嘉年间的盐商。据主人说,宅子的规模本来很大,共有7进的。后来兄弟分家,迭次拆分,现在只落得这个侧厅。黄山市为了保护徽派老宅,有一个“百村千栋”的工程,可是还有很多有极高价值的老宅,在岁月流年中渐渐消失。



三阳镇
路边的小店怦怦喳喳的声音,好多年没听过的单弦竖琴啊,于是又转进去,话了几句家常。
师傅说,以后估计也没人愿干这行了。



渔村
木桶里的孩子,在我的记忆里,我的外婆家里就曾经有这样一只木桶,专门给小孩子的围栏吧。


下汰

记录一下那首蟠溪祠堂墙壁上的《生查子》(从文字上看,这首不知年代不知作者的词,平仄上还是有问题的),原文照录:

醉后话平生,世事不由人。
一生何得意,虚度几秋春。

海角寻旧梦,天涯生新情,
回首江海处,玉兔已东升。

关于磻溪方氏祠堂:

胜公五代孙方鋹之外孙胡梅林(胡宗宪)任闽浙总督兼七省军门时,方氏巨商和富户多家为祭先祖先后建造了祠堂。

天泽公的子孙在明朝嘉靖年间建造了 规模宏伟的成性祠,奉天泽公为该祠始祖。克明公的子孙建造了善德祠,奉克明公为该祠支祖。思敬公的长子永公三子绍公、成公合建百顺祠,次子良公建立成善 祠,随后二祠的子孙将二祠合为一祠,名“善顺祠”,奉思敬公为该祠支祖。

当时祭况以成性祠为盛。成性祠有三进,前、中进仍存, 后进已改建教学楼。
明嘉靖三十九年仲秋三日,时任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胡宗宪曾为成性祠写有:“磻溪成性堂记”,并赠一横匾,亲书“永思”二字挂于大厅后中门, 正对祖宗之寝室。
其右,为清道光帝书“忠义孝悌”之匾。另有明清两朝的江南才子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中国人)和柯铖所赠之匾及对联。
成性祠的建筑格局与绩溪龙川胡氏宗祠相仿。

过了磻溪,沿着004乡道,就是唐里乡,山越来越高、林越来越密,路越来越窄,好几处不得不下了车推行才能过去。
还是满眼黄花盛开,空气里弥漫着油菜花的浓香,和着云雀的鸣叫声。

正是新茶采摘的时节,老乡们背着小竹篓在茶田里忙碌着。

沿着山路,过对溪、车田,就是棋山,乡路在这里分叉,继续往前是石潭村、往上是下汰。

这是传统的观赏油菜花的最佳地点。



三阳镇的弹棉花师傅



下汰

一路狂蹬到了棋山,这一路近30km山道,虽然起伏比第二天的要小一些,但也累得够呛。路上啃了两根黄瓜干掉两瓶水,却还是觉得肚子里晃悠得很。看着婉转而上的山道,不禁有点心里打鼓。

骑折叠的车友先顶不住了,他的小折M700和俺的M990是一家,都是OYAMA的天际,折叠车在这种中等以上强度的山地,还是不给力。这次俺换成了26的汉特,还是有先见之明的说。


下汰
那帮家伙们余勇不衰,又猛蹬着往上去了,几个mm也不落人后。
观景台似乎近在咫尺,依稀能听见风中送过来的说话声。俺坐在石头上喘了半天,不甘心啊,咬咬牙,上吧。
这一段山路,几乎就是行进在油菜花的海洋里,满目金黄。



长川
这一段2km的上山路,在疲惫已极的俺看来,似乎没有尽头,索性把水壶一口气干光,手背抹抹嘴,继续推着车往上。转过弯道,却发现一路陡坡的道路突然变得平坦起来,在菜花丛中通往远处。那个高兴啊,可跳上鞍座没蹬几步,心里就觉得不对了,路的尽头是几户人家,几个小孩正在花田里捉蜜蜂呢。

这不是那个观景台啊。



长川   纪念这一段艰辛无比的扛车攀登过程
果然走错,往观景台的水泥路早已经过了!
悲摧啊!一霎时竟有点万念俱灰,明明的可以听见那些人声从头顶上飘下来,可就是可望不可即,这也太折磨人了吧。老乡说莫急莫急,这里倒有近路可以上去的,只是你这车……

没事!俺也不知道哪根神经突然被充了电,顿时豪情万丈起来,就沿着这石阶把车抗上去。



昌溪
在山顶的感觉甚至有点无聊,风景自然是不错的,可是,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看、那么让人惊艳。远山近村,都在淡淡的雾霾中,刚才晒得人直流油的太阳也堆躲起来找不见。

掏出相机,按了几下快门,看着远处渐渐有炊烟升起,暮色如薄纱,也悄悄降临。



新安江



下汰
拍完这一张,就得下山了,离今晚的住宿地昌溪还有6km的山路要赶。
幸亏是一路下坡,那种在花香里振翅飞奔的感觉太让人惬意了,完全让人忘记了刚才所受的辛苦-----还有路标。

忽视路标,这个事情在此时是严重的错误:天已经渐渐地暗了下来,而我,还在向着不知名的地方飞奔,不知道离昌溪越来越远。

在昌溪路口,我停下了自行车,往来时的小山村望去,已经雾海茫茫,隐于云中。
清晨山里的空气分外的清新,四周一片寂静,除了偶尔传来的鸟鸣和山下潺潺的水声。往远处看,还是金黄色的油菜花的海洋,小村白色的建筑掩映在花海中,昨晚错过的小路就在脚下延伸。

这里没有任何路标,但这个叫向东的小村,将永远鲜活在记忆里。



向东村口,借着曙光为我的单车留了个影

昨天晚上从下汰下山赶往昌溪,却两次走错了路,等到好不容易拐上一条破烂的水泥山道,又错过了往昌溪的小路!
连续不断的上坡,让已经疲惫不堪的我雪上加霜,更要命的是,天已经全黑,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路上继续,实在是很危险的事情,我又没有准备手电!
那时刻,真有点绝望的感觉。难道真的要在这深山里露宿一夜?

远处天边那星星点点的灯光,虽然微弱,却给此刻的我以希望。借着星光小心翼翼的往亮处去,灯光越来越亮,勾勒出深山里的几处房屋的轮廓。那时刻,竟然说不出的有点激动,这是迷途中的旅人看见的希望的灯火啊。

水泥路的尽头,又是长长的石阶路。毫不犹豫,我就扛着车走了过去。房子里的炊烟和传出的说话声,让已经濒临体力极限,快要崩溃的我无比向往。

推开门,面对一个扛着自行车,满身疲倦与泥污的不速之客,在起初的惊异过后,主人大手就伸了过来。

“做饺子,我要和来的这个兄弟一起喝酒!“




向东坑,属于三联村管辖,本来有人口428人,因交通不便。现在村子里人口已经大多外迁,现有人口189人。房子大多数空关着,村里本来还有一所小学,因为没有学生,已关闭。
这里的民居大多是清末民国时期的留存,因为地处深山,人迹罕至,村庄保存基本完好。



临时的房东吴大哥和我的晚餐:肉饺子,吴大哥要和我喝一杯的。
他有两个孩子,都是男孩,一个在屯溪学厨师,一个在歙县城开了个小吃店,基本不回来。
吴大哥和老婆两个人的主业就是养蚕、茶叶,现在正是采茶的时节,忙完后马上就要准备养蚕了。


这里煮饭做菜还是靠烧柴火。我也蹲在灶后,用火钳帮了一会儿忙。
烧火这件事情虽然是个技术活,但对我不陌生,小时候,奶奶在灶前忙着,我就在后面塞草添柴。奶奶已经去世十多年了,老人家在天堂还好吗。



院子里的墙上是吴大哥打到的山鼠。山高林密,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有锦鸡、野猪、麂子,吴大哥说可惜,你走得太匆忙了,否则,可以一起上山去套野猪的。


向东的吴村长
在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我起得很早,吴大哥和大嫂也是5点刚过救起来了,在灶前忙活着早饭,然后好早早的赶上山去采茶。我在村里转了一圈,和同样早起的村长聊了几句,村长要带我上到后山,说是在哪里,天气好的话,能看见清凉峰。
清凉峰位于安徽省绩溪县伏岭镇逍遥村,是天目山主峰,海拔1787.4米。



吴大哥的家
这是典型的徽派普通民居人家,没有精美的雕刻,也没有复杂的格局布置,堂屋有左右两厢,转过中堂板壁,后面就是楼梯。吴大哥有兄弟四人,老三已经离世,这房子也一分为三,虽然在一个院子一栋房子里,兄弟各自的家庭也是各自独立生活



本来是主人的主卧,因为我这个不速之客的到来吴大哥和大嫂睡到了楼上仓库,这里让给了我这个异乡人。





早餐
都是山里的野蔬:腌香菇、炒韭菜、香椿头,还有一碗茶叶鸡蛋----吴大哥说这是给我准备的,从这里去坑口不易,还要翻山,多带点路上吃。
喝了一碗白粥,又把水壶灌满,舒了舒筋骨,我踏上车,继续往前去。

一早别了向东坑的吴大哥,就往昌溪村去,那帮家伙们昨晚集体在村里逍遥快活时,可怜俺还在山路上喘得老牛一样,咬牙切齿地蹬着车。

昌溪向来号称“歙南第一村”,村内分上村和下村,上村为吴氏古村,下村为周氏古村(又叫周邦头)。昌源河从村中流过,由此不远,就是深渡。按照官方的宣传指南,是这样介绍

昌溪古村落始建于唐,是徽州古文化的缩影。
目 前被定为“县保”的有太湖祠、员公支祠及木牌坊、周氏宗祠、忠烈庙、姚氏贞节 石坊、吴承仕故居等。昌溪村坐西朝东,清澈见底的昌溪河为屏,后有层峦叠翠的来龙山为障。自明代始,就砌筑了南自静庵、北至“务本堂”的长达3公里的古建 筑群。其中有石拱桥、亭阁、宗祠、水口、书院、古庙和民宅等。村中有池塘20多处,古井更多,民宅鳞次栉比,扑朔迷离,宛如迷宫。
昌溪历史文物繁多,生态绝佳,迄今仍保存有树龄达几百年乃至千年的古银杏、古樟、古松、古罗汉松、古槠怀樟、古槐、古采椤等名贵树种。
昌溪河奔腾不息,河水清冽,一路伴我到村中。河畔青山翠竹,绿草如茵。一座座粉墙黛瓦的小村,不时的出现在视野。



歙县紫阳桥
紫阳桥,初名“寿民桥”,位于歙县城东南渔梁坝下,练江之上,因西近秀丽的紫阳山麓,故名。是歙县最高最宽的古桥。
桥建于明万历年间,为九孔石拱桥,长140米,宽10米,高14米,孔 径12.4米,所用石料为红砂岩。

为了适应练江洪水的浪高流急,桥墩分水 尖建得几与桥面同高,以便增加分洪的力度,是为江南诸石桥中罕见的奇举。




昌溪村




昌溪村



昌溪村



昌溪村   员公支祠

员公支祠,实为其后古祠堂寿乐堂门坊,建筑木质全部选用优质杂木柏树,四柱三楼,八角翘起,牌坊高7米,宽8.8米,一字形四木柱上架置重檐木坊,表现出 高超的建筑技艺,《中国建筑史说明》一书记载,像这样造型布局之合理、雕刻技艺之精湛,保护如此完好的木牌坊,全国独此一处。

木牌坊后的寿乐堂,内部结构 也有独特之处,全祠选料十分考究,木柱均为优质柏树,故又称柏树厅。



昌溪村古茶楼



昌溪村



走过水坝,沿着昌溪河水,一路菜花直到深渡


在昌溪古村,静静地走,静静地看,面带微笑,把步子踏在历史与现实交错的地方,最能感受到遥远的过去那曾经的文脉浑厚。
不经意走过那一幢幢精美的砖雕门楼下虚掩的朱门,仿佛时光倒流,那亲切而熟悉的气息让人醺醺然而误以为自己就是归人;在小巷里走着,思绪也会随之曲折萦迴,不小心就走入了自己的心里,沉浸在深思中不能自拔,直到巷尽人语,豁然开朗,方惊如履百年,恍若隔世。
这次骑行的线路大致是:

D1:三阳---杞梓里---齐武村---磻溪---唐里乡---车田村---棋山村---下汰(石潭)村---昌溪村。俺这里走错了路,从下汰去了向东,借宿了一晚。

D2.昌溪--定潭--004县道--深渡。这是新安江山水画廊的起点,顾名思义,从这里可以买舟东下直到千岛湖。本想雇一叶小舟东下的,等了半天,船老板还在忙着修船,太阳又晒得不行,于是干脆一帮人骑上车,又浩浩前行。



X004县道从棉溪口开始,经绵潭、漳潭、薛潭,一路就沿着新安江蜿蜒往前,风景如画。这里盛产枇杷,这时候已经打果,手指头大小的枇杷累累枝头。江两岸有很多小渡口,欸乃一声山水绿,轻舟往来,不时划破平静的水面。

我们从樟树湾渡口过了江到了南岸,还是沿着江边骑行,油菜花就在身边盛开,香风熏人人欲醉。坑口是这里一个比较热闹的一个小镇,到这里的时候,已经下午一点钟了。



骑行在花海里



新安江渡口
午饭后从坑口继续往前,还是江边的羊肠小道,窄仅可两人侧肩而已,右侧就是新安江,在这样的山路上骑行,真有点战战兢兢不敢丝毫的怠慢,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成了失足青年。

坑口往前是瀹(yuè)潭村,这瀹字很冷僻,感谢电脑,要是让俺用笔写的话,还真不一定写得出来。这里,距离歙县县城就已经不远了。歙县是徽州府治所在,现在正在重建徽州府衙门搞旅游,无可叙述者。倒是古渔梁坝、紫阳桥值得一看。

绵潭



卖花渔村



瀹潭村



深渡镇的街头
D3.歙县--南源口--瀹潭--坑口--棉溪,等于把昨天的骑行路线又反过来走了一遍,因此好几个车友就干脆坐到了大巴上,直接到渡口等着俺们了。对我来说,却是意犹未尽的感觉。


在明人周楫的拟话本小说 《西湖二集》里道:吴王妃孝,寒食节必归临安,钱鏐甚为想念。一年春天王妃未归,至春色将老,钱鏐写信说: “陌上花发,可缓缓归矣。”
如果把这九个字译成白话文,就是:亲爱的,春天到了,百花也盛开了,爱妃你可以一边轻嗅着弥漫于田陌间的阵阵花香,一边慢慢动身回家了。

回家……在回苏州的大巴上,却发现,一颗心依然游走在四月新安江的花香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骑行在新安江的四月花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