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不分克拉 发表于 2018-8-9 10:37:42

徽州地理环境

    徽州处于长江以南,安徽的最南端,东面与浙江、南面与江西交界,西边紧靠安庆。属于皖南山区。其地域范围大致覆盖如今的黄山市、贵池地区的石台县、宣城地区的旌德、绩溪两县、杭州的淳安县、江西的婺源县。徽州境内遍布群山,著名的有风景秀丽的黄山和道教圣地齐云山。     古徽州所辖区域处于中国原始江南古陆地带的皖南丘陵山地,处在黄山南麓、天目山以北,境内奇绝名山列峙竞秀,清淑丽水注流争媚,由于大致位在地球北纬30度圈线周围,气候温润,野生动植物资源相当丰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其成为我国江南史前文明发祥地之一。从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区域分布状况看,古徽州主要因有漳水、率水、横江、渐江、丰乐河、扬之水、富资水、练江、新安江整个水系下汇富春江钱塘江入东海,又有婺江、阊江水系西注鄱阳湖入长江,故此属于“吴头楚尾”的“吴楚分源”之地,亦即江南吴越文化区域和楚文化区域的两者结合部。除此以外,还有梅溪、麻川河、徽溪、乳溪、杨溪、绣水等北向流经青弋江等水系而注入长江。    四周崇山峻岭环峙列布的徽州其高山海拔64%平均为1332米,另34%的高山海拔达1131米。境内腹部地带丘陵广连、河谷纵横,山环水绕之间,谷地及盆地被穿割围合,从而整合成若干片自然群落,由是构成诸县之境域。“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东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厄。即山为城,因溪为隍。百城襟带,三面距江。地势斗绝,山川雄深。自睦至歙,皆鸟道萦纡。两旁峭壁,仅通单车。……水之东入浙江者,三百六十滩,水之西入鄱阳者,亦三百六十滩。……船经危石以止,路向乱山攸行。……以此守固,孰能逾之。”(许承尧《歙事闲谭》卷18《越黄门郡志略》)由于自然屏障相对闭塞,陆路交通不甚便利,古代主要官道有自歙(徽城镇)--绩溪箬岭--宁国--黄池镇--和州--开封以及自歙(徽城镇)-绩溪箬岭--经太平县-池州大通镇--无为军庐江县--庐州--寿州--开封与江淮和中原相通。至于水路则主要有东线自渔亭--万安--屯溪沿新安江及自歙县西门--渔梁沿练江--新安江--(严州即今浙江省建德县)--浙江即富春江和钱塘江--杭州,该航线可行二百石舟船,西线有自祁门县沿阊江--江西省浮梁县--景德镇以及自婺源县沿婺水--鄱阳湖而入长江。四境之地凡出入要冲处,只要雄踞关隘凭险可以守防,这就使徽郡先民得获安全之感,于是每当中原板荡北方战乱之际,外域避乱求安的世族百姓便伴随着一股股的移民大潮纷纷迁徙入徽,世代安居、生息繁衍。与此同时,又因俗云“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特殊状况,古徽州田地贫瘠,所产至薄,且农人终年劳作,往往用力过倍而所入不当他郡之半,“地狭人稠,耕获三不瞻一,即丰年亦仰食江楚,十居六七,勿论岁饥也。”(康熙《休宁县志》卷7)故此北宋宣歙观察使卢坦就讲过:“宣歙土狭谷少,所仰四方之来者。若价贱,则商船不复来,民益困矣。”(罗愿《新安志》)南宋以后,人多地少粮缺的矛盾愈益突出,“土少人稠,非经营四方,绝无治生之策矣。” (许承尧《歙事闲谭》卷28)现实生存环境压力逼迫着许许多多的徽州人步入商途,竟致造成“钻天洞庭遍地徽”和“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康熙《徽州府志》)的局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徽州地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