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ean(海洋) 发表于 2018-8-9 16:49:38

寻访古徽州伏岭

正值初冬季节,落叶飘零。我与文友结伴同行,前往慕名已久的伏岭镇采风。伏岭地处安徽省绩溪县境内,那里不仅名人辈出,而且山明水秀,风景秀丽,四周群山环抱,是个原生态的古村落,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之美誉。那天清晨,雾密云浓。我与挚友相邀前往绩溪会合,驱车前往伏岭古镇。汽车一路沿着登源河畔行驶,两旁粉墙黛瓦古村落建筑,让我们流连忘返,村落的古韵风貌,使我们深深地沉醉。农户庭院路旁的“徽州金菊” 片片金黄,宛若翻滚着金色的波浪,这与徽派古民居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黄灿灿的初冬秀美图。此时,金菊在阳光照耀和雨露的滋润下,竟相绽放,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幽香,令人心旷神怡。车行至绩溪渔川路口,我们在村民引领下,一路顺着指示路标,找到了徽杭古道。村民热情地告诉我们,这里就是古徽州通往杭州的必经古道。我们拾级登关,眼前山势峭峻、悬崖接天,沿途风光旖旎,古道依山傍溪,蜿蜒连绵数华里。徽杭古栈道幽长,由一块块大小基本相近的青石连接铺就,青石被冬日的雨水洗刷后,更显得古朴而洁净,那青中透绿的色泽,仿佛是远古丹青高手精心而又随意的涂抹。眼前溪流奔泻,飞泉瀑布,构筑成了一幅美丽的立体画卷。关门是由4根大石条,横架于天然岩石构筑而成,门楣上刻有“江南第一关” 字样。据说明代嘉靖年间,绩溪龙川的兵部尚书胡宗宪路经此地,见刻有徽商行旅的遗痕,确认是皖浙锁钥之处,为江南险隘,遂以“江南第一关” 为命名。漫步徽杭古道,我踏着徽商的足迹,禁不住浮想联翩。仿佛听到远处传来“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民谣,啊!一声叹息,催下徽州多少男女的泪痕,一首民谣,唱出了众多徽商酸楚的歌,也成了挥之不去的梦影,它在诉说着徽商创业艰辛,坎坷而又传奇的经历;我仿佛置身于徽商的鼎盛时期,看见一代代徽州人顽强、勤奋、开拓、进取的精神,眼前一个个徽州“绩溪牛” 埋头苦干,迈着沉重的步履,行走在这条青石驿道上往来匆匆,劳作不息的影子;我仿佛又看见一位位远逝的徽州名人如胡宗宪、胡雪岩、胡适等就是从这条古驿道上走出山门而光耀天下。伏岭是清秀的,这是一种古朴的清秀,是一种未加人工修饰的清秀。我再次走进伏岭古村落,好像走进了古代田园诗的境界。进村的石板路上,一座两脚石坊依次而立,仿佛向人们叙述着昔日的风华,叙述着岁月的沧桑。随后我们一行来到伏岭镇文化站,站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她告诉我们伏岭镇徽剧传承有几百年历史,是徽文化发祥地,是“徽剧的故乡”,在建设新农村,村民每逢节日或农闲,自娱自乐。以前当地的老百姓自发筹划祭祖和祠庙等活动,开始是为了驱恶镇邪,后来是为求有趣热闹,徽戏逐渐贴近普通老百姓生活而倍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徽州艺人在演出时往往加入当地方言,连唱带说,通俗易懂,发展成了一种大众艺术,但未曾料到的是,日后竟成了“ 国粹 ” 京戏之母了。我了解到京剧不仅继承了徽剧声腔,而且从剧本、脸谱到舞台表演艺术,以至伴奏音乐,都秉承了徽剧的传统,所以说“徽剧是京剧之母”。现伏岭镇《徽剧童子班》、民俗表演《秋千台阁》已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这里的民歌表演队演唱《月亮起山一盏灯》在中国首届农民歌会上获奖。我穿过村口那座墙体斑剥的路亭,沿着那条青石铺砌的街路,此时,一幢幢徽式古民居坐落有序,那门楼、那雕檐、那花墙……无不给人留连和遐想。我们在民居和店铺间细细地寻访着,走进店铺和村民邵老师交谈得知,1959年,毛主席视察武汉时,品尝过绩溪伏岭的厨师程民开烧的徽菜“武昌鱼”,主席品尝后兴致高涨,踌躇满志地写下了著名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还有国宴厨师高耀水,1974年在京值厨期间烧的“红烧划水”,以高超烹调手艺,赢得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赞许。啊!绩溪伏岭是“中国徽菜之乡” 称号当之无愧的。徜徉在徽州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时而让我流连忘返、惊汉不已;时而让我驻足沉思、思绪万千。今天我有幸结缘这片神奇的土地,领略了秀雅伏岭的文化魅力,心中也平添了一段挥之不去的情结。此时,从登源河畔的大山深处传来了一首民歌《月亮起山一盏灯》,歌声优美动听、清脆悦耳,余音袅袅,仿佛又回荡在整个伏岭古村落的上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寻访古徽州伏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