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一泓 发表于 2018-8-16 23:25:24

安徽唐模——风雅小镇醉徽州

徽州唐模村落,田园风光幽雅别致、亭坊街桥古韵悠悠,青山绿水,粉墙黛瓦。在选址和布局上非常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特别是别样的古老水街,使人备感吉祥平和,堪称徽派气息浓郁的典型古村落。唐模村  唐模村,原为安徽省歙县所辖,现属徽州区。是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父叔举创建的。现唐模村以狮子山为支撑点,村的西南面有一方圆数十里的丘陵地带象形山;东、北、西面是广阔的小平原;越过狮子山7华里即为丰乐河。  如今村中还保存着较完好的青石板路,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溪中有一座清代建造的高阳桥。过桥即见小溪南面的古银杏林。林前有太子塘,塘右侧有太子庙。紧依太子庙是一座典型的古徽建筑"状元府"。相隔一巷之地的是现台湾国民党要员许村玉的旧宅。过高阳桥沿小溪北面而下,有尼姑庵和许氏大祠堂。再往前便可见到闻名中外的唐模小西湖。越过小西湖,即见全国罕见的"同胞翰林"碑坊。八角亭、蜈蚣桥深深掩藏在郁葱的樟树林中。唐模村堪称为一座园林式古建筑物馆。唐模水街  历史文化  唐模始建于唐,始称檀干。公元923年唐越国公汪华后裔汪思立受父之命娶此地程氏为妻,遂迁居该村,并利用风水原理栽植银杏树选址建设家园。同时,为表先主(唐朝皇上)对其祖先汪华及其后代的隆恩,取忠君、忠主之意,决定仿效“后唐”营建一个标准而模范村庄,便改村名为“唐模”。  唐模村历史上特别是明清时期经济发达。徽州地区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田园”之说,意思就是徽州地区山多田少。在以前以农业为完全产业的社会中,这是一个地区经济的致命要素,于是便有了“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之谚语。意思为怪命不好,生在徽州,养到十三四岁,便要到外面去做学徒帮工谋生。经过一代代徽州人的努力,这帮人中便有的成了徽商,成了大老板。加上徽州土特产等资源丰富,又成了徽商形成的要素。唐模民居  唐模文化  唐模的祠堂文化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居住着一个家族或几个家族,他们大多建立自己的家庙,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祠堂分为宗祠、支祠和家祠。在特别崇尚程朱理学的徽州,作为“申述根本返始之心,尽子孙孝情”的祠堂是祭祖、正俗、教化等事务的圣地,它集宗教、伦理道德、法律于一身,也是一个宗族最高权利的象征,每个宗族都会从族里推选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来担任族长。  祠堂,这一代表着古代社会家族权力象征的代言词,虽然离我们渐渐的远去,但是他所积累、沉淀深厚的古徽州民间文化,无论是徽州建筑风格、徽派雕刻还是某种意义上的唐模风水理论,都是我们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檀干园一角  唐模的水口文化  唐模水口建于村东,既有水口,又有园林,形成了古徽州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水口园林,名为:檀干园。檀干溪和进村的古驿道穿园而过,河溪两岸数十株百年古树,浓荫蔽日,充分利用天然的湖山坡地,因地制宜,将山水、田野、村舍溶于一体,形成独特的皖南古村落的水口园林风格。檀干园的空间组织非常成功,整座园林,连同村落,恰是清奇诗篇,起承转合,余音袅袅。檀干园有起景、高潮、结景的空间,主次分明。古巷  这座典型的徽派村落虽然不如宏村、西递精致,但非常适合想找个清静的古村闲逛度假,也因此它常登上“冷门徽派村落”的榜单。檀干溪穿村而过,溪两边是石板古街和开发原始的古民居,人烟熙熙攘攘,完全就是一幅正儿八经的古村样,漫步水街,赏各色石桥和徽派建筑,在临水长廊的美人靠上小憩。徽派建筑的美在这里尽情展现,水口园林“檀干园”是唐模的特色,在庭院清听轩里有肇淳堂、忠烈庙、小私塾等建筑。不想被人打扰,就去唐模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徽唐模——风雅小镇醉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