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梨花开 发表于 2018-8-18 11:33:44

歙县往事一一记忆中的古木桥

到鸿飞前山去的木桥十几年前就没再搭建过了,但是它的身影一直留恋在曾经生活在那里如今外出谋生活的人们心中,成为乡愁的一部分。这座搭建在伏缘河上的木桥,随着农村的没落,在十几年前最后一次洪水冲垮之后再也无力搭建起来,取尔代之的是下游不远处一座水泥河坝堤。间有流水的空缺敷以旧桥的松树桥面,构成人们往来前山劳作的必经之路! 小时候歙南很多村落都有这种过河的木桥,桥的形态构建都很相似,但是老家这桥一直是最适合人们劳作通行的,它的桥面宽,木桥墩置河床下多许,桥面间缝隙链接扎实,走在上面没有走独木桥的晃荡感,也没有走桥面不敢赏水面景色的恐惧,河对面来人时,在桥面相侧而过也没有恐掉落水里的忧虑,记忆中,担担子来回桥面也无一声吱呀!木桥的上游相传是当年青山寺出家人的放生池,相传,同科龙虎榜著名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冯宿曾一度在鸿飞游玩过,至今在鸿飞还留有"昌黎巷"这一地名,韩愈常常自称“郡望昌黎”,据说曾经也在此放过生。桥下不远几丈有人工筑起的拦河坝,在古时侯,村庄里面的人吃水都是早上鸡鸣时分来木桥头担水,因为早上的河水经过一晚上的流淌是最干净的,在我年少时,村里人一直都来此担水吃,如今这儿时的记忆经常成为我梦境的一部分。现今的河床已经很浅,不消说水是不能吃喝了,便是下河洗手也要发东西了(鸿飞方言,得皮肤病的意思),夏天已经没人去游泳了,河坝下自古是洗漱马桶脏东西的地方,上游是洗漱衣服蔬菜家用的东西的地方,这已是一种约定成俗的道德了! 儿时每年的梅雨季节,发山洪的时候木桥都会被冲垮,在我的记忆当中,大人有时候会让我们去看看木桥还在不在,木桥在不在预示着洪水大和小,也预示着可不可以去前山劳作,碰到雨水多的时候,有时候桥刚搭建起来一发洪水又冲垮了 ,洪水把桥冲垮的时候人们进前山劳作就很不方便,就要绕道下游走很多的路,古人知道这个道理,自古以来桥面就用铁链串着桥面各自锁在河两边的石锁上,以免洪水冲走桥面,至于木桥墩倒是经常给冲的无影无踪。等洪水退后,族里便会组织木匠壮劳力重新搭建木桥,不消二天一座结实的桥便又矗立在伏缘河上供人们往来行走。到我有记忆的时候便是生产队里组织,大概是可以算工分的,再往后,改革开放了,大家外出谋生活,木匠也出去了,铁匠绝迹了,壮劳力也没了,留在村里面的都是些老弱病残,前些年想捐钱搭桥,恢复古村这一特有的风景,却找不出搭建木桥的人来,现在看到这唯一留下的影像,心中感慨万分!木桥头留着每个人的记忆肯定是不一样的,曾经人们把那里当作戏水的地方,在夏天的夜晚。那儿也是村中姑娘小伙热恋的地方,在炎热人夏天,夜晚甚至有胆大的人儿在桥面下的铁链釨上荡秋千玩耍纳凉,我这胆小的留在记忆中最多的只是河边的女鬼。小时候钓鱼常常站在木桥边,有时候鱼儿从上游钓起又摔到下游溜走,往往让我白费心机!夏天,儿时的伙伴经常在木桥上边游泳,那些胆大好表现的从来就是直接从桥上跳下,胆小的总是顺着河边沾着水拍着胸脯一步一步的下到水中,一会便游深水去了!虽然已经是逝去的记忆,儿时快乐时光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的!每每回乡重游此地,触景生情,多少不免有些伤感!如今,乡村比以往要落寞得多,便是春暖花开时,也无昔日正午炊烟缭绕、鸡鸣犬吠的祥和景象,田地渐荒芜,杂草已丛生,内心想回去儿时的村庄,恐怕只能去梦中寻找了,因为我已经找不到那种熟悉的记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歙县往事一一记忆中的古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