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的风景 发表于 2018-8-14 12:43:27

春节,行走徽州





春节七天长假,我们夫妇、同学及同学的同学,一行八个半人两台车,初二清晨从武汉出发,冒雨行驶在通往安徽的高速公路上。
雨滴时大时小,不时的拍打车窗,顺着车窗一丝丝地往下流。傍晚时分,我们到达安徽屯溪老街,住宿休息。清晨,驱车前往呈坎,途中一幅长卷的山水画卷在眼前快速地铺展开来,一片片的粉墙黛瓦一掠而过,云雾在高高低低的群峰间缭绕。 历史上古徽州管辖着歙县、休宁、婺源、绩溪、黟县和祁门六县,随着时代发展辖区发生了改变,徽州现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婺源也被划入了江西。在这里,我还是延用过去的地名吧。
最先要去的地方是岩寺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总部旧址,这是老殷同学要看的。朦胧细雨中一条小河从大院前流过,上面的洪桥是一座是明代三孔石桥,桥头的一间小室是当年新四军的机要室,看介绍牌说,叶挺、项英等曾多次在洪桥的坐凳上与当地群众、干部战士谈心。过洪桥就是一座明代的“进士第”牌楼,牌楼上的砖雕很精美。院内是一组清末徽派古民居建筑群,无奈的是新建的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展览馆大门紧锁着。
前往呈坎的途中,潜口街公路旁,老王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古塔。一前一后把车停在路边,走近观望。此塔名为“下尖塔”,看上去挺高的。进入塔内,我仔细的查看四周,一层塔心室的八角穹隆顶,砌筑的密密匝匝、齐齐整整,宛若一挂蛛网悬于当空,不竞让人拍案叫绝。一些砌砖的侧面,刻有“竹溪建立塔”和“大明甲辰造”等字样。无论从外还是到塔内,破损的比较严重。沿路返回,风雨中我又回望了一下古塔,塔身上的草儿在风中摇动着,像是无声的述说过往的岁月。


老王事先做了功课,安排了当日的行程。到了呈坎,司长兼管财务的老殷购买了五个景点的联票,再花三十元请了位年青的女导游。呈坎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因村落按《易经》“阴阳八卦”理论选址布局,阳为呈,阴为坎,唐末易名“呈坎”。古村最值得的看点是它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 在呈坎,有一句千百年来流传的名言:“游呈坎一生无坎”。这不是广告,这是完美的总结,这是虔诚的愿望。导游边走边说,我生怕听漏了什么,步步紧跟。 走进村子,我眼前一亮。小桥、流水、白墙、灰瓦、青山、绿树一样都不少。环村而流弯弯的河水像面镜子一样的平静。最让我欣喜的是,这里几乎没有多少游人,宁静得有些不真实,恍惚觉得像走进了一幅水墨画,生怕稍有不慎惊扰了那一池静水和沉默的村子。我掩饰着难耐的兴奋,用心与呈坎对视着。千年的光阴过去,古村中依然可以寻见一处处古趣盎然的遗迹,最具徽州美感的石雕、砖雕、木雕、彩绘,遍布在村里的明清老宅子里,吸引着像我这样喜欢人文古风的来客,并乐此不疲的走进它的深宅老巷中。我极力的想分辨出传说中的呈坎八卦村的八卦形状,但是面对密集的马头墙建筑,自然无法看出。千年前智慧的罗氏先人在营建家园的时候,将呈坎座西朝东、依山傍河,正合“枕山、环水、面屏”的古代风水理论。

从老墙上的圆孔看出去,就像是一幅古时的中国画扇面,清逸自然。


细雨依然在下,云层依然很低,几乎要压着远处的山峰了,灰白的雾气在群峰间蒸腾、飘荡,配上灰白的建筑、翘起的马头墙和向东流去涛涛江水,绝对是一幅上佳的山水画。整个村子井然有序,号称“三街九十九巷”,小巷与大街大体垂直,一律由花岗岩条石板铺筑。

走进一条巷子,看到此地独有的小吃——毛豆腐,这种浑身长满白色绒毛的豆腐,在《舌尖上的中国》露过脸。看上去有点惊悚,豆腐上毛乎乎的,但是经过铁板油煎,白毛消失了,最终形如油炸的臭豆腐。我们几个人围了上去,一人要了一份,真是鲜醇爽口,芳香诱人,现在还在回味呢。 雕花木墙上,挂着一溜的斗笠,在潮湿多雨的徽州,这应是最常用的物件了。早年从德国进口的理发椅,当时价格不菲,现在依旧可用。天井只在徽州老房子里才能看到。有天井的老房子,它们的主人都是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享誉明清两代300多年的徽商及其后裔,把一幢幢有着天井的老房子带着走进21世纪的时空中来。从那些虫蚀的柱子上,可以读到岁月扯烂的斑迹。天井正下面,对着的是平平整整的石板铺成,比天井略大一圏的长方形,四角都有一小块圆形的石盖,盖上凿成梅花般细眼,用以排水。另外,石盖冬天掀开,暖气上升;夏天掀开,凉风送爽,如同一个天然空调。圆洞较深,与地下洞道相通,梅雨季节洗刷地面的水可以进洞流入阴沟。
                            读书好营商好数好便好
                            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导游说,这里的小巷很古朴,那些斑驳的墙体和断壁颓垣说明它们的年龄和历经的沧桑岁月。偶尔走进一幢古建筑,推开门,没准洒下来的就是五百年光阴!不小心踢到一块石头,都能踢掉一个朝代。
来到了罗家祠堂,俗称为宝纶阁,素有“江南第一祠”之称。该祠分前、中、后几进,层层升高,显得气势宏伟威武,很自然地产生一种庄严肃穆气氛。宝纶阁占地面积很大,从仪门进去后抬头看,便见中门上方一匾额上书有“贞静罗东舒先生祠”几个大字。门下一对石鼓,高两米有余。上面的门当为以四根圆木,显耀着这个家族曾有的辉煌。门当户对,这在封建社会可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第二进为大厅,前方六根方石柱巍然耸立,石柱之后是二十四根圆木大柱,大立柱一人难以合抱,均为贵重的金丝楠木。一块匾额上书“彝伦攸叙”四字,导游说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所书,有“天下第一匾之称”。据说文革时期,学校的一位老师用红纸将这块匾额包裹起来,上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得以保存至今。


走入第三进,高抬头看见“宝纶阁”匾额高挂楼檐。宝纶阁分上下两层,由三个三开间构成,加上两头的楼梯间,共十一开间。在中国,祠堂按规定都是一层的,像宝纶阁这样拥有两层的是绝无仅有的!三道台阶仿北京故宫金銮殿的样式,只是缩小了许多。台阶共有七阶,再往上是由十一根石柱支撑着整个楼阁,石柱上接木柱,是动了不少心思的,其中隐含了九阶石台阶!圆穹形的屋面和飞扬的檐角,梁柱之间的盘斗云朵雕、镂空的梁头替木和童柱、荷花托木雕,令人眼花缭乱而又美不胜收。横梁上彩绘图案优美、色彩绚丽,虽历四百余年,至今仍鲜艳夺目。
另外,在宝纶阁内拥有女祠,这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在古代中国,妇女是很没有地位的。相对来说,女祠很朴素,与男祠的朝向正好相反,面积也不大,也没有刻意的装饰,但这已经足以说明当时的罗家是相当开明的了。 徽州宗祠,没有一句话,没有一处说教,无声无息地立在那里;但当你走近它,继而进入它的腹地,就会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包围着你,激动着你,感染着你,使你不由自主地就接受了这种感染,接受了这种思想,哪怕是一种暂时的感觉,这种感觉也会永远地留在你的记忆里。这是古人的文明。看徽州民居,与其说是一种文化,不如说是一种精神。

离开呈坎,来到唐模。这是由自然田园风光和人文景观结合的景点。我们车的司长老李喜爱书法,在这里淘到自己喜欢的歙砚,一路上欣喜不已。
唐模的中心是水街,一条溪水穿村而入,水街就建在溪水两旁,溪水倒影着青瓦白墙。随导游走进一户人家,天井透下来的光线,屋子的一切历历在目。很大很长的房梁,精美的木刻雕花,还能显现出当初的堂皇。正厅前的天井下摆着现代的台球桌,几个孩子正热闹的玩着台球,聚精会神的目无旁人。板壁上粉笔书写的三大记律八项注意,工工正正、一丝不苟。这间老屋就像树木的年轮一样,记载的岁月的印记。这里的人们平静祥和、朴素恬淡。     高高在上的当铺,无声的诉说着唐模的过去,有老屋、有信息时代的二维码见证,未来就交给流水落花去吧。这株银杏已有1200余年的树龄,它记叙着“一个家族、一个村庄”荣辱兴衰的历史,见证了唐模村的起源、建立、发展与繁荣历程,是一份无比珍贵的“千年植物活档案”。


接的就是棠樾牌坊群,共七座,明建三座清建四座,是皖南牌坊中最有名的。这七座牌坊逶迤成群,古朴典雅。无论从前还是从后看,都以“忠、孝、节、义”为顺序,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无非是维护封建社会的“忠孝节义”思想罢了。
徽州府是我们当天最后去的一个景点,看了一天了,我感到有些疲惫。府衙是古徽州府的象征,历经数次扩建,到明代中期达到格局最完整、规划最恢弘的历史时期,在建筑、史学界素有“徽州故宫”之称。但在上世纪的1980年被建人民政府大楼而拆除,仅仅保留了二堂的一小部分。2009年徽州府衙在原址得以修复,以中轴线式布局,把古城的城墙、牌坊、谯楼、钟楼等连成线,赋予丰富的徽州民俗表演,使古城的徽文化元素更为原汁原味。 傍晚,我们找好宾馆停了车,一行人在酒店点了时令徽菜,倒上自带的酒,男男女女举杯开怀畅饮着。。。

2006年8月初,我一家三口游览完黄山后,去了宏村和西递。记得天气很热,宏村几乎没有多少游客。在西递的祠堂里,我给儿子买了本当地人写的关于励志的书。时过境迁,当我再次来到宏村和西递,不仅门票过百(两地的票价均为104元),村里的商业氛围无处不在,住房、农家乐的招牌比比皆是。游客的增多,随之而来的就是卫生环境变差。
清晨,天空放睛。众人吃了早餐,按老王的计划,两辆车往宏村方向开去。头天晚上,我上网拍下宏村和西递的门票,每人可节省下二十多元的真金白银。车路过三棵树有名的摄影景点,我们停车拍照,老殷同学在路边碰到卖冬笋的村妇,就地还价,村妇寸步不让,老殷没折只好付款走人。 春节期间的宏村停车场停满了解各式轿车,找好停车位,宏村渐行渐近,四周山清水秀,游人如织。这是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整个村落依山伴水而建。宏村的导游是免费的,游客多了,导游就带着讲解,随便跟上一个就能听到很多知识。听介绍说,村子里大部分都是姓汪的,原来并不是住在这里。因一场大火迁徙至此。在重建家园的时候,村民们有了防火意识,所以,村子里引入了清澈而流动着的活水,狭窄的沟渠沿着墙根弯弯曲曲,不仅方便了村民用水,也使整个村落因为有了水而鲜活起来。整个村子按照仿生学布局,如同牛的器官。 环绕全村的水渠,是按照牛的形象设计,引清泉为“牛肠”,从一家一户门前流过,使得村民“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泉”。“牛肠”再流入村中的“牛胃”月塘后,经过过滤,复又绕屋穿户,流向村外被称为“牛肚”的南湖。 徽派房子的建筑特色就是每家每户都有天井,主要作用就是通风、采光和聚财。这里的人觉得天上下雨就是下金子,下雪就是下白花花的银子,叫做“四水归明堂,肥水不流外人田”。地面上的石板与石板之间都留有小缝隙,水可以排放出去。徽派建筑几乎都是木结构,没有一根钉子,在选料的时候非常讲究,横梁是香樟木,樟木能驱虫防蛀。柱子多为银杏木。



    近几年对于徽州文化的研究越来越热,胡雪岩、陶行之就是徽商的杰出代表。徽州的男人要么做官,要么经商,同晋商一样也是赫赫有名。从一些人家的楹联中,就能看出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在他们的家训中的根深蒂固。

“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把徽商的经商之道和处世信条刻划得淋漓尽致。此外,这还是一幅改字联,上联“辛”字多一横,下联“亏”字多一点。他们认为多一份辛苦就多一份快乐,在辛勤的劳动中能得到快乐和幸福,从吃亏中寻得经验,胸怀坦诚才能收益。

宏村最漂亮的就是那个月沼,这个池塘的整体形状呈现半月形,人们形象地称作牛胃,当地人又把它叫做半月溏。旁边还有祠堂,可惜已经被毁。 84年的一套邮票——徽州民居就是在此取景的。当时的人为什么不把它挖成满月形的呢?我问导游,因为世上任何事物达到兴盛的最高点时就会走向衰落,国家、人、万事万物莫不如此,而且如果先辈将事情做满,后代就找不到改进的余地,意味着一代不如一代,所以挖成半月形。不得不佩服徽州人的聪明和智慧!

从村口出来,两棵高高大大的古银杏和古枫杨树立在道路两侧,它们是宏村的“牛角”。
西递村呈船形,村中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建筑群,就像一间间船舱,组成大船的船体。村头高大的乔木和牌楼,好比船上的桅杆和风帆。村周围连绵起伏的山峦,宛如大海的波涛。村前的月湖和上百亩良田簇拥着村子,恰似一艘远航的巨轮停泊在宁静的港湾。
西递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两侧是高墙深巷。顺街而行,这里仍然是以雕刻为主的街面,不同的是见到了石雕、砖雕和瓷雕,非常精美。我行走于粉墙墨瓦,飞檐翘角的街道中,体味古人悠闲的生活。 “西园”是一所较为典型的园林式建筑。“八”字型砖砌门楼入口,显出了主人是做官之人,门口有下马石,门楼内旁侧有停放轿子的地方。特别是听导游说此家主人胡文照曾任开封知府。这里“一”字排开三幢楼房,用一个狭长的庭院将其连成一个整体,而庭院中又用墙体分隔成前、中、后三院,并饰以拱形门洞,镶以长方形漏窗,园中栽种花卉、翠柏,敷设花台、假山、浴池、盆景,所有的设计与摆设无一不在显示主人的修养与品味。特别是这里还珍藏了一块刻有“西递”二字的石牌。
西园正中楼房的门罩是石雕,雕刻的是《封神演义》中姜子牙渭水垂钓、周文访贤的故事,不过,这里最具欣赏价值的是那两块雕着松、石、竹、梅的石雕漏窗,画面上有八个层次,运用了中国古代雕刻技艺中的所有技法,据说这两块石雕称得上是我国古代石雕作品中的绝世之作。
这里最出名的就是当时理学家朱熹写的那个“孝”字。徽州人在为人处事上也很有一套,在狭窄的走道里,你会发现有的人家的门会往房子里缩进三分,寓意凡是忍让三分,但有底线,上有天、下有地,凡事不能太过。
民居庭院中的百年牡丹与探过墙头的青藤石木图片,虽然牡丹还在冬眠,望着图片,我充满着遐想。




徽派建筑的房檐、门口、雕花都有很大的学问,就连主人客厅的摆设都是有规矩的。八仙桌后面的长桌左边摆着一个花瓶,男左女右,右边放一面镜子或屏风,表示平静。中间还有一座钟,意思是终身平静。
“东瓶西镜”的陈设格调中寓有很深的内在含义,它取的是“瓶镜”的谐音“平静”,体现的是房屋主人对生存环境的一种望。希望能过上“平静的生活”,子孙满堂,平平安安。
         许多小巷台苍径古,仅容一人,抬头观天,只有一线。



胡氏绣楼,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六个大字,
这是我06年西园拍摄的,放在博客的结尾。古色古香的墙头上爬着盛开的凌宵,“叶落归根”的透窗又寓意着什么。。。 傍晚,我们离开西递,汽车往黟县渔亭镇奔驶而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春节,行走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