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到夏天 发表于 2018-8-12 09:47:22

徽商研究若干问题综述

一徽商起源于何时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有数种不同观点:(1)东晋说。叶显恩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逃避战乱和种族压迫,北方士族纷纷渡江南徙,地势阻险的徽州成为他们的避难所。这些具有经商传统的世家大族,因当地山多田少,不可能兼并大量的土地,所以仍兼营商业,故早在东晋,徽商就兴起了。1李则纲2、汪绍铨3也持同样观点。(2)南宋说。刘和惠认为徽商这一实体肇始于南宋后期,发展于元末明处,形成于明代中期,盛于明嘉靖以后至清康雍时期4。(3)明中叶说。王廷元认为,徽人经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但是徽商的历史则应该是明中叶开始。徽商,是指以乡族关系为纽带所构成的徽州商人群体,它与晋商、陕商、闽商、粤商一样,是个商帮的称号。所以徽商始于何时的问题,就是徽州商帮何时形成的问题。徽州商帮的形成必须有两个条件:其一是一大批手握巨资的徽州富商构成商帮的中坚力量;其二是商业竞争日趋激烈,徽州商人为了战胜竞争对手,有结成商帮的必要。而这两个条件只有到明中叶才能具备。二. 徽商衰落的原因   (一)" title="徽商研究若干问题综述    (一)" style="border-width: 0px; border-style: initial; list-style: none; max-width: 500px;">清代中叶以后,称雄三四百年的徽商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其间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叶显恩指出:徽商是在封建政权的庇护下得到发展的,但在享受许多优惠的经营条件和特权的同时,又受到封建王朝的勒索榨取,各种各样的捐输,急公济饷,佐修河工、城工、灾赈、报效,成为徽商的一项沉重负担。这是导致徽商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道光年间,清政府先后在两淮将纲运制改为票盐法,原来官商一体的包销制被打破,盐商难逃厄运。继盐商败落之后,典当业也因“左宗棠增质铺”而“几败”。茶商也一连“亏耗不可胜数”,曾国藩于太平天国革命期间,在徽州纵兵大掠,而全部窖藏一空。至此,徽商以奄奄一息了。加上嘉庆以后,徽州的缙绅势力趋向士徽,使徽商失去了政治靠山。由于上述因素,徽商在晚清衰落了。6周晓光认为,徽州商帮的衰落,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综合结果,其中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发生的中国社会的战乱即清朝封建政府和太平天国农民政权之间的战争,乃是加速徽州商帮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一,包括鄂、赣、皖、苏、浙在内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战乱最严重的地区,也正是徽州商帮经营活动最主要的区域,这就使得徽商传统的“吴楚贸易”几近中止,徽商在江南市镇中的商业活动陷于瘫痪,也严重打击了盐、典、茶、木等四大徽商支柱行业。二、着一时期战乱对徽州本土也造成严重打击。首先,徽州财货及徽商资本遭受巨大损失;其次,徽州士民以及徽商人员遭受重大伤亡;再次,徽商家园遭受毁灭性的破坏。三、战乱对徽州商人及其商业资本也造成了直接的打击,主要表现在清政府大幅度增加茶叶税和开征厘金;徽商被迫赈饷和捐助团练;商人颠沛流离,无心经商。徽商从此一蹶不振。7葛剑雄则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指出徽商衰落的原因,离不开当时的地理环境,集中反映在市场和商品这两个方面。他认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徽商因长江三角洲而兴盛,最终也因长江三角洲而衰落。1843年 上海开埠后,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使上海成为新兴的工商业中心和进出口基地,并且辐射到整个长江三角洲和周围地区。但与此同时,周围的传统工商业城市相形衰落,大批官僚、富商和名流从这些城市和附近乡村迁往上海,带去了大量资金,也带走了市场。还有大批人才和劳动力从这些地区迁往上海,使当地的日常市场进一步萎缩。外贸大幅度增长,传统的内贸相形见绌,生丝出口已由江浙移到上海,并由浙江丝商捷足先登,迟到的徽商又没有分到什么份额。机器生产的商品或进口商品取代了手工业生产的传统商品,在新的商店、经营方式和商业网络的进逼下,粤、江、浙商人迅速崛起,徽商节节败退,在长江三角洲这个最大的市场中终于失去优势。他还指出,长期的单一经营,过分地依靠政治权力,使他们早已丧失了早期徽商的开拓性和适应性,在新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海运轮船从西方传入后,运河运输的艰难和弊病更加突出。津浦铁路的通车最终导致了运河漕运的废弃,铁路沿线迅速繁荣,而沿运河城镇则一派萧条,聚居在那里的徽商从此一蹶不振,即使有勇气转移到上海等地,留给他们的机会和空间已相当有限了。8王世华认为,徽商之所以衰落,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清政府盐业政策的调整,由纲法改为票法,徽商主体一败涂地。咸丰年间的战乱又给了徽商严重的打击,徽商多年积累起来的资本被掠夺一空,甚至身家性命也受到伤害,使得徽商的元气大伤。从主观原因来看,主要的是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近代以后,外国资本来到中国,传统社会开始转型,这是中国的一大变局。面对这场亘古未有的大变局,有的商帮能够紧跟时代前进,及时调整原来的经营行业,开拓新的行业。如宁波商帮近代欧美轮船侵入我国以后,一叶知秋,停止传统的沙船贩运业,转而经营轮船运输业,甚至组成航运集团。一些经营钱庄业的商人,也改营银行业,还有的从事进出口贸易,甚至大批到海外发展。洞庭商人在近代也能适时开办买办业、金融业,并兴办丝绸、纱等实业。他们都能开辟一 块新田地。而徽商却昧于大势,未能与是俱进,仍然在传统中抱残守缺,苟延残喘,最后只能被历史所淘汰。这种深刻历史教训是值得我们今天认真吸取的。三. 徽商的商业道德关于徽商商业道德,陈学文认为体现在一是以义为先,重义轻利,,二是重承诺,重信誉,三是诚实经商,童叟无欺;四是货真价实,讲求质量;五是团结互济。9王世华认为,徽商的商业道德重要表现在以诚待人,以信服人;薄利竞争,甘为廉贾;宁可失利,不可失义;注重质量,提高信誉。他还分析了徽商之所以形成这种商业道德是得益于他们的“贾而好儒”。“贾而好儒”使徽商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比其他商帮更善于从历史上汲取经验,包括商业伦理道德的思想资料;“贾而好儒”又使徽商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自觉地用儒道经商。10王廷元指出,徽商的经营之道和商业道德,无不受到儒家义利观的支配,徽商崇尚儒家义利观,主要表现在经商是为了义,而不是为了利;注重商业道德,主张义中取利,因义而用财。这种义利观提高了徽商的信誉,有利于竞争;巩固了商帮的团结,有利于发展;促进了徽商与封建政治势力的结合。但这种义利观不利于徽商的资本积累及其向产业投资,使得商业利润封建化;同时也使得徽商始终出于封建政治势力的附庸,而不能演变为独立的政治力量。11四徽商与公益事业徽商在致富后,曾在家乡和经商地从事大量公益事业,不少学者在论及徽商的发展和资本流向以及徽商的商业道德时,都兼及徽商的公益事业。范金民以江南为中心专门考察了清代徽州商帮的慈善设施,指出徽商在江南的慈善设施最基本的是殡舍(丙舍)和义冢。在清代,徽商的慈善设施遍布江南城乡各地,其数量之多,没有其他商帮可比。从接受教育、延病就医到身后的妥善安置,徽商都有相的保障性设施。发 扬徽商 以众帮众 、互帮互持精神,实践逐利思义、化利为义 的伦理追求,从而增加凝聚力、向心力和商业 竞争力,应是 徽 商创 建 或 不断扩建慈善设施的最基本动机和最直接的出发点。这些 慈善设施 的资金来源,全部或大 部是江南当地和外地徽商承担,体现了不同区域间徽商横向之间频繁的联 系。慈善设施 的管理 运作一概都依照订立的规 条章 程 进 行,条理 清 楚、职责明确,制度严密规范,因此,运做比较成功。12方利山则分析了在灾害面前徽商的“义行”、“义举”:竭诚捐赈,拯民于水火;出谋划策,救民之所困;以义为利不发国难财;积德尚善,不赚黑心钱。这些“义行”、“义举”体现了一种仁者爱人的生命关怀。13卞利也有专文论述徽商对灾荒的捐助与赈济。五徽商精神什么是徽商精神?它的内涵是什么?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有的认为是“徽骆驼”精神,有的认为是“绩溪牛”精神,王世华将徽商精神概括为五个方面:(1) 赴国急难、民族自立的爱国精神;(2) 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3) 审时度势、出奇制胜的竞争精神;(4)    同舟共济、以众帮众的和谐精神;(5)    不辞劳苦、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14刘伯山将徽商精神的内涵诠释为四个方面:(1) 不甘穷困,矢志千里,勇于开拓的精神;(2) 不怕挫折,执着追求,锐意进取的精神;(3) 不辞劳苦,克勤克俭,艰苦奋斗的精神;(4) 不甘穷困,矢志千里,勇于开拓的精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徽商研究若干问题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