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颜 发表于 2018-9-1 18:04:07

赴皖南岩寺镇考察古迹记

赴皖南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考察古迹记
  岩寺镇“郑佐进士第”门楼        建于明嘉靖23年的岩寺“文峰塔”岩寺新四军整编纪念馆岩寺“洪桥”  2010年国庆长假,和友人三家同游黄山,顺便在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考察了几处古迹。因地域原因过去对新四军了解甚少,特别是此次考察位于岩寺镇的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感觉收获很大。
  一、“岩寺塔”为岩寺镇标志性建筑。“岩寺塔”又名“文峰塔”、“水口塔”。建于明嘉靖23年(公元1544年),塔高67米,六角七层,有旋式阶梯而上,从奠基到竣工历时15年完成。在明崇祯和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年间均有维修。“岩寺塔”为岩寺人氏郑双溪(郑佐)先生(明正德甲戌进士,官至贵州右参政)倡建。“岩寺塔”参照绍兴的“大禅寺塔”和南京的“报恩寺塔”式样建成,塔高二十五仞(一仞为八尺),为七层八面神龛塔。“岩寺塔”的第一层,由胡太荣、胡应星、胡显达、胡保佑捐资建造,第二层由桂聪捐资独造,第三层由方富祯捐资独造,第四层由鲍道迪、鲍道达捐资建造,第五层由汪通保捐资独造,第六层由众姓捐资所造,第七层并顶,由吴宽捐资独造。“岩寺塔”共花费白银四万余两。塔顶1914年因遭雷击而毁。在塔周围还有不少古树参天耸立,与古塔交相辉映,古韵悠悠,生机勃勃,成为古徽新城的标志和象征。
  从乾嘉年间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开始有游塔的习惯,以取“登高”之意。其时游人如织,拾级而上,能远眺黄山、紫霞云烟。晚上人们将点燃的塔灯从七层塔顶连珠下悬,五彩缤纷,光亮照人。塔下更是热闹非凡,聚集着打鼓说书的、变戏法的、卖野药的、抽糖菩萨的、打字条的、设摊卖小吃的,更多的是玩耍看热闹的,五花八门,大有京城“天桥”之场面。据称:丰乐溪水顺流东注,非此不足以障也。以凤山台为砚,以文峰塔为笔,象征吾镇水口之高雅。建塔工艺精湛,名师巨匠来自苏州、无锡。物资专人分赴外地采购,近到杭州,远至四川,选料相当讲究。仅塔心木一项,走访歙县全县山场,未获合适之材。后来辗转休宁、黟县,在渔亭大圣山方觅得一株,长十三丈,伐倒利用河道春汛流放,三年才运到岩寺,可见工程之浩大。为使塔顶坚固美观,资助人不惜血本带着师傅,搜集绍兴府大禅寺塔、南京报恩寺塔及泗州诸处塔图样,汲取众美,总而成之。
  二、郑佐“进士第”门楼
  “进士第”牌楼座落在岩寺后街“洪桥”西头,是进士郑佐(双溪)的府门坊。郑佐为明朝正德甲戌(公元1514年)进士,正德丙子(公元1516年)建“进士第”。门楼为仿木结构砖砌牌坊,通宽9米,残高5.85米,四柱三间,惜楼顶已毁。枋和匾全用烧雕青砖砌筑,雕刻精美。门楼上有飞禽走兽和怪角兽,形态饱满,栩栩如生,对研究明代烧制半圆雕艺术有着很高的价值。柱脚有抱鼓石金刚腿。丁字斗拱雕成鲤鱼吐水。中间二柱处枋斗拱三跳,边间两柱头坐平盘头,承六开斗拱,接榫处饰元宝榫。正间和次间共饰高浮雕石狮八只、凤凰六只、鲤鱼雀替六个。正间匾额由五块大方砖拼成,刻“进士第”三个大字。上款:“钦差巡抚直隶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张洼、巡抚直隶监察御史张仲贤”;下款:“大明正德丙子岁孟夏吉旦”、“徽州府知府熊桂”、“同知王仲仁”、“通判刘文、周勳”、“推官杨天茂”、“歙县知县高文炣”为“甲戌(1514年)进士郑佐立”“南京刑部郎中陈善书”。
  郑佐系明正德甲戍(1514年)进士,官至贵州左参政。他在岩寺村镇规划和建设史上所起的作用是划时代的。时至今日,文峰塔和凤山台仍是古徽新城的标志性建筑。郑佐当年登高一呼,而应者云集,固然有其身份地位等因素的影响,但在把个人意志转化为合镇公愿的过程中,乡约的作用、制度的威力,是不容小觑的。例如,在《题造水口台塔疏语》中,郑佐写道:岩寺镇上人家,原是十分胜地。科第坊边水口,独少一座高山。从来泄处宜收,谁道化工莫补。不难着力,要在齐心。凤台九仞截云横,成工赖众;雁塔七层标日上, 好事由人。西配上荫山,东屹中流柱。两街人杰,应俱愿下手益高;一镇地灵,须凭仗前人作计。财需有限,福力无边。疏语是旧时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对神祝告的文字。表面看来,是在拜神,而实质上,是在劝人。这一点在其《水口塔上魁星告文》中也有类似的体现:世多有塔,事佛宗虚。我因其制,不本其初。奉此文 星,题名是於。惟镇水口,稍不完密。众欲障之,非由强率。劳实因心,成非不日。有台如砚,有峰如笔。七级巍巍,文星之室。惟神是居,光芒丽天。旋枢斡斗,人文是宣。五星聚之,三台是联。昔闻雁塔,今见鸿渐。有万斯名,托兹石检。其镌惟贤,祈无神忝。神其主之,我事非谄。实际上,在其它公益性建筑的碑铭纪事中,也多有这类倡导、规范公共事务的乡规民约的影子。
   三、历史古迹“洪桥”
  “洪桥”座落在岩寺后街,原名“洪福桥”,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郑荣彦所造,四垛三洞,上置五间廊屋,设佛龛。清雍正郑为翰重修,民初方德重修。桥面改为石块,上面盖有薄砖和屋瓦,桥上有木柱24根,全部用红漆漆成,桥东有小屋1间名“香积”。该桥为前往新四军军部旧址必经之路,桥上北侧小屋曾为新四军机要室、电报房。当年叶挺将军常在桥廊与周围群众促膝谈心。
  四、岩寺新四军旧址纪念馆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高举抗日民族团结统一战线的大旗,积极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1937年8月,国共双方达成协议,将在陕北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同年10月,在南京,国共双方达成协议,将在南方8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新四军军部于1937年12月25日在湖北汉口组建,1938年1月6日在江西南昌正式成立,而新四军却是在岩寺集中整编的。叶挺任军长,项英任政委、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任副主任,周子昆任副参谋长。为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项英为分局领导和军分会书记,陈毅任军分会副书记。新四军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4个支队和军部特务营。2月6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新四军各部于2月20日集中皖南岩寺。部队集中前,军长叶挺偕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军部秘书李一氓由江西南昌赴皖南屯溪,会见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交涉部队行军路线、集中驻地事宜。江南的新四军部队战胜种种困难,于4月初先后到达岩寺集中,其中闽西南的新四军部队在4月18日才到达岩寺。1937年10月,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1938年2月,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及陈毅、张云逸等同志率领7000名官兵在皖南重镇岩寺集中整编,军部及政治处设在岩寺后街的金家大院内。新四军在岩寺点燃了东进抗日的燎原之火,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赴皖南岩寺镇考察古迹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