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伴狗 发表于 2018-8-31 17:32:23

走近状元故里——徽州休宁

中国第一状元县休宁县,隶属于徽州府(今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与浙、赣两省交界,北倚黄山山脉,西邻五龙山脉,南接怀玉大鄣,东有白际天目之险。全县总面积2151平方公里,总人口27.4万,是典型的“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山区县。休宁自东汉建安十三年建县,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县名为隋文帝钦定,取休阳、海宁各一字,含“吉庆平宁”之意。作为古徽州的“一府六县”之一,自古以来,休宁便以山水之美、林茶之富、商贾之多、文风之盛而名闻遐迩。

休宁县被誉为 “中国第一状元县”。自宋嘉定十年(1217)至清光绪六年(1880),休宁出了19名文武状元,居全国各县之首。状元是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的产物。在这种制度下,状元是社会各阶层推崇备至的“偶像”,考取状元更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据最新调查资料显示,从唐武德五年(622年)正式开科取士,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明文废止科举,这将近1300年间,历代政权(包括农民起义政权)约开科考试750余次,录取状元800多位(不包括武状元),有案可查的状元为649位。其中,从宋嘉定十年(1217年)到清光绪六年(1880年),休宁籍状元有19位,比例居全国之首。

序号 姓名籍贯考取年代任职备注
1. 吴潜县城宋嘉定十年寄籍宁国
2. 任亨泰古楼下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翰林院修撰寄籍襄阳
3. 程若川汊口宋知滁州武科,曾使金
4. 黄 赓五城龙湾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武科
5. 沈 坤县城明嘉靖二十年寄籍太和
6. 戴有祺瑶溪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翰林院修撰寄籍金山卫
7.汪 绎县城西门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翰林院修撰寄籍常熟
8. 汪应铨梅林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翰林院修撰,赞善寄籍常熟
9. 金德瑛瓯山清乾隆元年(1736年)都察院左都御使寄籍仁和
10.毕 沅闵口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湖广总督寄籍镇洋
11.黄 轩五城古林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四川川东道按察使
12.吴锡龄大斐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翰林院修撰
13.戴衢亨隆阜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体仁阁大学士寄籍大庾
14.汪如洋县城西门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翰林院修撰寄籍秀水
15.王以衔洽阳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礼部侍郎寄籍归安
16.吴信中长丰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翰林院修撰寄籍吴县
17.戴兰芬休宁清道光二年(1822年)翰林院修撰休宁人,天长籍
18.汪呜相休宁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翰林院修撰寄籍彭泽
19.黄思永五城清光绪六年寄籍江宁
19位状元的画像与简介五.一节旅行途中,住在休宁的状元故里大酒店,有机会拍摄到19位状元的画像,在此与网友们分享。

(休宁县“状元故里大酒店”门口的对联:状元醉游诗书画 故里闲品茶酒经)
(1)吴潜——曾任左丞相兼枢密使
(2)任亨泰——官至礼部尚书 曾出使安南(越南)
(3)程若川——“真乃奇男子也!”
(4)黄赓——臣尽忠报国而已
(5)沈坤——救月有矢射日弓 世间岂谓无英雄


(6)戴有棋——但作闲人何必隐 不耽佳句易成诗
(7)汪绎——寄予功名人 进取休太疾

(8)汪应铨——人生何谓富 山水总吾虚

(9)金德瑛——骄不可长 欲不可纵 志不可满 乐不可极
(10)毕沅——手种梅花一千本 冷艳繁枝绝尘俗(11)黄轩——大元黄轩自言作秀才时 屡试高等

(12)吴锡龄——过目不忘 真乃奇才也!

(13)戴卫亨——凤阁随双彦 鳌头冠众英
(14)汪如洋——萍踪别浦匆忙甚 怅杜宇 斜阳催晚


(15)王以衔——十载春明缘底事 秋怀遥睇碧云端

(16)吴信中——是宜接之以情 断之以法 而哀之于理

(17)戴兰芬——天长地久 代代兰芬

(18)汪鸣相——今朝亲与嫦娥约 来日蟾宫任我游

(19)黄思永——近科状元改从商业者二人,黄思永经营于北,张謇经营于南看图一幅,学休宁方言若干:为什么中国状元第一县出在“休宁”?  一个面积不过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过十七八万的山区小县,何以接二连三地出了这么多的状元呢?这是作为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的休宁,其自身历史优势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说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在于休宁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休宁虽僻处安徽南陲,但并不十分闭塞。它介于浙赣两省之间、抱于黄山白岳之中,是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等水系的发源地,在古徽州拥有地理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水陆两线构织的交通网,连通了山外的世界,方便了商旅往来,活跃了休宁市场,繁荣了休宁城乡。境内“川平山开,洲渚隐现”,“烟风晴露,落日溪光”,“其民雅驯,其俗简易,游宦东南者皆以徽为乐土,尤在于休宁”。  第二,在于休宁对教育的重视。休宁既近程朱阙里篁墩,又与朱熹桑梓之邦婺源为邻,深受程朱理学濡染,素来敦人伦、重教育。从明朝成化年间休宁知县欧阳旦颁布的《教民条约》,到清朝雍正年间的《茗洲吴氏家典》,都可以见出休宁官府和士绅平民对教育的热衷程度。“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  第三,在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达。徽墨、徽纸、徽笔、徽砚等制作业的兴盛,为徽州学人吟诗赋词、舞文弄墨提供了极大便利。与此相对,著书、刻书、藏书之风盛行。据不完全统计,自宋至清末,有书目可查的休宁人著述多达670余种,其中被收入《四库全书》的作者有56人。徽州历史上多藏书名家,休宁藏书家则领徽州风气之先。南唐查文徽,宋代宋松年,元代陈栎、赵方,明代朱升、程敏政,清代“汪氏三子”汪文桂、汪森、汪文柏等,无不是家藏万卷的藏书家。如此便利的学习条件和如此浓厚的学术氛围,对激发休宁学子的学习兴致、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第四,在于称雄中国商界300年之久的徽商的作用。明代开始,“贾为厚利,儒为名高”是大多数徽商奉行的准则。徽商一方面不断向朝廷和官府捐银报效,另一方面把商业利润的一部分投资教育,培养子弟和同族学子通过科举进入封建政府的各级政权。与此同时,徽商雄厚的财力和浪迹天涯的流动性,又为他们的子弟延请名师、四方游学、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五,在于徽州宗族社会强大的合力。徽州大姓多为同宗同源派生,为了强化宗族的凝聚力,除了通过修谱、墓祭、建祠等途径维系宗族的群体认同,还十分注重对族内的贫寒之家的救济抚恤。这种宗族的合力,表现在教育上,就是将兴办族学、资助族中贫困子弟读书、奖掖科举及第等条文写入家规族法。如此便为族中子弟科举成名开了方便之门,同时对族中子弟形成了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和推动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近状元故里——徽州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