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月冥静 发表于 2018-7-19 10:52:09

紫阳镇:朱熹故里 文化名镇

婺源县,位于赣浙皖交界地带,1949年由安徽划归江西管辖,有3项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个古村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预备名单,4个古村落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荣获中国旅游强县、中国最具影响力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休闲小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文物先进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等称号。婺源县城所在地紫阳镇,因境内有蚺城山而又称蚺城,生态优美,景点众多,是一个以文公厥里、绿色之城为主题,以一江两岸园林景观为主体,以浓郁徽文化风情为主要特色的山城。自古交通便捷,有九景衢高速、九景黄高速、京福高铁、九景衢铁路、景德镇机场、黄山机场等交通设施连通外界。紫阳镇名人辈出。乡贤朱熹,宋代理学大师,留下了《徽州婺源县学藏书阁记》、《方塘》等千古绝句,留下了“廉泉”,留下了广收门徒讲学的千古美谈,因而紫阳镇被宋度宗赐为“文公阙里”。乡贤江永,终生教书为业的大儒,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曾在西门城外“宜园”开学馆授徒18年。考水村人宋代胡伸,曾编修神宗日历和礼仪,被誉为“江南二宝”之一。考水村人胡炳文,元朝文学家,有《云峰集》、《书集解》、《春秋集解》等著作行世。“丞相”董诰,乾隆文华殿大学士。还是神话传说人物五通神的发源地、婺女(星)眷恋的热土。

一江两岸景色紫阳镇文化底蕴深厚。婺源自建县隶属歙州、徽州长达1200余年,因此紫阳镇的古村古建、学术思想、文化艺术、民风民俗等无不打上徽文化的烙印,在古徽州“一府六县”的格局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岁时节日赏“徽剧”、迎“板龙灯”,办喜事请“鼓吹”、“串堂班”, 娱神娱人“演地戏”、“ 扮抬阁”,中秋节孩童“烧宝塔”找乐。镇内地名都十分高雅,城池曰紫阳,四座城门曰锦屏、瑞虹、宝婺、璧月,四座便门曰环带、嘉鱼、保安、弦歌,山名曰儒学山,街巷名曰先儒街、儒学前,片区名曰西湖荡、武营坦。

板龙灯星江湿地公园。分布在星江两岸,长4.5公里,面积8万多平方米,是游客品味书乡文化、市民休闲煅炼的最佳去处。有亭台楼榭、景观带;有木质走廊、石步道;有亲水平台、浣洗埠;有白玉群雕、铜圆雕;有水流景观、夜景灯;有徽派茶楼、书画长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廉泉。位于东门大桥南端下侧,是一个两平方米的石凿泉池。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朱熹回乡扫墓,曾与门人漫游到此,小憩畅饮此水,泉清凉冽,“旱涝不盈涸,风摇亦不浊”,挥笔写下“廉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虹井。位于县城南门朱熹故居“文公阙里”左侧。井掘于唐代,六边形,直径1米,深约5米。相传朱熹父亲朱松出生时,井中气吐如虹,终日不绝;朱熹出生时,井中紫气如云,故立“虹井”石碑以铭记。朱子步行街。是一条风格古朴、别具特色、配套齐全、商贾云集的旅游商业步行街。街面铺设本地青石板,两侧房屋全部按传统徽派建筑外观统一规划设计。恢复了孔庙大门、文公阙里牌坊、四柱牌坊、金斗八角亭等历史遗迹。

步行街文化广场。占地6.8 万平方米,有婺源名人石雕、大型彩色喷泉、新潮灯光照明系统、“龙翔九天”龙柱、八根文化柱等,集中表现了书乡文化、戏曲文化、徽商文化、茶文化、砚文化、古建文化,以及优美生态环境和浓郁地方民俗风情。

文化广场县博物馆。国家重点博物馆,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县级第一馆”的美誉。馆藏文物达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就有数十件。新馆主体为现代徽派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展厅6000余平方米。设有婺源千年、茶乡美器、工艺珍宝、砚国明珠、明清书画和当代艺术等六个专题展厅,集中反映古徽州婺源的历史风貌和人文典故。此外,紫阳镇还有虹井公园、文公庙、文公阙里、婺女庙、婺女像、灵顺庙等人文古建,有米面、汽糕、子糕、野艾粿、灰汁粿、抖抖粿、清明粿、罗苏瘪、南瓜枣、豆腐渣粿等特色小吃。健康之旅   美丽之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紫阳镇:朱熹故里 文化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