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弹琴 发表于 2018-8-9 10:55:22

徽州方姓始祖及名人介绍

西汉末,丹阳县令方紘因王莽篡权,为避乱,从河南迁居安徽歙县东乡(今为浙江淳安),成为徽州方氏始祖。其后代繁衍于严、婺、越、九江、滁阳、莆田、徽、宣、池、秀、湖、常。后代名人主要有东汉名宦方储,唐代农民起义领袖方清,宋代农民起义领袖方腊、文学家方回,明代医学家方有执、制墨名家方于鲁,清代文学家方士庶、戏剧家方成培等。
    方储(?—93年),字圣明,歙东(今淳安)人。聪颖博学,曾注释《孟氏易》,知天文五行,精占卜之学。东汉建初四年(79年)举孝廉,授郎中。汉章帝一次召集文武大臣议事,令文官居左,武官居右。方储则居正中说:“臣文武兼备,任所使用。”章帝夸其才,将乱丝一堆,交方储整理。方储拔佩刀将乱丝斩为三截说:“乱必剪之,而后理!”帝嘉其胆识。出为句章(今余姚东南)令。又历任阜陵(今安徽全椒县)、阳翟(今河南禹县)令。后归奔母丧,克尽孝道;负土筑坟,种树干株。元和元年(84年)举贤良方正,对策第一,拜授议郎,转为洛阳令,升迁太常。永元五年(93年),和帝去城郊祭天,方储劝阻说:“天气当有变,御驾不宜出郊!”和帝不从。出城郊时,天气无变化迹象,和帝责储妄言欺君,方储忿然饮毒酒自尽。不久,天气突变,洛阳一片昏暗,天下冰雹大如斗,死者千计。和帝方悟储有先见之明,深为内疚,即召方储,而储已死。和帝悲痛欲绝:“储死,谁与我共治天下呢!”追赠方储为尚书令、黟县侯。命官护尸归葬歙东。
    方腊(?-1121年),又名方十三,安徽歙县人,一说睦州青溪(今浙江杭州市淳安县)人。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相传其性情豪爽,深得人心,加上有较强的组织才能,自身又出身贫苦,所以能号召很多生活困苦的农民。他于1120年10月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建立了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52县在内的农民政权。在当时影响很大,1121年夏起义失败,方腊被俘,被朝廷处死。方腊被处死后,歙县和淳安的一些地方的人还是很敬重这位农民起义的领袖。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许多地名,至今这些地方还有还有“方腊洞”、“方腊寨”等。 有一首"水氽童家店,方喇出二遍;水浸鳖背石,方腊又造反"的民瑶不仅指明了他居住的村子,还说明他的起义动机。宣和年间,农民茶叶卖不出去,卖了还不够交税。农民只好不采茶,采了的也忍痛倒在溪里。时值浙西大旱,七八月都不见有雨,禾苗焦黄,秋收无望,而官吏却逼税。方腊在宣和二年10月,方腊揭竿起义。方腊旗帜鲜明,主张实现真正的平等,"劫取大家财,散以募众",决心彻底推翻赵宋王朝,解脱天下所有劳苦大众。宣和三年四月,方腊在起义根据地帮源与宋军决战败北,被迫带亲信退往洞源村东北的石洞中躲藏,由于叛徒当向导,最后不幸被捕,被解往汴京。方腊起义打下了六州五十二县,威震东南半壁,从根本上动摇了北宋王朝的统治,北宋王朝从此一蹶不振,不久就覆灭了。方腊最后坚守的石洞被称为"方腊洞"。
    方回(公元1227—1307年) 宋末元初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字万里,一字团甫,号虚谷,一号阳山人。甫宋景定进士,媚于权相贾似道,似道败,又反而弹劫之。累官知严州、元军至,举城迎降。入元为建德路总管。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著作有《续古今考》、《文选颜鲍谢方诗评》、《桐江续集》,分类编选唐宋两代律诗为《赢奎律髓》,流传于世,甚有影响。标榜江西诗派,并倡“一祖三宗”之说,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其为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学问议论,一尊朱子,崇正辟邪,不遗馀力,居然醇儒之言”。所著有《虚谷集》,已佚,今存《桐江集》、《桐江续集》。
    方有执(1523~?),明代伤寒学家。字中行,号九山山人。安徽歙县人。他在《伤寒论条辨》一书中,着重阐释了卫中风、营伤寒、营卫俱中伤风寒之源,并重新整理《伤寒论》条文,是为此后伤寒错简派之始(见伤寒学派)。
 方有执自谓其天性鲁钝,“愚于儒且惮不能”,初亦未学医,后中年以两番因中伤风寒丧妻,五次以惊风殇子而发愤学医,于伤寒证治尤有心得。他认为《伤寒杂病论》集医道之大成,擅百世之宗师。而西晋王叔和重为编次时,已有所改移;及金代成无己作注,又多所窜改,致使习医者或以不全之书置而不习,或沿习二家之误弥失其真。故以20余年的时间,遍历于齐、鲁、川、陕等地,以访师求友,探究伤寒真谛。老而返家,“归田闭阁,考众李之殊同,返离异而订正。”八经寒暑,七易其稿,著成《伤寒论条辨》八卷,后附《本草钞》、《或问》、《痉书》各一卷。
 方有执对《伤寒论》的重改修辑,采取整移删削的方法,进行了通盘的订正与编次。他将有关太阳病的条文分为一、二、三卷,阳明病与少阳病合为第四卷,太阴病,少阴病与厥阴病合为第五卷将有关湿病、风湿、杂病条文以及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诸篇,合为第六卷。认为 “辨痉湿病证” 篇尚可信,认为“辨脉法”与“平脉法”二篇中有部分原书内容,合为“辨脉法”,此为第七卷。认为汗吐下可与不可诸篇是王叔和自为编述,置为第八卷。全书中对太阳篇的改动最大。他认为风寒之邪,分别侵犯人体营卫。风则中卫,故将因卫中风而病的条文编为第一卷,伤寒伤营,故将因营伤寒而病和曾冠“伤寒”二字的条文编为第二卷;同时又将风寒同时侵犯营卫的条文编文第三卷。此即他所主张的外感风寒发病的三种类型。他对《伤寒论》条文的考订编次确有新意,增强了原文的系统性、条理性,尤其反映了他对伤寒病的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认识。后经喻嘉言的大力提倡,概括为“三纲鼎立”之说,和者竟起,形成了著名的伤寒学说中的错简重订派,促进和发展了伤寒学说。
    方于鲁[明]万历时著名墨工。男。生卒不详。安徽歙县人。本名大滶,以字行,后改字建元。子嘉树,亦是制墨名工。方于鲁本是程家制墨工人,得程君房墨法。在三十岁前,所造之“九玄三极墨”,誉为前无古人。制墨有独创。为明代制墨业“歙派”代表人物。著有《方氏墨谱》六卷,列墨三百八十五式,计分国宝、国华、博古、法宝、洪宝等六类。墨谱为墨范的标本,绘刻极精工。《四家藏墨图录》著录有《文彩双鸳鸯》、《五岳藏书》等墨。制作优美精致,上有“方于鲁制”等铭文。《文彩双鸳鸯》墨为圆形,重一百四十点九克。通体漆衣,加以髹彩。两面边界和铭文涂金,铭文界栏填石绿,驾鸯图案施金碧朱蓝绛诸色,极灿烂绚丽。
    方士庶 (1692-1751)〔清〕字循远,一作洵远,号环山、天慵、小师老人、小师道人、天慵庵主,新安(今安徽歙县)籍,家维扬(今江苏扬州)。能诗善画,书法严密端秀,绘画笔墨敏洁灵秀,气势跌宕飞动,因心造境,以手运心,谓之为王原祁后山水第一。方士庶的山水画,承袭娄东画派黄鼎衣钵。山川得平远理法,笔触松动,气韵舒放。用色沉着,以墨为骨, 以色淡渲为辅,有沉稳凝重的效果,功力深厚,用笔灵动飘逸,神采生动,气晕骀宕,运墨滋润有泽,干湿浓淡,随机应变,长卷短册,皆能斟酌体势,务求变化。早有出蓝之目,时称妙品。兼善花卉写生。其得意之作,皆钤[偶然拾得]小墨印。复以书法名芜城。行楷结构严密,纯学董其昌。惜中寿而殁。著作有《黄山诗钞》、《天慵庵笔记》等。是“娄东派”卓有成就的名家。
    “千村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小狮道人生活的康(熙)、乾(隆)年代,看似笑语盈盈的太平盛世,实则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回光反照。众多的有识之士都明白,特别是文人墨客,更为敏感。所以,他们同统治阶级的政治保持一定距离,不肯随波逐流,混世媚俗,但又要依附于一定的封建经济。方士庶当然也不例外。他在扬州期间,经常成为大商人马氏兄弟玲珑山馆的座上客,但在政治上却不与其苟同。这点,在方氏作品里也若明若暗地有所反映。
    在《国朝画征录》中,张瓜田曾对方士庶的山水画作了中肯的评价,谓其画为“用笔灵敏”,谓其人“为艺苑之后劲”。方氏的诗,格律淡远,能与其画相惬,是乾隆初年扬州五大名诗人之一,与励樊榭、金冬心等人齐名。殁后,其诗稿由族叔方息翁点定。
    在美学思想方面,方士庶也有其自己的见解。他曾说守:“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景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练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天慵庵笔记》)这就是说,方士庶是把绘画看成为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思的东西。对古人画作,他则认为“不出纵横两字”。所谓“纵横”,指用笔的“长短大小断续顿挫”,用墨的“干湿浓淡魂魄骨肉”,立局的“宾主反侧,散聚交插”。很显然,他对绘画的要求是:以精妙的笔墨,“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表现画家的理想境界。方士庶所谓的“境界”,是因“心”而“造”的并非以客观现实为源泉,现多的是以古人的作品为根据,是“斡前辈之丰神,融作家之形制”。简单的几句话概括了中国绘画的整体精神,也勾描出学画时的临古之路。他强调主观的笔墨技巧之精绝的一面,是不可疏忽的。
    传世作品有雍正十年(1732)游苏州作《拙政园图》,图录于《神州国光集》》;乾隆元年(1736)作《溪山曳杖图》轴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二年作《鹤林春社图》轴藏南京博物院;三年作《夏山欲雨图》册页图录于《宋元明清名画大观》;十年(1745)作《江山佳胜图》卷藏沈阳故宫博物院;《山水图册》十开藏唐云大石斋;乾隆十四年(1749)作《椿萱芝桂图》轴藏四川省博物馆;《仿古山水图册》藏上海博物馆。
    方成培, 清代戏曲作家。约生于雍正年间。卒年不详。字仰松,号岫云词逸。徽州(今安徽歙县)人。幼年多病,未能应科举,布衣终生。方成培善词曲,论词律音吕尤精,著有《听奕轩小稿》、《香研居词麈》、《香研居谈咫》、《方仰松词榘存》等。戏曲作品有传奇《双泉记》和《雷峰塔》 2种,前者在清代被列为"违碍书籍",今不传,后者今存。《雷峰塔》是方成培的代表作。黄图□《雷峰塔》问世之后,曾被梨园改编。1765年乾隆南巡时,两淮盐商"延名流数十辈,使撰《雷峰塔》传奇"(《清稗类钞》),出现了又一种新本。稍后,方成培认为这种本子"辞鄙调伪"而重新改作,自云"遣词命意颇极经营,务使有裨世道以归于雅正"(《雷峰塔传奇自序》)。修改后的本子在场次结构上有所调整,改写了曲词宾白并补入每出的下场诗,但在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方面无大更动。同黄图的《雷峰塔》相比,1765年的本子和方本新增了"求草"、"水斗"、"断桥"等重要场次,故事情节更完善,白蛇形象更完美,剧中的法海则成为破坏他人幸福的恶势力的代表人物,因而作品的思想性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徽州方姓始祖及名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