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温暖眼瞳 发表于 2018-8-11 17:10:42

一个过去叫“坑口”,现在叫龙川的村庄

         龙川村在县城华阳镇的东南方向,距城区10公里。早在几年前那次游婺源、徽州时,就曾专程来过一次绩溪龙川。但那时还叫“坑口”,不叫“龙川”。其实大可不必改名,“坑口村”的名字,本身就颇有些来历。据查此村“东耸龙峰,西峙凤冠;南则天马奔腾而上,北有长溪蜿蜒而来”,由东边龙须山飞下的溪水,终年川流不息地穿过村子,轻快地汇入村西凤头山脚的登源河。因为当地习惯把山上流下的溪水称之为川,把汇水处称之为坑,所以也就顺理成章的把从龙须山流下来的溪水叫作龙川河,把龙川河水汇入登源河处称之为坑了,加之每当清晨的曦光降临,或傍晚的落日将逝,潺潺清溪因水底鹅卵石的阻碍而呈现出金灿灿的龙鳞状,犹如一条龙在舒展着身躯,抖擞着精神畅游,正迎合了《庄子》所云:“在谷满谷,在坑满坑”,又引申出坑满必有口出,从龙川河坑口中游出的龙,跃入登源河,便可遨游天下,干出一番大事业,故一开始就取名为坑口也是有可能的。至于那种古称龙川,因不随便张扬,忌讳皇室,怕招来杀身灭族之祸一说,乃是后人附会的结果。因为我至今未曾查到从什么年代起将龙川更名为坑口的准确资料。倒是有一点可以给我们以提示,即若忌讳皇室,规避杀身灭族之祸,应从一开始就做了才是。    其实,绩溪周围有许多风景名胜,如上庄、龙川、小九华、障山大峡谷等,而名山圣水必有名人贤达,如胡适、胡开文、胡庆余,更不要说我们的两任总书记了。只要多一点天然,少一点人造,多一点质朴、假冒,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商气,多一点知性,少一点浮浅,其绩溪这块品牌就已经足够吸引众多的游人了。    龙川村依山傍水,静谧地躺在这块四面环山的小盆地里,将历史的身影轻轻地一摇,就是1600多年的时光。据介绍,此村绝大多数人家姓胡,是绩溪胡氏中的一支——“龙川胡”的嫡系后代,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尚书胡氏"。据《龙川胡氏宗普》记载:始祖胡炎,原居山东青州濮阳(今属河南),东晋大兴四年(公元318年),刺封散骑常侍兼中领军随元帝南下,镇守歙州(今歙县)。后于咸康元年(公元335年)元月,与绩溪华阳女王氏结为连理,并于两年后迁居此地。经1600多年,传至当今的“锦”字辈,计历48世。胡锦涛总书记的太祖父胡允源,早在100多年前就离开了安徽绩溪去江苏泰州,开了一家名为胡源泰的茶庄。到了爷爷辈上,象所有的徽商一样,为了落叶归根回家乡建了一座房宅。现在此故居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块不对外开放的牌子,让我们好生遗憾,只好在门口拍上几张照片。    在从此座故居门口出来,沿一条小巷道前行,穿越一片片临水而建的古民居后,我们就看到一座雕刻精美的仿木结构的四柱三间五楼的大石牌坊,亦称奕世尚书坊,是胡氏宗人为了旌表村里走出的两位尚书胡富、胡宗宪而立,这是建于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所谓奕世,即一代接一代的意思。    穿过牌坊,跨过龙川河不远处,就是龙川胡氏宗祠。龙川胡氏宗祠始建于宋,落成于公元1547年明嘉靖丁未年。坐北朝南,前后三进,七开间,它们由照壁、泮池、露台、门楼、天井、廊庑、正厅、厢房、寝楼和特祭祠十个部分组成。今天,祠堂正门上的门楣上悬着的是一块新匾——江南第一祠。堂前的大照壁呈八字形。仪门上彩绘尉迟恭、秦叔宝两门神手握青龙偃月刀把守大门极其威武,两旁石鼓相依,大狮对峙。明堂上栽有一棵200余年树龄的望春花。越过天井就是正厅,旧时是宗族后裔举行祭奠活动的地方。后进是寝堂,又称享堂,是供奉宗族先人牌位的场所。还有更精采的是这座祠堂的厢房和扇屏,均分别透雕镂空花板。其中正堂东西扇屏的下裙板都以荷为主题,配以花鸟鱼虫组成具有一幅幅具有不同寓意的“和”文化画卷,着实耐人寻味。特别是西面第一幅荷花、荷叶与螃蟹组成的暗喻“和谐”最为引人注目,不知胡锦涛主席所提倡的和谐社会与此是否有渊源关系?院内那口刻有“国泰民安”的名代古钟上的“国”字少了一点,是否带有“国家少收一点,人民多得一点”寓意,与减免农业税也能附会点联系?    在胡氏宗祠东侧还有一座地面比胡氏宗祠高一些的副祠,名曰丁家祠,只是规模要比胡氏宗祠小的多、矮的多。据介绍是胡姓族人为丁家所盖。细问之后又引出一则犹如“山上一个庙,庙里一个和尚…”的故事:到了念五公这一代,一位姓赖的风水大师说“龙川整个村貌又成船形,颇具龙舟出海之势。可惜你们全村人清一色的都姓胡。在绩溪方言里‘胡’与‘浮’谐音,龙船就不稳了。要想船稳,并靠得岸,就必须有铁锚,铁锚是丁字形的,必须得找一户姓丁的人家搬来龙川居住。但钉子不能多,多了船要沉。于是,族人们请来一户姓丁的穷苦夫妻。说来也怪,丁姓人家在这里已经过去了二十四代,皆是代代单传。但他们一直居住在村中,从此胡姓为主的龙川越来越兴旺。为了感谢丁家对胡氏宗族的贡献,以示对丁家的尊重,就出资建了上面提到的那座丁家祠堂。更有意思的是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火炬接力传递城市中,县这一级只有绩溪和平遥入选。绩溪火炬传递的第一棒由“台球王子”丁俊晖担任。可是丁俊晖并非安徽人,家庭与安徽也无血缘关系,连丁俊晖发表获选感言时也称这荣誉来得有些突然,不明白绩溪为何对他青睐有加?或许丁俊晖做绩溪火炬手是占了姓“丁”的祖德。    据典籍记载,绩溪县历史上前后共出过100多名进士,仅龙川村就有11名,是有名的"进士村"。但是这个村子至今还是一个纯粹的农业村,在瀛洲乡的几个村属于经济情况较差之类。村里的男人多数到外面做木匠、油漆匠,女人除了种田,还有一种营生——挑水泥。因此,坑口得了一个“打工村”的外号。挑水泥的都是坑口人。县里盖楼房的时候,工头会从县城下来挑人,村里的妇女每天都要排队,等待工头挑选,一次只要七八个人,被挑中的,每天能得十几元工钱,一天不去排队,就轮不上自己了。坑口的农田夹在龙须与凤头两山之间,田埂上是高高的稻草堆。皖南山区多雨潮湿,稻草堆是用3根手腕粗细的木棍撑起的,并不接触地面。稻草堆下面,是一捆捆的荆树枝,被雨水浇得湿湿的,泛出青绿色的光泽。稻草与荆树枝,都是皖南农家用来点火做饭的燃料。    信步龙川,你会发现古往今来,延续着一条严格的村规民约,若生个男孩,必须担土上山栽树一棵,让孩子与树木一同成长,造成宗族繁衍和宗族山林同步增长。不经宗族批准,任何人不准砍伐山上树木。如若乱砍乱伐,犯者必受责罚,要求用烧纸钱的方式祭树,直到把砍伐的树墩烧化为止。当我们绕到村口,看见一座高高的木桥,顺着木桥跨过登源河,发现对面的山头上还有一座很庄严的菩萨庙,我想,难怪这里如此和谐,原来,在维系封建大家庭中,除了儒教和宗法外,还有佛教的功劳。    半天的游历,匆匆忙忙,只能是看个简单轮廓,就连在祠堂后面的胡宗宪尚书府,也没有来得及看。其实不看也罢,这位胡宗宪,是“龙川胡”中的著名人物之一,胡氏宗祠就是由他捐款整修完成的。但就在胡宗宪重修祠堂后的第16个年头,已升任兵部尚书的他因受奸臣严嵩案牵连,身陷囹圄,两年后瘐死狱中。又过了许久,在风雨的剥啄声中,文征明所写匾额日渐脆腐,霍然而折……    此时在村头水口流连观望,浮想联翩:绩溪人多胡姓,著名的胡氏家族有三支,人称“绩溪三胡”:其一是“明经胡氏”,出了个国学大师的胡适;其二是“金紫胡氏”,出了个“一代红顶商人”胡雪岩;其三是“尚书胡氏”,上面已经戏说有加。越想越越觉得既有些感悟又有些谜遁。这里占尽了山川地利。周庄我去过,西递我去过,宏村我也去过,可是,这些地方的风光再好,也没有龙川这里的山环水绕,大气磅礴。此时我们只能用相机把这里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与各位影友共同分享。1、仁和园--龙川胡氏世祖念五公当年接待有“地仙”之称的风水大师赖文正的馆驿旧址。2、龙堤、凤街3、4、5、龙堤纵铺石板代表龙脊,两侧鹅卵石垒铺,代表龙鳞。凤街白凤凰麻石横铺,代表凤凰的羽毛,两道街合称龙凤呈祥。6、河上架桥叫“锁钥”。村里原本没有拱形的桥,只有平板桥,平板似水闸保水源和财气。这是旅游公司建的木桥和石拱桥7、龙堤设置比凤街高,龙为乾代表男子,凤为坤代表女子。男具阳刚之气,故龙堤在河之阳,女阴柔和婉,故在河之阴。8、9、很令人羡慕的一幕10、11、12、胡总书记家的老宅子,不对外开放。13、14、村口以“竹幽篙府”命名的竹林,门前有神兽狻猊和狴犴来镇守。以竹篙代船柄保平安15、16、曾任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的功名坊。17、连接两座牌坊的桥是全县、全徽州最厚的桥梁。18、19、20、21、副都御使胡宗明的都宪坊,上方的圣旨说明这是二等牌坊22、23、如心亭24、胡氏宗祠,堪称第一宗祠。25、26、27、大堂里供有这位身着土黄色龙袍的始祖--胡焱画像28、29、30、31、32、每图的寓意为“和谐”、和乐、和而平(萍)安、和养天机(田鸡)33、这种花瓶的作品也比比皆是:预示着平平安安34、丁家祠堂,上方的帮字还少了一笔,意思是告诫丁家帮助了别人也不要太高傲。35、36、村东通往山间庵的上官桥,状如蜈蚣,据说可保族人为官不与同僚争斗。37、村子的山间庵38、似船形的村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过去叫“坑口”,现在叫龙川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