硪很銘白 发表于 2018-8-17 17:31:25

徽州~借得快马走五城

我们探寻新安源的脚步,终究快不过一个艳丽的春天。只是一阵风,一场雨,一缕阳光,大地的色彩,便在一个乍暖还寒的率水两岸恣肆渲染。早开的油菜花,在惊蛰前后,便已黄得耀眼、绚目,袭人的香气,带着庄稼人的朴实和憨厚,把一个个山村、集镇装扮成了人间天堂。我们的主角,新安江源头水——率水,以清澈和幽碧做成的丝带,只一悬挂颈项,春,便活泛了。(五城:菜花地里的招牌 五城豆干)在五城镇龙湾公园,我们再次和率水不期而遇。与源头的涓涓细流相比,率水在这里俨然成了一个孔武有力的青年。百米对身的河面上波光粼粼,三百年的枫杨树横生江面,欢送着率水奔向远方。自然,我们的探源之行,是少不了皖浙赣三省交汇重镇——休宁五城的。乍一听五城之名,或被其名所惊,或生不解之心,都是极其自然的。把镇名、村名叫作“城”,已是僭越,还一喊喊成五城,那得是个多大的村子昵?若想着在最短时间里一睹风采,或许真要借上一匹快马,才能在一个日出日落里,走马观花一回。由此激起的,便是对地名由来的好奇了。五城因五座城门而得名。可惜的是,五座城楼,仅西头“楼瞰玉京”楼保存尚好。村中“江夏名宗”石匾,嵌在遗址处的新楼墙体之上,多少失了古韵。五城老街上那些曾经的麻石长条,在千年风雨的踩踏下,早已不再复存。间或敞门的一家农妇,从她纳着的千层底上,依稀还能找回为“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徽州儿郎赶制“包袱”的况味。宋罗愿在所著《新安志》中道:五城村,古之大镇也。五城之历史可追溯至唐,距今已有1300余年,元朝时设 “五城务”,明清时设 “五城铺”,自古便是休宁县南部商贸中心、集贸重镇。之所以有“大镇”之名,大抵在于水的缘故。古时候,颜公河与率水交汇处,停满了大大小小船只,婺源等周边百姓的生产生活用品、农家生产的茶叶等特产的进出交流,都要依赖屯溪、歙县、杭州这一黄金水道。黄氏为五城大姓,始居湖北江厦郡,唐安史之乱迁篁墩,再移西涌(村名),后过颜公溪定居五城,逐渐发展为五城的名门望族。历史长河演变中,黄氏不仅创下了一个叫得响亮的村名,还从江夏带来了民俗“将军会”。为的是纪念唐平叛安史之乱而殉国的忠靖王张巡。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自创的“得胜鼓”敲得震天响,参会的各地客商、戏班、民众数以万计。现在,庙会已演变成一年一度的商品交易会。五城识得家乡味,借来快马逛一回。一个千年古镇,叫得响的除了民俗,还有特产。行走五城,我们的怀古柔情,是被不时飘入的米酒的芬芳拽回的。那是儿时的味道,母亲的味道。在五城的历史上,家家户户都会酿造米酒,智慧的五城人利用穿境而过的一江率水,再加上传统的制酒工艺,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美好而又芬芳的徽州记忆。时令虽然已过米酒加工的繁忙季节,我们依旧眼福不浅,在将军米酒厂看到了米酒灌装和加温保存的诸多细节。年产量100吨、产值500万元的米酒加工厂,在五城就有三家之多,这些带着率水甘甜的米酒,早已走出徽州,走进天南地北的寻常百姓家。好水出好酒,好水自然也出好豆腐。五城下游五里,便是五城豆干的主产区:龙湾和双龙,一座桥连起了两个村,也连起了一个千年豆腐坊的传奇。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龙湾、双龙人就在此基础上又提升了一步,利用豆腐制成了茶干,与别处不同的是,其他地方的豆干主要用于菜品,而双龙的茶干还可以作为一种零食来享用。一年四季中,随便走进一户人家,就能品尝到那份辣辣甜甜的滋味。双龙村,村民千人,280户,做豆干的就占了三分之一,逢年过节时,日加工黄豆量达十吨以上,的确小觑不得。我们在探访中,偶遇了双龙村的老书记汪武生,快80岁了,说起话来中气十足:我们的豆腐干好呀,最先是卖到休宁、屯溪,后来卖到合肥,杭州,现在都卖到上海去了。要说村民收入,那是我们双龙最高,村子里大部分新房子都是用豆腐干钱砌起来的。豆腐干钱砌成的房子。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老人自豪的表述后面,那份满满的自信。即便淮南王刘安的这一发明专利没有得到任何利益上的好处,却也凭着五城豆干越千年而不衰的这一传承挣足了名头;更让一个个进入五城的外乡人,从满街满巷的米酒芬芳中忆起了家乡的味道,母亲的味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徽州~借得快马走五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