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会玩 发表于 2018-8-18 10:42:33

歙县~花果山中探蕃村

这里是棠樾鲍氏的分支居住地,无论走到哪里,鲍氏族人都不会忘记,他们南迁后的祖居地叫“慈孝里”。这里有着花果山的美誉,一年四季的轮回中,绿梅傲冬,油菜花黄,桃李满坡,灯笼杮红,如处世外桃源;这里有清光绪年间建造的八幢相连的鲍氏住宅群,屋间巷道上空,遮盖明瓦雨棚,集厅屋、私塾、账房于一体,为徽派建筑之典范。自上丰北进,水口极细,如宝瓶之口。大路桥东头,便见一亭,上书“慈孝里”,两侧对联俨然就是乾隆帝为棠樾鲍氏所题对子: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村。棠樾原对用的是“衮绣”,此处用“锦绣”替代了。都是鲍家符号。一眼就能辨识这里的鲍氏就是从棠樾迁入的。沿石板路续进,门户豁然。或许这样的描述,是对农耕时代蕃村的真实记录。随着慈孝里亭西侧公路的开通,社会文明的推进,蕃村名头渐响,渴望为外人所识的急切心态,都把“切开瓶颈”的紧迫性摆上日程。丁酉初秋,我们走进蕃村时,这里的旅游开发已历16年之久。《歙县志》载:2001年12月,与黄山金马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合作,以资源租赁方式进行景区开发;2004年7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不由浮想联翩,一个深山村落到底有什么魔力,让其得此恩宠?史载,蕃村原为沼泽地,杨柳水草蕃茂,故名蕃湖,后居民掘坑排水,择高为宅,改名蕃坑,后称蕃村。南宁咸淳年间(1265—1274)鲍姓迁入,为村族主干。上丰乡蕃村支部书记就姓鲍,和我们聊起了蕃村鲍氏的来历。“一开始是从棠樾到上丰洛村做上门女婿,一次到蕃村烧炭,炭一次没有带完,过了几天,再过来取时炭火还没熄灭,祖上认为这个地方是块宝地,就举家迁了进来。”在宽逾米许的古道上沿小溪北进,沿途关帝庙、汪公庙、社屋庙等守护一个村落的精神图腾,大抵毁坏,遗址处蒿草郁葱,沧桑古意迎面扑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溪流之上的古桥了。蕃村古桥有十座之多,虽说俱为小桥,但留下的故事传说十分感人。由村口往里数,第三座桥为太平桥,又名天灯桥,相传其栏杆为徽商鲍梦麟所建,为的就是保证行人安全。在村人的故事里,曾有一个和尚,夜里进村化斋,却不小心从太平桥上摔下去摔死了。是年,在外经商茶叶的鲍梦麟回乡为母做寿。鲍母说,寿不做也罢,还是把这些钱用来修建桥栏杆吧。鲍梦麟是个孝子,听从母亲吩咐做起了铁护栏,还在桥头安上了一只灯,方便夜间行人。这些铁栏杆在一个大炼钢铁的年代被拆除了。第四桥为双层石板桥,原名草鞋桥,为一鲍姓卖草鞋的人造的,后来鲍兆泰经商致富,在草鞋桥桥面上加铺了一块大石板,更名为鲍老桥。无论身处何位,钱财多寡,只要一心为善,即便身份卑微,也当为后人记取。棠樾鲍氏以忠孝节义名噪一时,流芳久远。蕃村鲍氏自是紧步祖先后尘。在700多年的历史淘洗中,蕃村留存完好的古建筑亦有不少,其中鲍氏宗祠就是其中之一,修建者就是被乾隆帝赐 “鲍家名茶”招牌的大茶商鲍世通。他不仅修建了进村古道,还独资承建了鲍氏宗祠。鲍世通一次回乡,在现在的鲍氏宗祠这里说,这地方好,就是杂物太多,要是能腾空作为宗祠选址是最好不过了。谁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第二天众人就把猪栏、柴棚等拆除腾空了。鲍世通一看,自己说出的话,再也收不回头,于是择吉日开工建祠。施工过程中,缺了一根大梁,只有姬川村有,于是派人出去采购,却多次交易无果。于是先下手为强,连夜把树偷了过来,在树根截面上铺满了银元。姬川人一看这钱就算用来买也足够了,此事也就此作罢。于是传下了一句“蕃村有个好祠堂,姬川有根好栋梁”的俚语。如果说鲍世通是兴善义之人,那么光绪年间的鲍六开、鲍开林就是孝悌的化身了。相传鲍六开、鲍开林兄弟由寡母养大,后为苏州鲍德润茶庄老板,光绪初回乡建房养母,兄弟俩不忍分开,把八幢房子组合连成一片,房与房相连巷道之上均盖有雨棚,其间有私塾宅,管家宅等,亭 楼 阁依山而建,自成一体,其建筑风格和三雕更为引人注目,是徽文化建筑的一个缩影。我们到的时候,已是晌午,鲍氏住宅群主人之一的鲍修江,今年84岁高龄了,依旧荷锄南山刚刚回家。鲍宜华介绍,自己有3个儿子一个女儿,当时没房子住,就花了一万买了其中的一间。八十年代初期的一万元,对一个农民家庭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这笔钱,一家数口用了十年的时间才还完。鲍美新也因子女众多,而不得不首先解决住宿问题,先后两次购得鲍氏住宅群两处房产。一次八十年代初期,以3500元买了一所偏房,第二次是新世纪初,以3万元的价格买下了住宅群中账房先生的住房。“这房子外面有人来看过,价都开到十几万了,我们没打算出手。”别看鲍美新上了年纪,却不乏经济头脑。蕃村的旅游开发,美好乡村建设比起其他村落要快上许多,这里的民房价值也从中突显了出来。在我们看来,有了人气、烟火气,老房就有了生气,灵气。我们在为鲍氏住宅群庆幸。无论主人是谁,终究留存了下来,让我们和后来人都能见一见他处难以领略的古建风采。盘山上姬川是我们探访的最后一站。在曾经的建制中,姬川属蕃村管辖。把这两个村子合在一起,还因为姬川是花果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姬川村支部书记汪兴武领着我们在村落中行走,介绍着姬川汪氏的建村历史和当前的发展思路:“姬川以汪姓为主,从旌德迁入,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我们最大效益的收入就是这个春天的梅花,平均每户收入2.5万元左右,占到我们总收入的三分之一,灯笼柿平均在两万元左右。梅花、灯笼柿从建村的时候就种植了,最粗的树要三、四人才能合抱。”姬川西山下就是蕃村,现在通往蕃村的乡村公路已打通,年前可完成浇筑工程,届时,游人们在游览花果山时就能循环观花探景,方便不少。或许我们去的不是时候,一个秋天里,无法领略春天里绿梅花迎风绽放村庄成为花海的盛况,也见不到初冬时节红红的柿子满树高挂的美景。或许这样的景致早就注入我们的心中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歙县~花果山中探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