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字伴一生 发表于 2018-9-1 07:55:52

安徽皖南古村落游

安徽皖南古村落是以徽商资本为经济基础,以宗法观念为社会基础,在徽文化熏陶下早就具有典型地方文化特色的村落,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 安徽皖南古村落的界定,是指安徽省境内长江以南地区清末(1911年)以前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的民居、祠堂、书院、牌坊、亭台楼阁水口等民用建筑群体。其中心地带为原徽州府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现在婺源是属于江西省),所以又通称徽州古村落。安徽皖南古村落民居有着显著的地域文化背景,由于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社会结构诸因素的特殊性和徽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皖南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乡村格局原貌,以及历史、文化风格,人们延续着传统的生活习惯。黟县是皖南山区人类居住最早的古县之一。据文物考证,早在新时器时期,就有人类居住,是建置最早的县之一。至今较完整地保存了一大批古民居村落。特别是我们这次防字604去摄影旅游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村、宏村,至今保持着完整的明清时期村落格局原型。我们一行人看见:村落布局结构精巧,空间层次富有韵律,水口庭院景色如画,街坊巷弄幽雅宁静,建筑雕刻、室内外装饰装修诸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是人类古老文明的真实见证。集中而又典型地代表了皖南古村落的风格,具有很高的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也是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文化乡村光辉范例。摄影旅游的朋友拍了很多风光、纪实、人物照片,可见防字604、浦江战友、参加旅游摄影活动的朋友们的日志、相册。除了西递、宏村外,2009年5月我们夫妇到安徽棠樾牌坊群游览时,请一小导游讲解,她就提到徽州呈坎镇呈坎村,游好棠樾牌坊群就让她随我们车到了呈坎村。这呈坎村内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因村落按《易经》“阴阳八卦”理论选址布局,阳为呈,阴为坎,唐末易名“呈坎”。这座有1800多年历史的村落,曾经是朱熹笔下的“江南第一村”,也是目前徽派古建筑遗存最多的村落之一。这里的“罗东舒祠”和“呈坎村古建筑群”先后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当今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之一,呈坎依山傍水,融自然山水为一体,二圳五街九十九巷,聚集着不同风格的亭、台、楼、阁、桥、井,祠、社及民居,全村现保存着明清建筑100余处。

       我们见到呈坎古村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它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不仅类型丰富,其风格之独特在全国都属独一无二,故有“呈坎民居甲天下”之誉。呈坎的小巷更有意味,整个村子井然有序,差不多与街道垂直地分布,一律由花岗岩条石板铺筑。每一条巷子相隔都不远,比街窄了许多也短了许多,大多是东西走向,如果稍富有一点想象力,会觉得这些小巷如同列阵的队伍,一排排组成了呈坎非同凡响的阵势。呈坎的历史某种程度上记录了中国乡村极高的人居美学。

呈坎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历史文化沉淀深厚,至今仍保留着董其昌、林则徐等历代名人题写的牌匾30余块。牌坊多,名人多,是呈坎村的一大特色。该村尊师重教,造成人才成长的良好气氛和环境。据导游说,呈坎村旧时村民祭灶神中贴着的红纸上写的是“天地君亲师”五个字,呈坎人把尊师当做一种美德。呈坎历来流传“三代不读书,好比是个猪”的俗语,也说明普遍重视读书。呈坎人历史上受封建文化的熏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强烈的宗族观,旧时呈坎各姓人聚族而居,规章习俗各有一套,但都希望读书做官,出人头地,荣宗耀祖。采用挂匾之举,对各族后人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再加上徽商的雄厚财力,造成了名人辈出的经济基础和有力后盾,名人成材有的做官发财,有的经商发财,反过来又办教育,通过教育又促名人成长,如此良性循环,造成了呈坎名人历久不衰的历史。
       进入呈坎,你可以随处见到中国古村落里农民的淳朴气息,农民们如出而作,日落而更,他们还是那样的淳朴,那样的善良。来到这里,你可以放开身心,感受自然,来到这里,你可以放飞自我,来到这里,你可以深度体验古乡村的浓郁气息。2009年夏天,我们与朋友驾车到桃花潭,顺路来到査济村,该村位于安徽省泾县西南边缘,紧靠太平湖,和黄山市黄山区接壤,与九华山毗连,绵延三华里,面积20余平方公里,处于“两山一湖”金三角区域,是第五批国保单位。 进入查济,只见四周青山环抱,绿树成荫,岑溪、许溪、石溪三溪穿村而过,石板铺砌的巷道纵横迂回,整个村落布局巧妙。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小桥流水,天人合一。有诗云: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祠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自古有“查村遮半天”之称,又享有“三溪环绕板栗香,四季常青桂花村”之誉。

      查济村建于隋唐,元时始兴,鼎盛于明清,距今有1380余年的历史。文风昌盛,代代人才辈出,又因景仰水泊梁山好汉,遂大兴土木,修建了108座祠堂,108座庙宇,108座桥梁,虽历经千年沧桑,至今仍保存有四门三塔,三十余座石桥和宝公祠、二甲祠、洪公祠、元代建筑德公厅屋等及明清建筑300多处,建筑144组,总建筑面积26414平方米。祠堂建筑多为三时四厢布局,民居多为三合院,以三间两厢构成。查济古建筑类型多样,单体建筑造型及雕刻精美,建筑组群与自然环境协调。查济石桥建造或平或拱或单或双(两桥合半建筑)堪称石桥博物馆。查济的三雕(石雕、砖雕、木雕)尤其精美,石桥可谓中华之最。国家文物专家罗哲文对查济古建筑群给予了高度评,认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2001年6月12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步入查济村,踏上长长的石板路,仿佛可以感受到这石板路所承载的沧桑历史,听说这石板路也是有讲究的,中间直的为官道,两旁横的为民道。该村查姓的官宦始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明末清初,文武进士、举人屡出不穷,翰林至县官的官员越来越多,他们发迹后,衣锦还乡,光宗耀祖。顺着人流往前走,有一条小溪浅浅地从我们的脚旁流过,溪边长满绿色的青苔,溪中流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水里的石头圆滑剔透,老者坐在台阶上垂钓,农妇在桥下浣洗衣裳。可以看出这查济的村民们,生活的淡定自若。穿梭在溪水两旁鳞次栉比的民居间,黛色的屋瓦,灰白的马头墙,凝重、稳固,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而在村前屋后、深巷幽径处,有老妇靠在墙角闲聊,有孩童趴在路边嬉闹,还有写生的学生穿梭其间,几只小猫小狗窝在草地上悠然自得的享受阳光,小花小草在屋前院后随意的迎风摇曳,人与生物在此和谐相处,其乐融融。我们环顾四野,三五家或隐或现的农舍散布在山腰、溪畔,近水远山相衬,上村下村相连,曲折萦回,古意盎然,活脱脱写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天然画意。

       众多的祠堂是查济最重要的古遗存,大多为明清时期保留下来的祠堂,像爱日堂、洪公祠,气势雄伟,结构精巧,装饰精雕细刻,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宝公祠,它建于明洪熙年间,至今已有近六百年,岁月的流失使它墙壁斑驳,油漆脱落,但一进入大殿,历史沉积下来的宗族观和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在古朴的柱子和门头上依稀可辨一些尚未被破坏的精致图案,人物及鸟兽皆栩栩如生。据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参观时说,宝公祠12根银杏木檐柱和两根金柱,尤其柱础之大,梁枋雕刻之精,可以和故宫的媲美,由此可见当年的宝公祠是何等的雄伟和精美。宝公祠共有三大进,第二进墙壁上,两边书有巨大的“仁、义、廉、耻”四个大字,象征着主人遵循祖训家规之意;后进的最上方是供奉祖宗牌位之地,读书做官的牌位供在最前,戎马生涯、致富经商的牌位排名在后,这足以见得查氏族人对读书的重视。查济的走马楼是座明代的老建筑,它底下是五间,上面是三间,把底下的两间挪到大厅,就等于这个楼比较大,它就叫做走马,号称走马楼,一楼正中是客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厅中间的摆设:一张八仙桌旁边各置一把太师椅,木质硬实而光滑。香案之上,最中间陈列着一座钟,左边是面镜子,右面是个大花瓶,寓意着“终生平静”,体现了经过商海的浮沉,能够平平安安就成了这个大家族鼎盛过后的一种期许吧。


在尚未游人如织时,置身其中,感受悠远独特的建筑文化,钟灵毓秀的山水意境。顺着这些青石路面在迷宫般的小巷中穿行,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在皖南,旖旎的自然风光和令人叹为观止的人文景观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徜徉在粉墙黛瓦式的村落中,走在磨得光滑的青石板路上,流连于数百年来陆续留下的深宅大院,欣赏着美轮美奂的木与石的雕刻,忆想着这里曾经有过的繁华与荣耀,会让人感觉时光仿佛在皖南的村落中失去了原有的威力,任思绪在沧桑变幻中变得宁静而又从容,轻易地获得一份无尚的甜美与幸福。
安徽皖南古村落,她融古雅、简洁、美丽于一身,保持着独有的乡土本色,透露着山寨粗犷的风姿。 有时间、有兴趣、到安徽皖南古村落游,会对这片神奇土地上孕育而出的徽文化有些初步的了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徽皖南古村落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