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暖如梵音 发表于 2018-8-11 18:26:14

感悟徽州文化:走进徽州古书院



      行走在灵秀的徽州大地上,随处都能拾到中国的传统文化,能拾到先贤隽永的智慧与灵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文化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徽州的书院如今已是古迹,早已斑驳了的墙院刻满了书院的春秋,那份淡淡的书香士气,那份沉甸甸的情怀,还萦绕在徽州的山水间。或许,这就是徽州的气质,古朴而芬芳淡雅。我想,当我踏进书院的那一刻,浮现在眼前的是先贤讲学、求学的身影,是书院的幕幕春秋,我的眼会变得模糊,为那质朴、厚重得古徽州、古书院,我的双睫会剪辑一幕幕画面,然后永远定格在心中,作为内心深出永远的徽州情怀。



      徽州星罗棋布的书院里走出了一批批杰出的人物,养成了徽州人一种特立独行的人格力量,也孕育了宁静畅达的地域灵魂。徽州,融贾而好儒兴学,出则从商,入则归儒;或者说,身在贾,心在儒。这种统一历经数百年,深深影响了徽州人乃至安徽人的思想和行为。在历史上则直接形成了目前仍散落在徽州各处众多曾经辉煌而今破败的古书院建筑,留下了埋葬财富,寓意归隐的精美徽派文化。


       徽州是徽商培育了声名,而徽商最大的特点就是儒雅,既经商又读书,文化与商业结合,形成儒商。所谓“贾而好儒,练达明敏”,清代大学者戴震也说,徽州商帮是“虽为贾者,咸尽士风”。读书是徽州商人的远见,沿着这个轨迹,一茬一茬发迹者芸芸。文化不仅让徽州商人赚到大把的黄金白银,也为徽商赢得了儒商的美名。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到今天,诗书传家也还是徽州人引为自豪的事。



      明末,宏村人在南湖北畔建六所私塾,又称“依湖六院”,以供子弟授业解惑。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将依湖六院合并重建,取名以文家塾,亦名南湖书院,是一所具有传统徽派建筑风格的古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祗园六部分组成。“志道堂”系先生讲学之场所。“文昌阁”奉设孔子文位,供学生瞻仰膜拜。“启蒙阁”乃启蒙读书之处。会文阁供学子阅鉴四书五经。“望湖楼”为教学闲暇观景休息之地。祗园则为内苑。书院前临一湖碧水,后依连栋楼舍,粉墙黛瓦、碧水蓝天、交相辉映。曾任大清内阁中书汪康年,民国时期驻英、日公使、代理国务大臣汪大燮,当代著名科学家,澳星发射研制专家之一李小娟等一批著名学者均启蒙于此。1998年南湖书院被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庄严的南湖书院,感到书香弥漫,静谧安然的地方有一种气场在。书院里立着一副对联:“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令人回味悠长的诗句,似天雨流芳。一代代儒商,一个个莘莘学子就是从这里开启生命的智慧,他们饱读诗书,通今博古。观天地日月,感人世沧桑。面对一湖碧波,风荷细雨,风声水声读书声里,一个个小生命便如一颗颗莲子,只待春风拂面,知识的天雨润泽心灵,生命就如莲花盛开。他们被书墨之香滋养温润,懵懂的灵魂被诗书一次次唤醒。而后,羽翼丰满的学子们走出徽州,展翅高飞。



          在歙县依然可见的竹山书院便是由雄村曹氏宗族创建,且一直沿用至今。竹山书院由族人曹翰屏首创于18世纪中叶的清代乾隆年间。自创建始便得到了宗族的鼎力相助。据史书记载,乾隆年间的曹氏宗族已成为徽州官商结合的典型,宗族鼎盛,人才济济,俊彦层出。因为会文讲学之需要,竹山书院应运而生。书院是一所二进三楹的学舍建筑,正壁高悬蓝底金字板联一副:“竹解心虚,学然后知不足;山由篑进,为则必要其成。”对联既道出了书院得名之由来,也寄寓着宗族对于治学与处世的砥砺。书院主体厅堂进门是前廊,隔天井为三开间后堂。右廊一侧有门通向内院。院内既有学生上课的教室,也有先生研习的书斋以及住宿、活动的用房。中间辟有小院、花圃。在廊道的尽头,有一座精致优雅的庭园,名“清旷轩”,这是一座小型的古典园林。据说,曹氏宗族曾立下一条规矩,子弟中举者可在庭中植桂树一株,故又名桂花厅。在厅内还存有乾隆时诗人曹学诗的“清旷赋”屏,书法家郑莱的“所得乃清旷”小篆匾额,以及一幅摹刻颜书“山中天”石刻。在桂花厅东北隅为文昌阁,筑于高台之上,平面呈八角形,俗称“八角亭”,远远望去,八条垂脊末端翘起,角下则悬挂着制作精巧的金雀铃。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文昌阁的葫芦形锡顶银光熠熠,颇为耀眼。



       与徽州其他众多的书院一样,竹山书院的选址也颇为讲究,曹家为此也花费了不少心思。最后决定将书院建在了风景秀丽的桃花坝上。桃花坝下就是蜿蜒曲折、清澈流淌着的著名的河流——浙江。桃花坝便是一条沿浙江修筑而成的长长的坝堤,堤上遍植桃树,一望无垠。在春暖花开时节,坝上桃花竞放,景色十分壮观。在这样的山水佳处,有清一代从竹山书院中走出了两位使曹氏宗族煊赫一时的达官闻人,这就是有“父子尚书”之称的曹文埴与曹振镛父子。父亲文埴,字竹虚,便直接来源于竹山书院板联中的“竹解心虚”一语。得益于竹山书院的教育与培养,文埴顺利步人仕途,平步青云,多年担任着朝延户部尚书的高职。其子振镛则青出于蓝胜于蓝荣耀胜超乃父,成为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元老。嘉庆帝出巡时,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三月,代君处理政务,在徽州留下了“宰相代代有,代君世间无”的千古佳话。




      曹氏父子显达之际,慷慨解囊资助家乡的书院建设。宗族中的竹山书院常得到恩施自不待言。文埴还热心资助徽州的其他书院。乾隆五十五年(1790),时任户部尚书的他得知家乡的紫阳书院年久失修的情况后,便毅然倡议重建并慷慨捐资古紫阳书院。在书院东南甬道上,由曹文埴题额的“古紫阳 书院”石门坊,至今依然保存完好。随着岁月的流逝,曹氏宗族的繁盛也早已湮没不存,然而遗留至今的竹山书院却依然在提示着人们:昔日的曹氏曾拥有过辉煌灿烂的宗族史。


       倘徉在南湖、竹山、紫阳的书院里,脑际里会浮现出朱熹讲解儒家经籍,弘扬他倡导的理学的身影,会窥见正是这样浓郁的文昌鼎盛之际,徽州朝奉们才实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父子尚书”、“同胞翰林”的以仕护商、保商理想。穿梭于西递、宏村、唐模的村居间,山上山下坐落着学宫书院,让人们聆听到作为“文化之都”、“东南邹鲁”,这里是程朱阙里、礼仪之乡。从这里曾走出过显赫数百年的徽州朝奉,这里曾孕育出光彩夺目的晋京徽班,这里为中华文化增添过精彩的奇葩,这里曾创造出绚烂纷呈的凝固音符……,正是有了这些曾经的辉煌和璀璨,才有了令世人惊叹叫绝、独树一帜的徽州历史文化。



  走进徽州有一种敬畏与惊奇的感受,无外乎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动情地吟道:“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里有着许许多多让人流连,令人魂牵梦萦的“痴绝”之处,倘佯在徽州古老而神秘的历史文化天空下,时而让人驻足沉思;时而让人惊叹不已;时而让人抒发胸臆;时而叫人发思古之幽情。走进徽州,走入徽州历史文化的巨幅长卷中,一幕幕、一幅幅画卷会沸沸扬扬地在我的脑海中闪现。走过徽州,会有一股发自肺腑的感叹,徽州我还会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感悟徽州文化:走进徽州古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