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旧处 发表于 2018-8-17 21:22:48

徽州红蓼花,是心底淡淡的乡愁

红蔘花开|夏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宋代著名词人张孝祥的诗句,形象地描述了红蓼花的特征。儿时印象里,红蓼花期较长,从夏天绽放到秋季,因其生命力较强,田野里到处都是成片地野蛮生长。可如今,却鲜见成片的红蓼。在徽州,红蓼又叫“酒曲花”。今年的夏天格外地热,经常去附近的渔梁古镇新安关酒酿作坊,叫一碗冰镇酒酿消暑。这家作坊的酒酿仍沿袭古法制作工序,用红蓼花制成酒曲进行酿制。每当在古老的新安关饮食酒酿时,总能吃出“从前慢”的感觉来,甜丝丝夹杂隐隐的草木香,令每一个毛孔都感觉到舒畅,吃完咂咂嘴,就会念叨起儿时常见的“酒曲花”。 作坊主人汪斌(我们都叫他“汪小哥”),见我如此惦念“酒曲花”,便怂恿我有机会跟他去山里看看他的酒曲花基地,我欣然应了。七月最后一天(31日),凌晨4时,汪小哥夫妇要去山里采红蓼,我便跟上一起前往。汪小哥的基地在他岳父家的村子里,是歙县富堨镇一个叫大里的村庄,从城里驱车约摸四十分钟左右就到了,红蓼基地位于村外一处山坡上。一到大里村,天刚刚亮,汪小哥岳父母一家全部出动,即刻前往基地采花。据汪小哥说,必须在太阳出来之前,将带着露水的红蓼赶采回家,这样的红蓼做出的酒曲酿出的酒酿才清新。汪小哥一家人都是采花的行家里手,不到一个小时,每个人的篮里都采满了。红蓼采好后,汪小哥到芝麻地里又采了些芝麻花,掺些芝麻花制曲,会有淡淡芝麻香,是新安关古法酒酿又一家传秘方。其他人去山坡上割了些扁茅草在整理,我纳闷求解,汪小哥狡黠一笑:“此又一秘方也,呆会儿回到新安关自会解密。”大家将采下的红蓼拎回村里汪小哥岳丈家,其岳母立即支起竹匾,将红蓼粗筛摊开。粗筛后,汪小哥与岳丈全家老少一起围坐竹匾,对红蓼进行精拣。为了赶时间,汪小哥97岁的外公也不闲着,坐在竹匾旁专心埋首拣花,近百岁高龄的老爷子眼不花耳不聋,拣起花来利索得很,令人叹服。花拣好,马不停蹄赶回渔梁古镇新安关作坊,新安关位于渔梁古镇的渔梁坝与紫阳桥之间。汪小哥的作坊与新安关连成一体,作坊正在升级装修,就把石臼移到新安关里,将红蓼、芝麻花、糥米粉混在一起舂捣。传统石臼舂花很费劲,但比机器搅出来的香。当花与粉舂捣到泥状,取出置于盆里反复揉捏,便融成一体,搓成小圆团。汪小哥抓了一把老曲粉,往搓好的酒曲上一洒,端起盆子用巧劲旋转几下,以使每个曲团都能均匀沾上老曲粉。汪小哥告诉我,新曲得有老曲粉领着发酵,这样味道才更香甜。茅草的作用终于揭晓了,原来是用于铺在竹筛上垫酒曲的。有两个作用,一是防止洒曲发酵时粘连在筛上,二是铺于茅草上发酵出的酒曲会有草木清香味。铺陈完毕就要进行发酵,次日下午酒曲全身就会长出白色的菌丝,然后移至户外烈日下暴晒,一次性晒至枯干,酒曲方才功成。汪小哥告诉我,所谓古法酒酿、米酒的优劣程度,主要依赖于味之源——酒曲的品质。原生态酒曲制作工序,在徽州民间传承已久,并非独家秘方,真正的秘方是在人心,他们家几代传承下来的就是∶用一颗淳朴宁静的心,一直坚守着最原始的乡野味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徽州红蓼花,是心底淡淡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