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哒萌萌哒 发表于 2018-8-20 08:48:08

歙县“南乡”的前世今生

“十里不同音,隔山不同调”很形象的的表达出了歙县方言特点。而其中当属南乡一代最具特色。以前南乡人去县城总会说“上城里”?城里人称南乡人为“南乡佬”?到底“南乡”在哪里?经历了怎样的历史?今天就来分享下关于南乡的前世今生。据《歙县志》(2010版)记载:“南乡”并非地理概念,而为地域名称,即古县城“南门”所及之处均为“南乡”。这是对歙县“南乡”的唯一官方解释。那最早起源何时?最早文献记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东吴大将贺齐镇压歙、黟山越,齐出歙县东乡(即现“南乡”方向)置始新县(现淳安县)。可见,“南乡”最早的雏形概念可追溯至三国时期。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当时倭寇犯境,由于县城周边没有可以倚靠的关隘,于是筑起了城墙。城设四门:东问政、南紫阳、西玉屏、北新安,现仍存问政、新安二门。若按照“出紫阳南门即为‘南乡’”的说法,那么“南乡”一说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从文献记载的年代看,“南乡”一称可谓是历史悠久。“南乡”按水、旱两路又分为“水南”、“旱南”,沿新安之水一路向东南,至淳安县相接,称之“水南”。新安江及其支流沿岸的王村、森村、坑口、雄村、深渡、昌溪、岔口、武阳、小川、新溪口、街口、长陔、绍濂、璜田、石门、狮石为水南。滔滔江水,绵延百里,再细分为“上水南、中水南、下水南”,而属地理概念上的“南乡”也仅有“上水南”南源口、雄村、王村一域,但此域乡民却很少讲自己是南乡人。自徽城沿东北,走旱路至昱岭关,接壤临安一域则为“旱南”,两山夹持间,山沟狭长,修如委蛇,故以蛇坑(现名“霞坑”)为界,分为“两截”——“里截”和“外截”。徽杭高速便以地理优势而建,自北岸沿着徽杭高速的霞坑、杞梓里、三阳以及金川被称为旱南。(点击查看大图)“南乡”一代崇山峻岭,恶水穷山,囊括歙县2/3地域。古时,常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至今大部分也就靠外出打工挣点苦力钱,在现在看来仍是劳务输出大区。县城里的人把自己叫“城里人”,看着“南乡佬”,自然居高临下,就像北京人看外地人就是“地方上来的”,上海人眼里除了上海本地人其余都是“乡下人”。那会对于城里的繁荣,确实有点乡下人的自卑。所以以后“南乡”人去县城都会说成“上城里”。南乡人虽地处深山之中,却也不断通过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经历着岁月的考验,南乡人逐渐成为诸如“勤劳”、“聪慧”、“踏实”、“独立”、“刚正”的代名词。清代学者,皖派宗师戴震说:徽州人“生民得山之气质,重矜气节”。这似乎特指“南乡”人,绵延青山赋予一种刚性气质,或负豪使气,争为长雄,或刚而喜斗,难以力服。古时汪华、方腊起义,近代“打土豪分田地”,无不出自或邻近“南乡”(汪华为绩溪瀛洲大庙汪村人、方腊系淳安威坪人,古属歙县,现邻“南乡”)。“南乡”人为官为学,善独立,有创见,刚正不阿,直言敢谏。晚清谏垣、杞梓里人王茂荫最为典型,直来直去、不会讨巧,哪像曹振镛、许国(八脚牌坊主人),把皇帝哄得屁颠屁颠的,尤为老曹,虽是正宗南乡人,但邻近西乡,学着人家,左右逢源,还“代君”三月,过了把皇帝瘾。近代革命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南乡一带涌现出一大批勇者之士,抛头颅洒热血,而那一座座埋藏在深山中的无名墓碑更是表现出南乡人的甘愿付出不计名利。随着时代发展,南乡山坞里的那些人和事也逐渐因旅游业发展被大家熟知,南乡悠久的古村落以及美不胜收的自然地貌更是吸引大批游客的前往,在这里可以看到徽州文化精髓。而随着一代代南乡人的拼搏,如今各行各业中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而且遍布祖国大地,为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不管东西南北乡,咱都是徽州一家人,一起把家乡建设的更美好!歙县四乡方言文化

http://cache.tv.qq.com/qqplayerout.swf?vid=z0343ynjvx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歙县“南乡”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