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小冻 发表于 2018-8-16 16:26:29

品茗论道

地处群山之中的徽州,以山地、丘陵为主,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水充沛,云雾缭绕,盛产名茶。宋代有“谢源茶”,为当时全国六大名茶之一;明代有“松萝茶”,被袁宏道推崇为“味在龙井之上”;清中叶之后,徽茶又添“屯绿”与“祁红”;到了清咸丰年间,绿茶家族再添茶王猴魁。       早在明代,徽州茶商就打入了北京。到了清代,借助于宗族和乡谊,徽州茶商大举进京,几乎垄断了京师的茶叶市场。乾隆朝的北京,是何等的繁华鼎盛啊,真可谓夜夜莺歌燕舞,处处车水马龙。因为承平日久,饮茶风气极盛。八旗子弟一大清早,就手提鸟笼,一摇三晃地逛到茶馆,拍曲听戏,一坐就是一天。有谁能算得清楚北京在这一天里,要消耗多少茶叶?所以当时仅歙县一地,在北京的茶商字号就达166家,再加上徽府其他五县,仅徽州一地的在京茶商就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    “屯绿”又称“绿色的金子”,一入京城便受到了八旗子弟热捧。尤其到了咸丰年间,北京某茶庄采办人员至徽州办货时发现了绿茶极品——猴魁。这种茶一传入京师便被帝都的王公大臣所赏识,从此身价百倍,成为富贵人家高价求购的珍品。猴魁一经热水冲淋,伴着袅袅上升的水雾,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便飘入鼻端了。那股清香有别于一般的茶香,有点像兰花的幽香,但又似乎不完全是,沉浸在这种独有的茗香之中,整个人犹如杯中渐渐伸展开来的叶片,享受着无比舒展的放松与随性。由于茶的产地猴坑产的魁尖风格独特,质量超群,使其他地方所产魁尖望尘莫及,特冠以猴坑地名,取名“猴魁”。这种与众不同的茶,之所以奇香独具,可能是由于茶树高处于悬崖峭壁之间,经年累月吸日月之精华,采天地之灵气的缘故吧。然而,因为水质的变化使原本清香四溢的口感到了京城大打折扣,口味挑剔的京油子们不免有些犯愁:好茶须有好水配,这好水到哪儿弄去?于是,聪明的徽商对茶叶进行了改良,炮制出了不依赖水质的花茶。花茶刚一上市,不但受到了八旗子弟的狂热追捧,竟还对上了慈禧老佛爷的口味。       相传有一天,慈禧太后晨起后,小太监照例上了一碗茶。内忧外患,诸事纷扰,老太后的口味,如今是越来越难侍候了。小太监小心翼翼地揭开盖碗,一阵茉莉花香扑鼻而来,慈禧太后抿了一口,惊奇地问:这是什么茶啊,这么香?       原来当时北京城里,井水有甜苦之分,有人偶将茉莉入荼,不想盖住了水的苦味。一个徽茶商人听说后,遂大规模窨制,从此,花茶诞生了。这以后,徽茶商人销往北方的茶叶,往往先在福建窨花,加工成珠兰、茉莉等各色花茶品种,然后循海路运到北方销售。       但是将茶叶运出徽州,运往广州、福建,却要翻越万里关山。歙县坑口江氏世代业茶,到了江有科这一代,在附近的漳潭租赁了数间厅屋,开设“江祥泰茶号”,后面则是加工茶叶的作坊,傍晚时分,挤满了“螺蛳”。“螺蛳”是指茶叶开采季节,走乡串户收购毛茶的茶农,因背负口袋行走山间,酷似水中爬行的“螺蛳”,故得了这么一个称呼。江家将茶叶运到广州窨花,需要涉越千山万水,让我们来看看,他走的是一条什么路线。       第一步,得先把茶叶运往屯溪。那时候,屯溪早已是徽州茶叶的集散地,政府派员在这里查验给引,收税放行。和盐有盐引一样,茶也有茶引。第二步,将茶叶运往渔亭。此时江有科年事已高,行走不便,所以这一年,也就是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江家进粤的3万斤茶叶,就由他的儿子江文瓒负责押运。江文瓒在屯溪查验完税后,雇船将茶叶运到渔亭。       渔亭不仅是徽州历史上有名的古津渡,就是陆路,在桃源洞未开凿之前,宁国府至池州府的宁池古道,也是由渔亭经栈阁岭、石墨岭、长演蛉,石羊山而至羊栈岭,是古徽州一条重要的驿路。从渔亭起早,3万斤茶叶要雇三四百名挑夫。三四百人的队伍浩浩荡荡,跋涉31公里的山路,到达祁门,再雇驳船或竹筏,运到江西饶州。到饶州就有三板七仓的大船了,因此,江文瓒坐在船上,要舒服得多。接下来的水程,是从饶州往赣州。货到赣州之后,先要卸下来,在赣州关完税,然后换装驳船,运到南安。到了南安,再起旱,雇挑夫、保镖,翻越大庾岭之南雄,再换水路,雇船到广东的韶关。在韶关大顺报房,还要完一次税,然后再雇老龙船到广州。全程前后一共耗时两个多月的时间。如果说“屯绿”得以在北方市场大行其道,那么迎合南方人口感的就是徽州大山里出产的毛峰了。毛峰口感的良莠则完全取决于水质的优劣,只有优质的水源,才能令茶香充分释放。《图经》上说:“黄山旧名黟山,东峰下有朱砂汤泉可点茗,春色微红,此自然之丹液也。”据说,黄山毛峰的前身——云雾茶用黄山泉水冲泡时有如下的景象:先是热气绕碗边一圈,转到中心后则直线上升尺许,再在空中转一圆圈,然后又直线上升而逐渐消散。传说从前有个县官带了云雾茶上京进贡,在金銮殿上冲泡后却没有出现这种景象,险被皇帝治以欺君之罪。县官请求让他进行查验,获得准许。他回来后,问及制茶高僧,才得知必须以当地的山泉冲泡。于是他携水二次进京,在金銮殿上再试,果然出现了此种奇异景象。这当然只是民间美化的传说,但也说明了好茶须配好水的道理。说到黄山毛峰,不得不提及一个响亮的品牌“谢裕大”。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腊月十八日,黄山南麓漕溪村一个制茶世家的大院里,传出阵阵婴儿啼哭声,只见一个老妇满面笑容,手里拎着一盏茶壶:“茶壶啊!男孩啊!”(徽州习俗,生男孩,奶奶手提茶壶报喜;生女孩,奶奶手提酒壶报喜)。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一代徽商领袖、黄山毛峰创始人的谢正安。  谢正安自幼生长于茶叶世家,他的祖父谢高望、父亲谢光云均从事茶务活动。家传招牌上书“晋康”二字,因祖上在东晋时最为鼎盛,其祖籍在河南太康,故取晋朝的“晋”和太康的“康”字,组成“晋康”。世代家业的传承,使得谢正安自幼便对茶叶的种、栽、管、采、制、评诸方面兴趣甚浓,常常亲自动手侍弄,废寝忘食。  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刚满十八岁,谢正安就走出家门赴江北做生意,开始自立,从此展开了艰难而光辉的贩茶生涯。  外出创业历练的谢正安很快就小有成就,然“自咸丰中叶,粤匪(指太平天国)窜徽,家业为之荡尽”,竟至“处家无立锥之地”。  历来有志者、成功者大都在“灾祸患难”中历练成就,“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也正是在此时,谢正安“誓欲重振门户”,毅然挑起了家业重担。他带领家人离开村庄,来到九公里外的充头源深山租山开荒,种茶种粮,以农为业。  困境中举步维艰,黑暗中积蓄力量,找寻曙光。终于,机会来了。到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期,清朝开始“商务奋进”,这使外销“洋庄”茶叶生意由低谷发展到高潮,而上海也逐步取代广州成为我国茶叶外销的第一大口岸。过去徽商茶叶出口须经广州“洋庄”输出,产品从屯溪运至广州,历时近2个月;而从徽州到上海,只不过2、3天功夫,这就大大减少了损耗与开支,使徽州茶叶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从而在地域空间上为谢裕大的成立和一举成名赢得了百年难得的机遇。  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此时,种粮兴茶的谢正安敏锐地意识到,这种变化中蕴藏着商机,当机立断,抓住机遇,重操旧业。他每年春季在漕溪挂秤收购春茶,经加工后,肩挑至皖东运漕、柘皋设店销售。因叔叔谢光荪在江苏靖江县新沟司衙内任职,他又将茶叶从长江水路运到靖江,再到上海闯市场,与“洋庄”做贸易,把茶务扩展到上海、东北等地。随着茶务活动日盛,主掌家政已有多年的谢正安,接受了父亲光云的建议,将“晋康”改名为“裕大”,意喻要光前裕后、大展鸿图。这比原来的“晋康”少了份念旧怀古,更多了份吐故纳新、继往开来的勇气和决心,既要继承家族伟业,更要将其发扬光大、光宗耀祖。“谢裕大茶行”的招牌就这样确定下来,谢正安慢慢地积蓄着力量,沉淀着,等待着……  优秀的徽商向来善于谋时谋事而动,在作出重大商业决策前必已充分了解市场,不动则已,动则必中。虽然当时大宗徽茶是炒青“屯绿”,销量一直稳居全国绿茶领先地位,但谢正安凭借敏锐的商业眼光看到:上海市场茶庄林立,名茶、名品如西湖龙井、庐山云雾、云南普洱等争相入市,因其上市早、外形美、香味清醇,一直为达官贵人和国内外茶商所青睐,并已在大上海站稳脚跟。徽茶虽自然环境优越,质地优良,但由于制作工艺一般,所制的茶叶在色、香、味、形诸方面皆略逊一筹,难以满足大众消费的需求。要想在上海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创制出迎合市场需要的好茶。  说干就干,拥有20多年商务实践和制种茶经验的谢正安开始着手研制新茶。他首先对徽州地方传统名茶逐个进行调查分析,经过筛选,决定对传统名茶黄山云雾茶的生产工艺进行整体改良提升。好茶源于好原料,为了研制新茶,铸造茶的卓越品质,谢正安亲自带领家人在黄山附近的漕溪充头源垦植一片良种茶园。这里山高林密,土壤肥沃,日光漫射,气温清凉,终年云雾缭绕,遍地幽兰丛生,所产茶叶,具有极佳天然品质。“茶不待人”,采茶时段的精准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茶叶的品质和等级,为采制优良的茶叶,谢正安每到清明后谷雨前,即带人上山精选初展肥壮的嫩芽,并在采摘之后再次进行筛选。  制茶不难,然要创制一种新茶则属不易。谢正安每次试验,制作出来的新茶都会拿给寺院的茶僧、附近茶农品尝,并征求他们的意见。经过多次、反复的改良试制,在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一道“篰篮一罩”工序制出来的新茶最受茶友的喜爱,这一道工序,大大提升了茶叶的口味品质。这在当时很是神奇,好似“秘方”一般,曾有人谐言:“篰篮一罩,独有门道”。因为系独有秘方,传男不传女,又有“篰篮一闭,气死女婿”的笑谈。这样经过“下锅炒(杀青)、轻滚转(手轻揉)、焙生胚(毛火)、盖上圆簸复老烘(足火、显毫)”等工序精心制作,再加上制茶工具尽可能地都用竹料,便形成了别具风格的新茶。这种茶外形似雀舌均齐壮实,白毫披身,锋显毫露,色为象牙,鱼叶金黄;冲泡后,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又由于漕溪既属黄山源又邻近黄山,于是就结合产地和外形取名为黄山毛峰。  有了“黄山毛峰”这个杀手锏,光绪元年(1875)开春,谢正安择吉日正式挂牌成立“谢裕大茶行”,同时宣布试制精茶成功,取名“黄山毛峰”,并迅即以“谢裕大茶行”之名,将“黄山毛峰”推向市场。首批黄山毛峰运往上海即一炮打响,备受行家赞许,竞购者无数,成为沪上高官显贵饮用和馈赠的珍品,英俄等国茶商也纷纷争先订货,使得毛峰不仅迅速名扬上海,亦为茶庄外销打通了渠道,博得了“名震欧洲四五载”的美誉。  谢正安不仅创制了黄山毛峰,更是把谢裕大茶行经营得风生水起!上海徐汇区的漕溪路,正因当年“谢裕大”店面所在而得此名。如今,在谢裕大茶叶博物馆里摆放着谢正安的洗脸盆,就见证了谢裕大茶行当时在上海的影响之大及显赫地位。这里还有一个故事:谢正安洗脸有个习惯,洗脸时双手捧着浸湿了水的毛巾不动,低下头去面贴着毛巾,左右转动,好像在摇头似的。有一天在上海午觉后洗脸,被正在和他三儿子谢大鸿讨价还价的英商在穿衣镜里看到,以为当家的谢正安不同意此价格而一再摇头,因此价格就一加再加,到最后成交价竟比开价多出几倍。此事被当作笑话传开后,茶农们乘兴而谈,编了顺口溜:“谢老静,摇摇头,我们卖茶不用愁。”  蓬勃发展的谢裕大茶行,在光绪年间迎来了鼎盛时期。当时谢裕大茶行分工很明确:漕溪为茶行总部,由长子大钧襄理;屯溪、上海设办事处,分别由次子大堃、三子大鸿掌管;东北营口、江苏江都以及皖北柘皋、运漕等地,聘请本家或亲戚负责。时移势变,善于从张弛万变、风云诡谲的商海中权衡利弊、把握时机的谢正安,除了有分布各地的茶庄外,他还投资并派长孙永文到浙江金华创办皂烛公司制造肥皂,又投资做纸张和糕点,都获得了很好的效益。他还派三子大鸿到意大利、英国等地考察茶事。当时全国通行“新政”,安徽打算通过民间集资的方式筹办铁路。1906年,谢正安投资白银七百两,成了待修铁路的股东。  从谢裕大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谢正安是位擅“创于外”的开拓型人才,眼界高远,视野开阔,善于抓商机,勇投入,有胆有识。徽州名人胡适曾把这种拼搏进取、百折不挠、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比喻成“徽骆驼精神”。谢裕大茶行的迅速崛起,自然与谢裕大的这种“徽骆驼精神”是分不开的。  徽州素有“东南邹鲁”之称,徽商的另一个显明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谢裕大茶叶博物馆现在仍保留着的门联“柳深陶令宅,月满谢公楼”,恰恰见证了徽商谢正安的儒雅之气。作为一代儒商,他熟读诗书,知书达理,遵循“积善存仁,人生至要,谨身节用,持己良图”的祖训。当然,他也没有忘记投资兴办教育这一徽商传统的义举。家中办有两所子弟学堂,并免费兼收里中儿童就读,又出资供罗谷涛赴日本留学。谢正安不辞劳苦、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值得人钦佩,祖屋中高悬的“慎裕堂”牌匾也正代表了他对待财富的心态。但他“慎裕”却不吝啬,热心公益事业的谢正安,相继修水利,建宗祠,筑堤防洪,铺路修桥,改河道,建埠头,营建扩大了半个漕溪村,造福桑梓,保境安民,赢得了里人赞誉。   光绪年间,谢正安被清廷诰封奉政大夫和朝议大夫,分别是五品和四品的官职,时系黄山大小两源唯一的红顶商人。洋务派领袖张之洞为谢裕大茶行题撰对联:“诚招天下客,誉满谢公楼”,足见当时谢裕大茶行的繁盛。  “马有失蹄,人有失足”,一生经商得意,兴旺发达的谢正安,在晚年却有他的失策之处。1910年春,在事业鼎盛期,他亲自主持为四个儿子分家析产。他仅仅只将漕溪故里的部分房屋、山场、田地和日常生活银两阄分,而占主要部分的商业资产却不动分毫,并明确规定:“裕大茶行部帖存公”、“裕大和记号内,所制洋庄做茶家倨,全堂存公,以备做茶公用”。  谢正安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保住谢裕大茶行,想让谢裕大茶行永续经营下去。分家以后,谢正安要长子谢大钧掌管,四个儿子联合继续经营。但事与愿违,在他去世后不久,欧战爆发,国内外形势起伏动荡,茶叶生意一落千丈,长子谢大钧无统帅之才,经营管理不善,次子谢大堃、三子谢大鸿不遵祖训,而四子谢大昌沉迷马术,对爱驹的专注远超出了金钱和茶业。后来,这不管事的谢四爷又把这一喜好传给了幼子,也就是谢裕大第五代掌门谢一平的祖父。  “富不过三代”,不进则退,前后仅十余年,谢裕大茶行几十载苦心经营便亏损殆尽。对于饱经风霜的谢裕大人而言,可谓荣辱繁华恍如隔世,金玉满堂终成旧梦。谢大钧1920年收山后,在谢正安另外三个儿子和九个孙子中,只有第四个孙子、谢大钧的第二个儿子谢永清继承祖业,继续以谢裕大茶行的招牌,兢兢业业经营茶叶。可惜,谢永清没有大的作为,谢裕大只能在低谷中前行。  谢家第三代子裔中,虽然没有出众的茶人,但却培养出了一个具有一定影响的政治人物,那就是在宣统二年记录下谢正安“自序”的谢育华。也正是因为谢育华,才有了知名画家黄宾虹为黄山毛峰题词的佳话。  谢正安本来对这位孙子极为器重,有过将整个家业交给孙子掌管的想法。然而,这位见过许多大世面,头脑里装满了各种新知识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热衷的是孙中山领导的三民主义革命。他在元帅府里当过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孙中山先生去世后,又当过广东番禺、凤阳等县的县长。可惜其志不在商,不在谢裕大茶行。  陶行知、黄宾虹、谢育华、汪采白四人是挚友,有一回在潭渡“石芝堂”,陶行知、汪采白正在看黄宾虹作画,谢育华来了,带来了一包新制的黄山毛峰,分沏四盅。黄宾虹刚刚喝了一口,便说:“好茶,好茶啊!”问起茶叶来处,才知是谢家的黄山毛峰,育华先祖父谢正安又是黄山毛峰的创始人。谢育华笑道:“宾虹兄今天如此好兴致,何不乘兴为黄山毛峰写几个字?茶借好字可以流芳百世,字借好茶可以百世流芳啊!”于是黄宾虹提笔写下了“黄山毛峰第一家”,黄宾虹的这幅真迹现存于谢裕大茶叶博物馆。  1924年,谢正安夫人逝世,各房子孙在治丧时讨论清欠问题,清理各片分管人拖欠长房的茶叶销售款。就是这回清帐行动,标志着兴盛统一的谢裕大茶行就此没落衰败……  其后,艰难困苦中,谢氏后人兴衰起伏,谢正安所创茶业仍代代相承。虽然时兴时衰,但谢裕大茶行百年品牌的影响还在……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把许多的老字号、老品牌吹醒过来,竞相争艳。谢正安的第四、第五代子孙趁势而动,1984年开始恢复谢裕大茶行,从事黄山茶的收购销售。时势造英雄,谢正安的第五代传人谢一平脱颖而出,并将谢正安开创的黄山毛峰事业发扬光大,创造了新的辉煌。  同样继承了“徽骆驼”精神并有志于茶业的谢一平,肩挑制茶事业与祖上辉煌的压力,敏锐地意识到:只有不遗余力,重振家业,力挽狂澜,光复字号,谢正安老人一手创办的祖传招牌才不会被岁月所淹没,被市场所淘汰。1992年,谢一平大胆走进漕溪,创办漕溪茶厂,并且凭借多年在茶叶收购与营销方面积累的经验,在坚持名优茶品质的同时,注重发展茶叶的品牌,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谢一平兢兢业业经营着漕溪茶厂,始终没有放弃光大祖业的梦想。茶厂依托名茶宝地得天独厚的优势,继承发展谢家祖传独特工艺,严把质量关;同时应用先进科技手段、精心生产经营,确保“名山名师制名茶,名茶风格不走样”,使谢裕大黄山毛峰在保持原有风格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销量遍及省内及北京、江浙、齐鲁、深港等地。1997年,谢一平在国家商标局成功注册了“漕溪”商标,2002年被评为首批安徽省著名商标。在2005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上,黄山毛峰创始人谢正安被评为“十大历史徽商”和“中国商业经济专家”。沉寂已久的“谢裕大”此时已逐渐醒来,正等待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谢正安当年是在鼎盛时期建起了“谢裕大”,而谢一平也要前赴后继重振家门,他暗下决心定要光复“谢裕大”招牌。2006年深秋,黄山谢裕大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终于正式恢复了这个百年老字号。2007年3月,在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年”活动上,国家主席胡锦涛以黄山毛峰作为国礼赠送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    谢正安生前可能想不到,谢裕大茶行跨越了整整一个世纪,起伏跌宕、沧桑变化,又再次进入了全新的高速发展轨道。作为“谢裕大茶行”和“黄山毛峰”的创始人,谢正安的在天之灵定会感到莫大的欣慰,“理当含笑嘉后人”。谢裕大商标
谢裕大宏村店

谢裕大屯溪店

非物质遗产证书
谢裕大博物馆

上海老谢裕大茶行复原

老谢裕大茶行的慎裕堂
谢裕大茶叶的各种礼盒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品茗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