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er 发表于 2018-8-17 21:42:14

歙县民间故事——卜居

卜居徽州古村落,都是经古人认真择址建设的。选得好兴旺发达,选不好破败衰落,选址和定居都要卜卦。许村的一世祖许知稠,他的父亲许儒是唐朝最后一个吏部尚书。唐王朝灭亡后,许儒带着家人从雍州南下避乱,到了歙县的黄墩。据王安石所撰《古歙许氏宗谱传》载;“唐亡,远孙儒不义朱梁,自雍州入江南,隐居歙之黄墩,终身不出焉。生稠,迁许村。”许儒因“黄墩之地,避居者众,然异姓群处,势难久居。”为让子孙有一个久远之基,许儒“遍询卜术择居”,结果“得名术言:四君求居饶歙二州,杨、昉、洛、董,富贵之基也。”这四个地方是饶州乐平县的洛口、歙州婺源县的杨村、歙县的昉源、休宁县的董源,四子各居一处。当时在场的长子许知柔、四子许知节拜而谢曰:“果得其地,世不忘矣。”第二个儿子许知稠卜得歙县昉源,即今之许村,还有着一段传奇。风水先生只是占卜出一个理想的栖息地,至于“杨、洛、昉、董”具体在何方,还不得而知。许知稠一次途经黄山余脉箬岭,在岭头的一家旅店里吃饭,同行的一位客人饭前打开一帧画拜祭,然后用餐。许知稠感到奇怪,就上前去询问,客人说,这是睢阳太守许远的画像,许远与张巡在安史之乱中死守睢阳,不幸遇难,我敬他丹心贯于日月,随身带着这幅画像,每日祭拜。许远正是许知稠的先祖,此时忽来一阵风将画象吹到岭下的昉源去了。许知稠于是找到了“昉”地,在此奠定了富贵之基。此事载于许氏《重修宗谱弁言》。许村那时称为昉源,因南北朝时梁的新安太守任昉曾定居于此,故名。流经村中的两条小溪,一条名昉溪,一条名升溪(取自任昉字彦升)。昉源果然是一块宝地,称为“四神地”,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山势和水势都十分适合人类居住。许氏入住后,人口繁衍,兴旺发达,宋代初年出了个许元,中了进士,官至天章待制,修了族谱,请当朝宰相王安石作序,并改村名昉源名为许村,一直沿用至今。双寿承恩的故事许村有十五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牌坊占了近一半,其中有一个牌坊叫作“双寿随恩坊”。建于明代隆庆年间,坊主是一对寿星夫妻,享年103岁的许世积和101岁的妻子,夫妇均活过百岁,在当时算是奇迹。许世积没有功名,也没有做过官,但他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为人所崇敬。他慷慨捐资办教育,使村中穷儒生得以深造。他在世时,村中出了三个进士,都受过他的资助。其中许琯因家贫,求学期间几欲中断学业,许世积不但按月供给用费,还与他彻夜长谈,鼓励安慰,许琯后来考中进士,官至从三品,致仕回到许村后,也仿效许世积,在村中办起了“白果书院”。许世积还经常慷慨解囊,为穷人解困。徽州府修建万年桥时,官府要按人头交捐,许世积知道后,上书官府要求改按田亩交捐,可以减轻穷人负担,并带头捐款修桥,百姓都感念他的恩德。一次,族中不肖子背着父亲把田卖给了许世积,其父知道后大为惊恐,许世积不但立即把田契还给了这家人家,已付的银两也不要了。诸如此类事迹还有很多,因此许世积在村中威望很高。时明穆宗在位,在全国提倡“瑞侣”(夫妻高寿之意),歙县许村的许世积以夫妻高龄89岁,且德高望重,上报朝廷,旌表为“人瑞之侣”,勅封“征仕郎晋赠奉直大夫”,赐建“双寿承恩”牌坊。如今“双寿承恩”坊仍立在村中,其精致的设计,精湛的工艺,成为牌坊中的精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歙县民间故事——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