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 发表于 2018-8-20 08:53:40

不变的徽州乡音|幸福就在我们每一句的乡音里

如果有人问你,幸福在哪里?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亲情、友情和爱情,或者是事业的圆满?其实,幸福就在我们的每一句乡音里生活在大西北的你,走到哪里,都有“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我家刮过”的旋律,在心底唱响。生活在东北三省的你,无论吃过多少山珍海味,都忘不了一句“翠花,上酸菜”带来的舌尖诱惑。还有来自古老徽州的你,来自胶东半岛的你,来自秦淮河畔的你……无论你来自哪里,只要听到熟悉的乡音,幸福就会围绕在身边,不是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自有其独特之处,特色的乡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只要你一开口,乡音就可以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祖国大地上给你标注家乡的位置。乡音里深深融入了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茶一饭和浓浓的乡情。不变的乡音文 | 洪陵我是地地道道的徽州人,出生于歙县一个小山村里。因父亲工作的调动,七岁时移居铜陵城里。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一口纯正的家乡话终未忘怀。一日,走在街上,一对母女的对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吸引我的不是因为谈话内容,而是来自母女俩一腔地道的“徽州”味儿。熟悉的音调,飞快的语速,让我倍感亲切。来自家乡几百公里外的都市,能听到纯正的“徽味”实属不易。这种感觉似乎是在某座陌生城市的车流中,突然看到熟悉”皖J”牌照一样。说起地道的徽州话,有着语速快,音调偏平的特点。说话时没有明显的升降调,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几乎都会拖长音。外地人听着纯正的徽州话,感觉像在听天书,即便是逐字逐字的从口中清晰地蹦出,你也未必听懂一个字。面对着当地人的交流,也只有瞠目结舌,而后一个劲地傻傻微笑的份。我有一老乡,丈夫不是徽州人。于是,生活因语言不通产生不少乐子。妻子对我说,刚结婚那会儿,两人闹矛盾,她便用徽州话数落着他。丈夫非但不气,反而一个劲地点头裂嘴笑,看着丈夫的傻劲,她的气自然消了。事后,她丈夫说,已听出语调是在气头上,但又听不懂说些什么,仔细看着嘴唇的频繁翕动,想猜出点内容,但始终没弄明白。于是拿出“随她说去吧”的态度,不计较。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朋友一家的日子过得是和谐美好、其乐融融。仔细品味徽州话,可是妙趣横生。得闲游行于徽州,若向路边的当地人打听些什么,得到一句“ABCD”,那便是告知“我不晓得”之意。如遇好客地家乡人热情地对你说:“啦凑凑,啦凑凑”。你不必惊讶,更不必慌张,他们只是盛情邀请你去他们家坐坐。此时是否茅塞顿开,“啦凑凑”原来就是“来坐坐”的意思。两人见面问候一句“七风散?”“七格了。”则是见面客气的问一句“吃过饭了没”,答到:“吃过了。”入夏的夜晚,小巷之间此起彼伏的传来“扛gie 罗,提裹扛gie罗”,原来是在外盛凉的大人们呼喊自家人的孩子“睡觉了,回家睡觉了。”这样说来,是不是觉得即风趣又不可思议,与普通话完全不搭的音调,根本听不出是哪重意思。但这确是徽州祖先留下的语言文化。前两年,回到家乡,在村里亲朋好友的招待下,总觉得缺少了一点什么。仔细想想,原来,家中小到念书的孩子们,大到留在家中的长辈们都开始说起含有徽味的普通话,原汁原味的家乡话似乎越听越少。有着乡情、乡景、乡味的家乡突然因少了乡音而失了味。那一刻,特别能理解节目主持人汪涵曾出巨资保护方言的举动。这倒让我不得不佩服一位与我同住一城的老乡,在她有意识的熏陶下,她那上中学的孩子能说得一口纯正的徽州话。她说,方言可以让人记住自己的根,能给人带去无限的温暖。生于斯,长于斯,骨子里深深烙下徽州的印记,即使走遍千里,即使乡音已改,你的气质里始终藏着徽州的名字,永不磨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变的徽州乡音|幸福就在我们每一句的乡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