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段 发表于 2018-8-16 14:05:03

踽行古桥

位于绩溪境内东北走向的晕岭,既是该县岭南、岭北的界山和长江与钱塘江的分水岭,同时也是徽州得名的主要由来。而“徽”字本来就有美好、高耸的含义。徽州不仅多山,而且富水。新安江等干流发源于徽州。而新安江的支流旃溪、桂溪、濂溪、丰乐水、富资水、布射水、扬之水、登源河、率水和横江等,长江水系的徽溪、尚田河、戴川水,鄱阳湖水系的阊江、星江等,以及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山涧溪流,如同条条洁白闪亮的缎带,萦绕在黄山、白岳之间。“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九山半水半分田,包括土地和庄园”,所有这些民间谣谚,无不透露了徽州山川纵横、江河环绕的自然环境。于是,在溪流密布的徽州山区,多有设渡架桥。“丹霞相对崛,幽涧小桥多。”可以说,踽行徽州六地,古桥遍布。据不完全统计,歙县古桥数量最多,共有古桥43l座,婺源34l座,祁门163座,绩溪119座,休宁101座,黟县61座。如果从建筑所用的材料来看,古桥大体上有木桥、砖桥、石桥,以及木石混筑桥。从造型上划分,古桥有拱桥(含砖、石两类)、板桥(含木、石两种)。此外,徽州古桥还有曲桥、平桥、廊桥和月桥之分。板桥和平桥若平坦通途,券顶拱桥若长虹卧波,曲桥弯弯曲曲,风雨桥玲珑典雅,廊桥可避风雨,木架桥实际耐用。站在徽州山间古桥上,青山绿水,溪流淙淙,粉砖黛瓦马头墙阿娜多姿,一副大自然挥就的巨幅山水写意画就这样毫无保留地在眼前铺展开来。宏伟的石拱桥徽州的古桥,绝大多数属于石拱桥。这一方面是由于徽州山区盛产石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拱桥远远高于水面,有利于趋避骤然而至的滚滚山洪。徽州石拱桥的桥墩呈船尖形状,从远处或从岸边望去,宛若披巾斩浪、尖如剑锋的船头。这样,即使再大的洪水来袭,也不至于冲塌桥身。正因为如此坚固敦实而雄伟高大的船尖形桥墩,才有可能将上游的来水泄洪分流,从而减轻对桥身的损坏。迄今为止,安徽境内跨度最长、桥孔最多的石拱桥,当数位于练江之上的歙县城西太平桥。太平桥也称“河西桥”,又名“寡妇桥”。这座识建于宋朝、明清两代不断翻修的纵列券发式大型石拱桥,是婺源、休宁、祁门、黟县和太平通往徽州府衙的必经之地。它全长294米,宽9米,高9.5米,共有16孔,17墩。该桥还在桥面中心建有石亭,供来往行人休憩打尖。亭的两侧竖有石碑,专门记载该桥的兴建始末。1949年后,为了交通更加通畅便捷,人们拆除了桥上的古亭和石碑,并加宽了桥面,使太平桥成为徽杭、芜屯公路的必经之道。“太平桥”相传是一个姓李的寡妇独资建造的。这个无儿无女,却有万贯家财的寡妇,一心要修来世的福寿,便捐资建造这座石桥,以利行人。这个寡妇呕心沥血,费时五年,耗尽全部家财,才把大桥建成,可她万万想不到天降横祸。因为那时有条不成文的王法,规定除皇室之外,民间一律不准建造双孔桥。打造双孔桥有仿造皇帝金銮殿之嫌,为欺君犯上罪。当地有些贪官污吏奏向朝廷,皇帝诏令歙县县令将李寡妇处以剥皮抽筋之极刑。圣旨传到歙县,民情激愤,有人大白天都打着灯笼走路,示意“有天无日,善恶倒置”。县令慑于民愤,只将李寡妇收监,想避避风头再作了结。谁知,西门外有个名叫陈天寿的剃头匠,是个没有人性的恶棍,他亲自去县衙,声称自己会剥人皮,请县太爷不要因找不到刽子手而为难。那县令同自己的贴心谋士们商量。谋士们说:“丧天良绝子孙的事断不可为,还是把那个可恶至极的陈天寿,先剥皮算个数。”第二天,陈天寿听说县令召见,乐不可支,急忙带上剥人皮的水银和刀赶往县衙,天寿说:“只要先在头顶划个十字形刀口,再取水银朝天灵盖上的刀口一浇,那水银见备就跑,不需一时三刻,便皮肉分离,这叫水银灌顶法。”“本县令不相信会这样顺利,就先借你的头做个试验!”县令突然翻脸,把惊堂木一拍:“来人,动手吧!”预先作好准备的众衙役,一拥而上,把那陈天寿按跪在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果然实验成功了。陈天寿这条恶狗虽然除了,但处死李寡妇的圣旨岂敢违抗。说来也巧,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皇帝驾崩了,在国丧大祭期间,一律不能杀人,后经当地民众联合请愿,李寡妇终获赦免,削发为尼去了。从此,大家都叫这座桥为“太平桥”,再没人叫它“寡妇桥”。“古歙三桥”中的9孔桥——紫阳桥和万年桥都是石拱桥。屯溪的老大桥(原称“镇海桥”、“屯溪桥”)、休宁的1l孔夹溪桥、5孔蓝渡桥,以及祁门的阊江二桥即平政桥和仁济桥等,都是徽州古桥中石拱桥的代表作。它们大都位于交通繁华的县城四周或水流湍急的重要市镇。通往齐云山的横溪两岸有登封桥。这座8孔9墩岩脚古桥,原名“桥东桥”,系明朝万历年间徽州知府古之贤率先兴建,是过去通往齐云山的惟一通道。齐云山自明朝嘉靖皇帝敕建宫殿并赐山额以后,四面八方的朝拜者和香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其中既有来自京城的朝廷命官,也有平民百姓,古人记载“冠盖相望”、“毂击肩摩”。登封桥建成后,由于来此朝拜的人太多,加之山洪频繁暴发,不久,古桥就不堪重负,出现了损坏。于是,仅在万历年间,就曾有休宁两任知县相继修复。清朝康熙年间,在大水冲决后,又曾重建过一次。今天的登封桥,是清乾隆时期修建的。乾隆五十三年即公元1788年,登封桥再次遭到洪水的冲击而倾圮了,黟县富绅胡学梓单独捐资重建。为了使登封桥更加坚固,避免重蹈被洪水冲垮的厄运,胡学梓延请能工巧匠,采购上等石材,父子相继,终于建成,并在桥南、桥北各建石坊一座,上书“登封桥”三字。随后,徽州知府为保护古桥免受破坏,还专门颁发了一道禁令,该禁令被勒石镌刻于石碑,至今依然耸立在登封桥的北侧。碑文全文如下:严禁推车晒打,毋许煨暴污秽;栏石不许磨刀,桥角禁止戳鱼。倘敢故违有犯,定行拿究不饶。石板桥和木板桥在过去的地方志中被记载下来的大部分都是石拱桥,至于散见于田野小溪上的简易的石板桥和木板桥,则很少有记载在册的,但那确实是万千普通徽州百姓们脚下踏过的最多的桥梁。它们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世世代代静静地横卧在溪水之上,承载着人们年复一年生息劳作的脚步。石板桥虽比不上石拱桥宏伟大气,但却方便实用,易于架设。绩溪龙川的水街中段,便架着一座漂亮的石板桥。曲曲弯弯的登源河缓缓从村南流过,这里自古人文荟萃,明朝相继出现两位尚书。龙川古溪南岸是精雕细琢、气势恢弘的“奕世尚书”石牌坊,偏东则是被誉为“江南第一祠”的龙川胡氏大宗祠。村民出入村落,必由牌坊下面的门洞穿过。横亘在龙川小溪之上的就是并行数块长条石板铺就的双孔石板桥。从石板桥上眺望村南,远处青山连绵如茵,近处登源河雾气缭绕,往北是一条幽深的小巷,直通村中人家。这也许就是过去龙川村的官道。关于中桥的来历,据村中的居民介绍,原先龙川上有三座桥,因为这座石板桥正好位于三桥中间,且在进村的中轴线上,故而得名。徽州的木板桥也有很多,毕竟山中盛产木材,不费多少人工,搭一块或数块木板,即可顺利地通过溪流两岸。事实上,历史上很多桥梁都是木板搭建的浮桥,只是当年的木板早已被洪水冲走,或者腐朽不存,或者被改建为坚固耐久的砖桥或石桥。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徽州木板桥,几乎都是经过翻新重建过的。徽州木板桥的规模一般都很小,也就是临时借道用,不过也有特例。绩溪龙川村登源河上,飞架着一座80余米长的木板桥,它由数十块杉木板以粗铁链和铆钉相连,支架在23个梯形桥脚架上,此桥人称“杨尼姑桥”。村民说,此桥得名缘于一杨姓尼姑多方化缘的捐赠。风雨廊桥和亭桥风雨廊桥,是在桥上建有走廊或屋宇,能够为行人遮风避雨的桥梁。现存的徽州廊桥,大体上只有20座左右了。它们零散地分布在歙县、休宁、祁门和婺源等地,著名的有婺源清华镇的彩虹桥、甲路的花桥,歙县的北岸廊桥、唐模和许村的高阳桥、绍村长生桥和贤源的观音桥,休宁的拱北桥,以及祁门桃源廊桥等。在这十余座廊桥中,规模最为宏伟的,当推彩虹桥。彩虹桥位于婺源北部重镇清华镇清华村婺水河上游,系取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之句而得名。该桥建于唐代,时为小木桥。在宋代徽州建桥高峰时,被改建为长廊式人行桥。该桥全长140余米,宽6.5米,是一座4墩5孔的青石木梁廊桥。桥墩呈半截船形,每个桥墩之间由木梁横联,桥面为木板铺制。桥上缘瓦结顶为廊,错落形成11座相连的阁亭。廊桥两侧有围栏和美人靠,廊桥内侧还有专门的石桌和石凳,供行人观赏和休憩。桥上还设有神龛,供奉着上古治水英雄大禹、彩虹桥创始人胡济祥以及重修此桥的胡永班的牌位。据说,当年胡济祥为了建造这座廊桥,花光了积蓄,乃负钵化缘,最后修成此桥。今天,行人坐在红漆涂成的彩虹桥上,凭栏远眺远处的山山水水,低首俯瞰桥下哗哗翻滚的流水和嘻戏浆衣的村姑少妇,听着桥旁吱呦作响的水车,恬适悠闲。北岸廊桥位于歙县北岸棉溪河上,又称“北溪桥”,系2墩3洞的石拱桥。桥长33米,宽近5米,高6米,桥上廊高约5米。它建于康熙49年,即1710年,距今有将近300年的历史。这是一座相对封闭的廊桥,桥南、桥北两头各有拱形回门出入,桥上建有美人靠,供来往的过客歇息小坐。在廊桥的南端门楣上书有“乡贤里”三字,北门门额上则书有“谦安旧址”四字,另有指路的石刻“往府大路过桥”。廊桥内共有12列11间,中间为2列,供奉着佛龛。桥东西两侧的墙壁上分别开有8个风洞窗,窗的形式各异,有满月、弓月、花瓶、葫芦、刀币、桂叶等形状。从每个风洞口望去,外面的景色都各不相同。廊桥内有卖菜的阿婆和坐在美人靠上惬意享受着穿过风洞的午后阳光的老人。我们徜徉在青石铺就的廊桥回廊上,久久不愿离去。倒是北岸廊桥佛龛两旁那两副对联令人过目不忘:内联:“紫竹林中观自在,莲花座上显金身”;外联:“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如能转念无须我大慈大悲”。在唐模的水街,也有一座类似的廊桥,人称“高阳桥”,也叫“观音桥”。高阳桥的得名,是由于聚居于该村的许氏宗族,其始祖曾被封于高阳,故而以此命名,以示不忘先祖。同样被称为高阳桥的廊桥,还不止一座,如许村的高阳桥。许村高阳桥桥名的来历,也和唐模的相同,都是因为建桥者是高阳许氏的缘故。这座高阳桥比唐模之桥更为壮观,建造的年代也更为久远。据载,许村高阳桥为宋元之际居士许寿所建,初为石垛木桥。大约在明朝弘治年问,许寿后人许胜生多方筹资,加以重建,并易木以石。明朝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高阳桥遭洪水肆虐而坍塌。于是,许胜生之裔孙许法安乃率族众捐资修复,并构亭榭于桥上,使之成为一座美仑美奂的廊桥。此后,清朝康熙年间,高阳廊桥被族人两次重修。重修后的高阳桥为双孔石墩拱桥,桥面即是砖木结构的遮蔽风雨的长廊。长廊内呈T列开间,两侧各有6根木柱T扇花窗。木柱上装有木凳,供来往之人闲坐。花窗则分别呈方形、圆形和六边形,十分别致有趣。居中的一间南侧专门设置了佛龛,两对圆窗,窗左帜有一焚纸烧香的宝窟,炉砌于桥外分水尖上,以供人膜拜。中部三间上有天花,彩绘有飞凤游龙;桥廊外观为三大间,中间略高,使脊线山墙参差错落,桥东侧门洞外是一座挺拔耸立的双寿石牌坊。整个廊桥桥顶经过匠心独运的精巧设计,远看近观都呈“山”字形状。而高高上翘的廊桥六角檐顶,被雕成各种吉祥兽状,并佩以铁铃。清风吹过,铁铃叮当作响。亭桥如同廊桥一样,也是由于在桥上建亭而得名。这种亭桥一般规模都不大,这里所讲的亭,当然并不是如歙县练江太平桥那样,在桥中建亭的样式,而是指把整个桥梁上部遮挡起来,至于桥头桥尾和桥面左右则是四面通透的,除了支柱之外,并无任何遮蔽。远看上去,就同乡间的路亭一样。可惜,这样的桥梁,现在被保存下来的已所剩无几了。踽行徽州古桥,一路上能看到或听到很多有关建桥还愿的故事,从歙县北岸风雨廊桥上所供的神龛,到绩溪杨尼姑桥,再到婺源胡济祥募化建清华彩虹桥而被后人立神位于桥上,所有这些,无不透露出底蕴丰富、多姿多彩的徽州文化。如果说河代表的是自然,那么桥便是文化。
婺源彩虹桥
歙县太平桥

歙县紫阳桥

绩溪龙川的木板桥

绩溪龙川的石板桥

绩溪龙川的木板桥

唐模水街的石板桥

唐模水街上的石板桥

许村的高阳桥

唐模的高阳桥
北岸的廊桥
理坑廊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踽行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