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笑安然 发表于 2018-8-20 14:49:24

【唐模故事】圣上御赐的徽派“古建三绝”?

同胞翰林坊千秋美名扬沿着唐模东边入口进入水口园林,在这里有许多数百年的古樟树、 几百株上百年的古橡树, 郁郁葱葱,绿叶成荫。踏着青石板平铺成的沙堤古道,沿溪溯流而上不过数十步,抬头就会看到繁枝密叶掩映之中,一座规格宏伟的青石牌坊迎面横立于大道之上,这就是唐模水口园林中著名的历史人文景观“同胞翰林坊”。这是一座值得介绍的徽派建筑,一座值得观赏的极品牌坊。徽州的古牌坊,历来与古民居、古祠堂并称,享有徽派“古建三绝”的盛誉,它们成为徽州文化凝固的乐曲,石雕的史书,铭刻着徽州先人生活的歌哭与心灵的律动。古牌坊曾经遍布徽州各个村落,新中国成立之初遗存牌坊还超过千数。至今歙县古城保存完好的牌坊还有100 来座。当地曾经流传一一个说法: “天下牌坊数徽州,徽州牌坊一座半。”据说这”一座”指的是歙县的“大学士八脚牌楼”,这“半座”指的就是唐模的“同胞翰林坊”。这种戏说之辞往往进人质疑,难以教人信服,因为徽州遗存的古牌坊除此两座之外,其实还有大量的精品存在。不过这种戏说,倒也反映出这座同胞翰林牌坊出类拔萃的客观地位,突出了它不同寻常的史学价值和艺术品位,所以人们的夸大戏说当中,倒也不乏合理的因素和风趣的意味。唐模这座“同胞翰林坊”建造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 纵高16米,横宽9.6米,造型为三间、三楼、四柱冲天式。通体都是青石部件、整体结构精密无间,历经300多年的风雨雷电,至今完好无损而岿然屹立。更加令人惊叹的是整座牌坊的青石雕刻精美无比、徽州石雕的鬼斧神工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示。只要细心观赏、从柱础、砷石、狮座,到间挑、月梁、云柱,处处可见精巧的雕刻工艺、满目都是清荷映波、玉树临风、修篁弄月,繁松倚石等等,奇花异卉不一而足,体现出浓郁的朝苑风韵;又有珍禽神兽掩映其间,比如喜鹊登梅、仙鹤翔云,鲤跃金桥、麒麟兆瑞、龙风呈祥,样样精雕细刻,真是美不胜收。中间行道两侧的牌坊底座上面,蹲立着两对石狮,乍看造型高大,体魄雄健,威风凛然,森严可怖;细观雄狮戏弄彩球,雌狮爱抚幼狮,神态栩栩如生,倒又教人感到安宁样和。青石造型的两对狮子,能够雕刻得如此神形兼备,尤其能将物有的威严之状与人赋的亲和之感糅合统一到如此程度,其工艺之精、匠心之巧,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同胞翰林坊”的来历很不平常,它是唐模许氏家族空前的荣耀,是徽州文化教育莫大的骄傲,在康熙王朝科举考场上也是一段难得的佳话。牌坊东向正面栏板上镌有四个大字“圣朝都諫”,这是朝廷赐予唐模许承宣的功名匾额。许承宣于康熙十五年(1676) 考中进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文林郎、工科给事中,后又开为工科掌印给事中。据说这掌印给事中一职,在当时实为谏言官,负有监察、纠劾本部官员的职责,权力实际不小,所以雍正以后,各科给事中并入都察院,相对缩减了这一职权。许承宣当年身居要职,不负众望,曾经针对现实农商税赋过于繁重的弊政,提出禁“赋外之赋、差外之差、关外之关、税外之税”,“以苏农困,以拯商病”的种种谏议,对清朝农工商业的发展颇有贡献。他还多次上疏直谏,深得康熙大帝的赏识,因而赐以“圣朝都諫”的荣誉称号。其中“諫”为形声字, 从“言”,“東(东)”声,读音为“懂”,字义同“谏”。看来,许承宣确以“抗言时政”闻名,是位正直敢言的监察要员。康熙二十四年( 1685),许承宣的胞弟许承家又高中二甲进上,再被康熙点为翰林,担任翰林院编修。同胞兄弟,同朝进上,同在翰林,这对唐模许氏家族来说当然是幸莫大焉,这在康熙王朝看来也确实值得表彰,于是由康熙皇帝恩准,并由许氏家族出资,在唐模水口建立了这座高大精美的牌坊,牌坊西面正中栏板镌刻的“同胞翰林”四个大字,体现着康熙王朝对许氏兄弟才学与功名的嘉奖,而牌坊顶层双面龙凤板上刻有醒目的两个大字“恩荣”,这就让许氏这对同胞兄弟光宗耀祖、驰名南北、足慰平生,甚至名载史册、流芳百世。兄弟双双成名,父兄脸上增光。许承宣、许承家还有一位兄长叫许承宗,他也因为“同胞翰林坊”而传名后世。牌坊上面保存着关于他的记载,根据石刻记载可知,许承宗当时为“大宾候选知县”。候选是清代一种官吏选任制度,中央自郎中、地方自道员以下官吏,由考试或捐纳出身,或开缺起复之官吏,均须到吏部登记听候选用。许承宗即为候选知县之列。作为同胞翰林的父亲,许明贤也因教子有方而誉满本邑,被人尊为乡贤,名载方志。观赏过“同胞翰林坊”的建筑工艺,听说了许氏两兄弟的科举佳绩,游人们都会啧啧赞叹,他们觉得,一个山村,10年之间,兄弟连中,同点翰林,世所罕见。听说在这对同胞翰林之后,唐模还出了一个末科翰林许承尧,人们都会更加惊叹不已。谁曾料想,他们脚下这条沙堤古道竟是一条“翰林道”,他们前往的这座徽州古村竟是一座“翰林村”!不少游客在此感叹地说过:早就听说徽州自古以诗书传家,来到唐模一看此话果真不假!的确不假!徽州本土钟灵毓秀,文风馥郁,人才辈出,佳话频传,人称“东南邹鲁”、“程朱阙里”。古代徽州的教育十分普及,远山深谷,莫不有师,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徽州子弟读书刻苦,志向远大,“何事关心?二月杏花八月桂;是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这是他们勤奋进取的写照。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举成名天下知。 在特殊的教育背景下,徽州士子不断创造出科举考场上的骄人佳绩。姑且不计徽人入籍外地的众多科考者,仅是徽州本籍考中进士的人数就足以令人瞠目:宋代624人,明代392人,清代226人。单以其中状元而论,有清一代徽州占有17人,仅仅次于苏州,名列全国第二。徽州境内令人艳羡、历久传颂的“同胞翰林”、“叔侄状元”、“父子尚书”以及“连科三殿撰”、““一镇四状元”等等,正是在如此不凡的科考业绩中涌现出来的种种奇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唐模故事】圣上御赐的徽派“古建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