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箭 发表于 2018-8-21 11:12:45

徽州的廊桥,徽州的女人

徽州的廊桥不算少:唐模的高阳桥、儒村的三棵树廊桥、呈坎的环秀桥、屏山的“古桥物色”,北岸的“西流毓秀”……廊桥看久了,你会发现:造桥人思想折射在桥形上的、是桥的个性———高阳桥为逼仄水街所限,高且宽,近乎正方形,如一枚古玺垛在街心,霸气十足;三棵树廊桥远离水面,飞虹般横空飘过,山野里,经年与那三棵高龄的苦槠树相伴,很有几分稻草人的洒脱;环秀桥是由几根单薄木柱支起的廊桥,少有装饰,还四面透风,硬邦邦地站在那里,风雨飘摇中,愣是站成了一道风景,如寒士;而屏山的廊桥呢,尽管廊柱间还依稀可见当年雕梁画栋的蛛丝马迹,可怎么看,都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妪。相比之下,还是这北岸的廊桥独具风姿。

而廊桥之美,正在风姿。

2008年春末,应邀去石潭。我们由歙县渔梁坝始发,一路东进,路过北岸、时过晌午,人乏口渴的,便停下到村里买水。在一座水泥桥边,远远看见一座白墙、黑瓦、灰墩的古廊桥与之遥遥相对。在徽州特有的碧空下,廊桥背依青山、环以翠竹,碧波之上,廊桥的长影随波而动,楚楚动人!白墙上“西流毓秀”四个字在水中的倒影,清晰可辨。从左首边步行过去,廊桥门额上有“乡贤里”三个字,因无文字说明,也就不知乡贤何人了。进廊桥,东侧正中是一孔佛龛,供奉着观音菩萨,看来这曾经的交通要冲,也还是北岸的宗教活动中心!阳光从西边的漏窗射进来,漏窗的影子以正中的圆孔,向两边依次以花瓶、树叶、葫芦、书卷的形状洒在青砖桥面上。唯独桥北西侧的那扇,陡然以书卷变异成一扇飘窗,以美人靠的形式探出窗外。依窗而坐,卞之琳《断章》的语境悄然而出: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不就是这个味儿吗。

溜达间,两位衣着入时的女人,迎面说笑而来。见我们是骑单车旅行的,吃惊不小!一问:是本村嫁到歙县县城的姑娘,姊妹俩,回娘家省亲,确切地说是回来帮妈妈采茶———“多少归宁红袖女,也随阿母摘新茶”,《新安竹枝词》里就是这么写的。时值采茶季节,只有小孩子才有闲功夫拿着鱼竿在河边甩来甩去的,连初中生模样的小女孩都在河边洗衣洗菜。我指指桥南巷口坐着的老奶奶问:“她是你们的妈妈吗?”二人点头称是。老人正坐在巷口晒太阳,拐杖就近搁在墙根,脚边趴着条懒狗。穿过廊桥右拐,一片开阔地上是一座祠堂,两个卖票的男女在门口百无聊赖地痴望着我们。

都说还是这廊桥美,于是全跑到河边的凉亭里,边欣赏廊桥,边聊《廊桥遗梦》这部电影。这时,对岸有人在打招呼———是刚才路遇的姊妹俩,穿着红胶靴,拎着一木桶的衣服、被单,正朝河边走,见我们在凉亭里坐着,就很大方地隔河招手打招呼。她们熟练地下到河沿石阶下,卷起衣袖站在浅水里洗将起来。这时,有车友感叹:“你看,还是徽州女人好啊,又灵秀!又勤劳!哎,下辈子一定要娶个徽州女人做老婆!”末了,他竟发了这么个宏愿。

令人费解的是:人们总爱将桥与爱情连在一起———白娘子和许仙的断桥;牛郎和织女的鹊桥;罗伊和玛拉的蓝桥;理查德与弗朗西斯卡的曼迪逊廊桥……就连媒婆给人介绍对象,都叫牵线搭桥。某天,看一个关于北岸廊桥的帖子时,居然见有人跟帖说:有一年,和女朋友在那里躲过雨!仔细一琢磨:这桥和水,确实有点像男女的相对。只要不是跨海大桥那样的夸张与强势,桥就总能挖出那份暗生人心的情愫。而廊桥之所以更浪漫,是因为它既能挡风遮雨、又能蔽日漏月,予人以细心呵护的温暖与善解人意的细腻。

眼前这桥形修长、装饰精巧而又功能体贴的廊桥,是不是更像一个“徽州女人”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徽州的廊桥,徽州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