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弹琴 发表于 2018-8-9 10:56:23

新安洪姓始祖及名人介绍

洪氏自唐歙州公经纶公任宣歙观察使、迁居篁墩及黄石(今屯溪)以来,后裔散居徽州及海内外,族系浩繁,世泽流长,而经纶公乃是徽州洪氏的共祖也。
    由于黄石一地的洪氏始祖及各宗的祠、墓、宗社等遗迹有的早已不存,有的至今未发见,因此婺源一地的洪氏祖墓(始祖及休、婺部分后裔之墓)成为洪氏始祖在徽州旧地的惟一宗族人文遗存,是徽州洪氏后裔的圣地。现歙县有个洪坑为洪姓聚居地。
    洪钧(1839-1893),字陶士,号文卿,清代苏州府吴县(今苏州市)人,祖籍徽州歙县桂林。洪钧出身于一个商人家庭,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父亲要他放弃儒业,去学做生意。而从小"慨然有当世之志"的洪钧,不愿意从商,请求父亲让他继续读书,父亲答应了他的要求,从此洪钧更加勤奋好学。18岁,考中生员,补县学生。同治三年(1864),考中甲子科江南乡试举人。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殿试以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是年,洪钧刚30岁,正好是"而立"之年。
    仕途上,洪钧官运亨通,一路顺风。同治九年(1870),出任湖北学政。后参与编修咸丰朝《实录》,赐花翎四品衔。嗣后,曾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历典陕西、山东乡试,"甄拔多知名士,而山东得人尤盛"。后迁翰林侍讲、侍读,提督江西学政。历任右春坊、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光绪九年(1883),迁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绪十三年(1887)起,充任出使俄国、德国、奥地利、荷兰四国外交大臣,成为中国古代状元中惟一的外交官。
出国期间,洪钧认真考察外国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通过对欧洲各国形势的研究分析,预测欧洲将爆发战争。他曾向慈禧报告:"看中、欧形势而言,欧洲多事,则中国稍安。有见识者以为不出十年将发生欧洲战事。"并说:"英国则常为局外之观","惟俄国则有并吞之志","法国则复仇为心","德国则惟日孜孜以秣马厉兵为事","俄、奥两国现在甚有违言调兵增戍"。因此,他向朝廷建议:中国应当抓紧时机"修明政事,讲究戒备","时不可失"。后来,欧洲果然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证明了洪钧政治预测的正确性。
    洪钧喜欢历史,在国外担任驻外使臣期间,在元史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他充分利用外国著作,靠译员的帮助,补证史实,为元史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经数年努力,编撰成《元史译文证补》三十卷。此书奠定了他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在国外时,他还创造性地改革中国电报字码,使之与国外大致统一,不仅方便了彼此间的交往,而且为国家节省了巨额通讯费用。
    光绪十六年(1890)回国后,晋升兵部左侍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光绪十八年(1892),发生帕米尔中俄争界案,洪钧遭到官员们的联名弹劾。事情是这样的:洪钧在国外曾以重金购买了一张俄制中俄边界地图,经校勘刻印后交给朝廷。由于不懂外文,将帕米尔地区许多卡哨画出中国国界。这张绘错的地图被沙俄公使收集了起来,作为两国边境争端的"证据"。此事,固属俄人无赖,后经各国洋务大臣的极力排解,总算弄清事实。然而,洪钧受到了沉重打击,悔恨交加,抑郁成疾,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八月二十三日病逝于北京,终年55岁。
    洪钧逝世后,光绪皇帝深为痛惜,特地下诏,云:"兵部侍郎洪钧,才猷练达,学问优长。由进士授职修撰,叠掌文衡,擢升内阁学士,派充出使大臣。办理一切,悉臻妥协,简授兵部侍郎。差满回京,命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均能尽心职守。……兹闻溘逝,轸惜殊深。加恩著照侍郎例赐恤。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
    洪榜(1745—1780),字汝登,一字初堂,安徽歙县人。年十五为诸生。乾隆乙酉拔贡。举乾隆戊子乡试。丙申,应天津召试,冠其伍,授内阁中书。
  少与同郡戴震、金榜交,粹于经学。因郑康成《易赞》,作《述赞》二卷。又著《明象》,未成书。其解《周易》,诂训本两汉,行文类先秦。又撰《四声韵和表》五卷、《示儿切语》一卷。先是,江永切字六百十有六,是书增补百三十九字;又以字母“见溪”等字注于《广韵》之目每字之上,以定喉吻舌齿唇五音。盖其书宗江、戴两家之说而加详焉。又著《周易古义录》,《书经释典》,《诗经古义录》,《诗经释典》,《仪礼十七篇书后》,《春秋公羊传例》,《论语古义录》,《初堂读书记》,《初堂随笔》,《许氏经义》诸书。留心奇遁之术,以其术犯造物忌,病中举所著火之。卒年仅三十五。
  先生律身以正,孝友著于乡。生平所学,服膺戴氏。戴氏作《孟子字义疏证》,当时读者不能通其指,惟先生称其“有功于六经孔孟之言甚大,使后之学者无驰心于高妙,而明察于人伦。”撰东原行状,载其《答彭尺木书》,——即推论疏证者,——朱筠见之,谓:“不必录,戴氏所传,要不在此。”先生乃上书极言“戴氏此书,非难程、朱也,正陆、王之失耳;非正陆、王也,辟老、释之邪说耳;非辟老、释也,辟夫后之学者,实为老、释而阳为儒书,授周、孔之言,入老、释之教,以老、释之似,乱周、孔之真,而皆附于程、朱之学。然则戴氏非故为异同,非缘隙酿嘲,非欲夺彼与此,昭昭甚明矣。”至今日,学者知不徒以声音训诂目东原,先生功也。
    洪朴,字素人,安徽歙县人。乾隆辛巳中正榜。三十一年十月由内阁中书入直,复中辛卯进士,官至广平府知府。歙县洪坑人洪朴(1745—1780)与其胞弟洪榜(1745—1780)、洪梧(1750—1817)先后中举授内阁中书,因此时有“同胞三中书”之誉,并称“三凤”。洪氏三兄弟治学之风同属徽派朴学。洪朴、洪榜与戴震交往较多,在学术倾向上深受戴氏影响。戴震逝世后,洪榜为作《戴先生行状》,文末云:“先生郡人洪朴、洪榜兄弟,得交先生,从燕游久,凡先生之行事绪论,盖得其大略焉。”可见其同乡好友之间交谊深厚。张舜徽先生论及洪榜认为:“(洪榜)少与同郡戴震、金榜交,粹于经学,年仅三十五而卒,遗文存者无多,而以《戴先生行状》、《上笥河朱先生书》二篇,关系学术为最大。……戴氏一生知己,要必以榜为最密矣。考论戴学得失者,必资于是编。”(《清人文集列录》卷七)洪梧任教梅花书院之时,大张汉学之帜,其族子洪莹曾就读其间,并于嘉庆十四年(1808)会试中魁首(状元),使梅花书院声名大振。梅花书院生员中有王念孙、汪中、刘台拱、孙星衍等知名学者,刘文淇等俱是其赏识的高足弟子。
   洪梧(1750—1817),字桐生,一字植恒。安徽歙县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举人,召试中书,乾隆五十五年(1790)成进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官至沂州府知府,时人称“同胞刺史”。洪梧博古通今,兼工词翰。曾任扬州梅花书院山长,教授弟子宗仰汉学。与其兄洪朴、洪榜时有“同胞三中书”之誉,时称“三凤”。
    洪梧与金榜为歙县同乡,洪朴、洪榜为其胞兄,治学之风同属徽派朴学,讲求从文字学入手,以训诂考据法治经,并扩大到史籍、诸子,从一字一义孤立地说明转向全面系统地探索。洪梧学识渊博,于经学功力浑厚,曾参与编纂《全唐诗》。
    洪梧工于词翰,初学词时擅长慢调,曾写下“双寺红边,五桥高处,万卷楼开。漫拟河阳温石,计十年推毂,多少英才。祭侄韩文,悼妻潘诔,先生逆旅谁陪。幸知我,漂蓬无藉,道湖山送老不须回。”这样凄婉的词章。
    洪梧初入梅花书院之时,因患足疾不方便行走,后精校《册府元龟》,日以继夜,过度疲惫以至双目失明。洪梧任教梅花书院之时,大张汉学之帜,其族子洪莹曾就读其间,并于嘉庆十四年(1808)会试中魁首(状元),使梅花书院声名大振。梅花书院生员中有王念孙、汪中、刘台拱、孙星衍等知名学者,刘文淇等俱是其赏识的高足弟子。洪梧著述有《辛壬韩江唱酬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安洪姓始祖及名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