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的我 发表于 2018-8-11 10:23:45

古坝媲美都江堰--皖歙县渔梁坝


    出游皖南几天来已陆续走了5、6个景点,住的都是旅馆标准间,条件虽不错,但感觉千篇一律无特色,总希望找个农家旅馆,贴近草根百姓,体查当地的人情风物而玩得有滋味。   到达渔梁镇已是傍晚,小镇人不多,饭店旅馆还真不好找,此时翻出刚才路遇机动三轮车夫给的地址,才找到小巷口面朝练江的“渔梁古渡人家”。小小的旅馆下面是饭店,2、3楼住宿。在楼上远眺,渔梁坝几乎在正前方,练江流水轰鸣清晰可闻,出门走下百步阶梯即可到江边,位置绝佳。主人巴利清、胡小仙夫妇嘘寒问暖、亲切友善。言明可包办食宿饭菜、随主人搭伙,也可自行点菜、丰盈自定。提及3楼位置最好、空着的房间,胡小仙正色道:作人一定要讲信用,接到机动三轮车代我们打来预定住宿的电话后,已婉言谢绝了许多游客了。一时有些感动 !正是晚餐时间,1楼游客齐聚,小小的客厅席开四桌, 那边厢巴利清煎、炒、烹、炸、调和五味;这边厢胡小仙满面春风、殷勤待客 。当下点了几个菜:有红闷土鸡、石斑鱼、梅干菜红烧肉及竹笋等各色时蔬等。 游客来自四方,萍水相逢自是缘分,酒过三巡、菜至五味气氛不由热闹起来,一干旅友、驴友隔桌敬酒、交流攀谈,此中有父女徒步行走“徽杭古道”的驴友,亦有自由职业者手持佳能5D单反相机的新锐青年,有面容稚嫩的高中生,更有绘画写生的艺术家,大家谈旅游的感悟,分享旅途的收获,并对“渔梁古渡人家”这夫妻老婆店称赞有加:男主人巴利清是清代篆刻名家巴慰祖后人(小街西首有巴慰祖故居),忠厚寡言,烧得一手徽州风味的好菜;女主人胡小仙是一位阿庆嫂式的人开朗健谈、快人快语,大家都是听朋友介绍慕名而来,享受这闲适随意家庭式的氛围。夫妻二人诚实待客、声名远播,生意想不火都不行,小小的农家饭店不预定是绝对住不上的!胡小仙适时过来闲聊,她颇为自得说:小店虽小,但接待过美、英、德、法、意等各国来宾(她当场秀了几句法语),北墙上挂的90岁老人的书法作品“渔梁风味”、东墙上挂的一副书法挂轴:“渔梁古渡;上里巴人”被游客摄入镜头,放在互联网上,连外国朋友都耳熟能祥。转而谈到家里的事胡小仙说:早年曾患皮肤病而极难治愈,花了很多钱不见成效,以至生计一度难于维持而心生绝念,言及伤心处,胡小仙一时眼含泪水--- 然而丈夫不弃不离,二人遍访名医、终于治愈顽症---俩人携手走来实属不易,众人闻言不禁为之动容!所喜现如今小店生意红火、二人夫唱妇随,一爿小店办的风声水起、遐迩闻名。小店的名片上有地址、电话、竟然还有网址,兹照录如下:         渔梁古渡人家                     巴利清                     胡小仙         电话:0559--6538024      网址:www.hslzts.com         地址:安徽省歙县渔梁巴家巷(百步阶梯旁145号)             (乘1路公交至渔梁粮站或清华坊下车)                     内设吃饭住宿
      梁上挂着腌肉,小狗依偎在脚旁。柜里摆着美酒-喝过算帐,电饭堡里有米饭-添饭自盛,家庭式的小饭店/旅馆很温馨。

一番忙碌之后,夫妇俩才抽空下点面条作睌歺。

九十老人的题字“渔梁风味”挂在店堂醒目的位置。

小店的主人被赞为“上里巴人”
“写生过巴慰祖后人家歇脚,撰此联以志追怀”。


见同伴从街上潇洒跑过,主人家的狗羨慕不已。

自家养的土鸡吃的是江里的小鱼虾等活食,个个精神抖擞,是土鸡里的“战斗机”。

   皖南歙县曾培育纵横明清500余年的徽商,而渔梁则是徽商兴盛数百年的水陆码头,它至今还保持着古代街道、码头的原始风貌,是徽商外出往返的必经之路,被称为“徽商之源”。国家历史名镇渔梁镇因江上有石坝因此称为渔梁镇。此地状如鱼形,贯穿全镇的渔梁街仿佛是鱼脊椎骨,主街两旁的小巷应是鱼刺,鱼头鱼尾两头低,鱼脊高。鱼尾白云禅院高115米,鱼头土地庙高114米,姚家巷高121米拱起如鱼脊,高低处落差达7米。从临江的小巷穿行而下,即刻便到江边的渔梁坝。曲折蜿蜒一公里的渔梁街街面用清一色的鹅卵石铺成,形同鱼鳞,整个村镇恰似一条卧在水里的“大鱼”。渔梁镇整体格局保存完整,村内现存古建筑400多处,占全村建筑的过半以上。,临街的大都是木排门二层小楼,有前店后坊、也有下店上宅,元和堂药铺、秦源盐栈等古风犹存。还有唐代太白问津处、白云禅院、清代崇报祠、忠护庙、狮子桥、巴慰祖故居等古迹保存完好。             小街的两头立了石柱,只准步行,居民正拾掇家什,准备摆摊小卖。
                        小摊上卖的都是当地的土特产 梅干菜、萝卜干、蕨菜、笋干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还有江里的各种小鱼。

   折缷门板的店面已很少见了,而此地触目皆是。铺着鹅卵石的小街,也烘托着古旧的氛围。假如拍明清时代的电视剧,都是现成的布景。
老屋墙上居然装上了塑钢窗,恰如村姑脸上涂了胭脂,使人忍俊不禁而又深感无奈。(据说欧州的一些国家对古建筑都有严格、详细的保护措施,内部可以装修改变居住条件,而改动外观的一砖一瓦都要申报批准,违规则课以罚款)


小镇邻里和睦、民风淳朴,瓜果挂在枝头无人采摘。



有许多老房子已经破旧不堪了



斑驳的老墙烙着岁月的印记,眏衬着青葱的远山。

新楼与古建隔街相望

   自小巷走下台阶即到江边,仿佛是自家的后院。小船泊在那儿,兴起划船到江上游弋,就像散步一样。


李白问津亭留传着一个美好的传说--

白云禅院依偎在江边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重建渔梁坝题名碑》等珍贵石刻,现收藏在崇报祠内。

    提起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人们自然会想到四川的都江堰,而此地练江上的渔梁坝其设计建造及功能足可以媲美都江堰。渔梁坝位歙县城南2公里处练江上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自唐代开始修建,屡遭损毁,历经宋、明、清历次修缮,此后采用青白两色石,垒彻二十层,使用燕尾石榫互为连锁,并用竖立石柱穿插其间,使整个石坝融为一体坚固异常。坝上自南向北有三条渐次抬高的泄洪槽调节着上游的水位。当年徽商兴盛时,有数百条船停靠码头,徽商经营着粮、茶、盐、布、丝绸、纸张而迅速兴旺了。   
天微明的时候,练江急流色如白练。

小店所在的巷囗走下百步阶梯,即到练江。

大坝由远而近的三条泄水道渐次抬高,调节着练江水流。

青山映衬绿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碑已立了11年了。
歙县渔梁坝文物保管所立碑内容很祥细

乘船巡游是此地待客的保留节目



带着宠物徜徉在青山绿水中,特别惬意。


这么多石块连缀在一起组成了雄伟的大坝





大小不一的用石块用燕尾榫互为连锁,形成牢固的整体。

江水抚慰大坝,坝身石块上留下了千年的印记。


古建与新楼---两岸景色截然不同,乘船沿江巡游,是游客喜欢的游览节目。


野渡无人舟自橫

带蓬的小船,点缀着江上的风景。

节假日期间,江边满是垂钓爱好者。

波光粼巡的江上,老船工驾一叶扁舟飘然而过。

江边的小道是散步的好去处

朝上走是回家的路,道旁是自家的菜园,养上群鸡鸭,牵着个宠物狗狗,这样的田园生活让城里人艳羡不已。


淡季把船拖上岸修整。远处是遮风雨的廊桥,下面是造型轻巧的涵洞。


新建小楼阳台栏杆柱子是西洋式的

渔梁水文站的墙上标示着,1969年、1996年两次洪水的髙度。

   远处是李白问津亭,又遇晨练的胡小仙,相处很短暂,却好像多年老朋友!挥一挥手就此作别,再见古坝、古镇,再见友好善良的巴利清、胡小仙夫妇。此前想农家住宿的愿望这次得以实现--众里寻它千百度,得来全不费功夫。与游客相互沟通交流、同百姓聊天话家常,这样生动鲜活的旅游比随团旅游有趣得多。观景、食宿、车旅都有不可预知性,恰如万花筒,甫一转动,便可幻化出万千景像。旅途归来,山水景色怡情悦性,而那些鲜活生动的轶事趣闻亦教人过目不忘,“渔梁古渡人家”的“阿庆嫂”胡小仙----她的一颦一笑仿佛就在眼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坝媲美都江堰--皖歙县渔梁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