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小女◎ 发表于 2018-7-8 21:12:43

寻访古城问政山


    前不久的周末,我与挚友相邀慕名前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问政山采风。问政山位于歙城东门,这里山川秀美、风景秀丽、翠竹苍翠,村庄散落且依山而居,有近三百多户村民,当地以盛产竹笋而闻名徽州,被誉为“中国贡笋的故乡”。     那天清晨,风和日丽、春意盎然。踏进问政山时,山岗的油菜花盛开了,成片的油菜花从绿油油田地跳出金黄色的笑脸,好像在包围着问政古村落。我站在山头远眺,只见漫山遍野竹子在枝条摇曳着连绵不断,平静时犹如在山体上铺了一张厚厚的巨大的绿毡。微风徐来,荡起了一轮又轮的波浪,使整座问政山仿佛也成了涨潮的海洋。我们沿着问政古驿道前行,听微风习习,竹叶婆娑,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宛如远古的清香。漫步其中,只觉得令人心旷神怡,有一种置身于世外桃源的脱俗感。
    雨过天晴的问政山,竹笋破土而出,同行的村民告诉我们,这里生态环境良好,土质为红泥沙,气候适中,特别适宜竹笋的生长,当地老百姓索性称清明前夕的笋为“白壳苗” 。我从同事老俞(家住问政山)处打听到,原来此地竹笋还与徽商有段历史渊源。南宋年间,徽商崛起,当时的临安(今浙江杭州)是徽商云集之地,徽商思乡心切,每到春天,家乡亲人都挖笋捎去。每次徽商从渔梁坝返程,经常从问政山挖来新鲜的笋子,切片切入沙锅再放入咸肉,用船上炭炉文火清炖,一路上笋香四溢,到了目的地,笋也炖熟了。亲友们打开沙锅,笋味香脆可口,笋肉特别鲜美,徽商品尝后感到宛如在家里吃鲜笋一样。这事很快被当朝皇帝知道了,下令进贡。从此,歙县问政山笋家喻户晓、闻名遐迩。
    漫步走进问政山,远处的古城墙蜿蜒绵亘于山上,山头有古城门,名问政门,墙面斑驳,古藤婆娑。仿佛在向过往行人叙述着昔日的风华,叙述着岁月的沧桑。我们穿过这道山门,看见周围方圆数十里连续山峦均生长着修长翠竹,一片茫茫的绿海。

    在问政上行走时,我见到村民满怀喜悦急切地挑着竹笋下山卖笋,忙同一位大伯聊起家常。他说:有时间去我家参观,家中的日常用品竹器也特别多,如竹篓、竹匾、竹茶筒、火篮等,都是自己农闲时制作的,还有家中竹椅、竹凳、竹床等,均是竹器。原来问政村的村民正利用当地丰富的毛竹资源,建设美好乡村,做起了竹文章。在另一处村民家中,我看见家里垫的席篾细如丝,薄如纸,编织缜密,图案美观大方,很受村民喜爱。村民俞老师告诉我:安徽省博物馆现收藏的明万历年间的“描金五彩果盒” 和清代的“金漆堆花圆果盒” 均用竹制骨架制作,外用细篾编制成花纹胫,涂彩漆描金花而成,两件工艺品均代表徽州传统工艺竹编的高超技艺。我想原来徽州自古竹材品种繁多,质地优良,细软坚韧,为发展民间竹编工艺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现如今“徽州竹编” 传统工艺技艺已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问政山不仅风光秀美物产丰富,而且人文历史厚重,古迹星罗棋布,当年有问政书院、庆钟楼、问政门等,如今这些历史古迹随着岁月的流逝都已不复存在,但是,山脚下的文公泉和紫阳书院依然历历在目,令人遐思万千。还有附近省级示范中学---歙县中学,不远处传来琅琅的读书声。我伫立关头,举目眺望,仿佛看到了当年朱熹父子读书讲学的紫阳山就呈在眼前,正在研究新安理学啊!我想徽州素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 之风,读书治学,一直是徽州人内心最为强烈的愿望。    秀丽的问政山啊!我真的感受到它平凡中的不凡,真的体会到它秀美中的内涵。它以特有的娇娆风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我赞叹这里的风光,钟情于这里的翠竹,更留恋这里的风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寻访古城问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