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海久橙 发表于 2018-7-7 22:55:18

皖南春晓:棠樾牌坊名天下











       在皖南徽州地区,牌坊与民居、祠堂并列为闻名遐迩的古建“三绝”,被誉为古徽州的标志性建筑。皖南牌坊又以歙县最为集中,历来享有“牌坊之乡”之誉。据史料记载,歙县历代共建牌坊250多座,现存牌坊82座。而棠樾牌坊群则是安徽省存量最大、保存完好的一处牌坊群。    牌坊是为宣扬礼教、标榜功德、荣宗耀祖、旌表贞烈而建的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在封建社会里,为了表彰在功勋显赫、贞洁道德、科举成就等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的官员士族和贞烈节妇,当朝政府常常批准在这些人的故里村头修建“功德牌坊”,借以宣扬忠孝节义的礼教思想,号召人们以此为榜样报效朝庭。牌坊作为一种文化性很强的特有建筑形式,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载体,同时亦为后人留下文化艺术和建筑技术的宝贵财富,被誉为中华文化的典型象征。    棠樾牌坊群位于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一连七座牌坊,自村口次第逶迤开去,拔地而起,古朴典雅,气势恢宏。虽然分别修建于明代和清代,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但形同一气呵成,建筑风格混然一体,是明清时期牌坊建筑艺术的代表作。    我们如今行走在这些高大牌坊下,仰首端详那些精美的雕刻和铭文,仔细聆听一座座牌坊背后的典故,可从中可以窥见古代社会政治文化和徽商发展崛起的某些片段,也搞清了当时科举、奖励和等级制度的有关设置背景。    古代牌坊的建造和规制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这与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紧密相关。从牌坊的建制级别来看,由低到高依次为敕建、圣旨、恩荣、御制。其中敕建的级别最低,由皇帝口批恩准即为敕建;假如皇帝以书面批准则为圣旨;若皇帝对有功臣民或显著事迹主动提出建立牌坊嘉奖则为恩荣;上述情形费用都为自筹,只有最高级别的御制为朝廷公费建造,可见其重要程度。  立牌坊不仅审批程序繁复严格,对于建造的规格也有着等第的严格区分。“牌坊的级别论柱而异,柱脚越多,级别越高。”而且“只有帝王神庙、陵寝才可用‘六柱五间十一楼’,一般臣民最多只能建‘四柱三间七楼’”。这些具体数字是等级制度的形式符号,是封建统治者在维护统治过程中的又一有力工具。    从牌坊表彰的内容看,也充满着当时主流的政治伦理趋向。为了表彰在为朝庭兴旺作出的杰出贡献的功德牌坊自不用说;科举中榜的牌坊则是统治者理解寒窗苦读的艰辛,满足历经千锤百炼终达皇榜的读书人的内心成就感和家族荣誉感,允许其建造牌坊以为鼓励奖赏;那些宣扬孝子、节妇和大富大贵光宗耀祖的牌坊,更多体现了巩固宗法制度的目的;而好善乐施的义字牌坊则是徽商“以商入仕,以仕保商”的成功道路的记录,反映了政治与经济互为融贯的密切关系。    一座牌坊就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是历代朝廷政府重视“精神文明”的记录,也是古代文化艺术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自为惊叹,不虚此行。



















   鲍灿孝行坊 建于明嘉靖(1552—1567)初年。牌坊挑檐下的“龙凤板”上镶着“圣旨”二字,横梁正反各有一对浮雕雄狮,显得颇为英武。额题“旌表孝行赠兵部右侍郎鲍灿”。据《歙县志》记载:鲍灿读书通达,不求仕进。其母两脚病疽,延医多年无效。鲍灿事母,持续吮吸老母双脚血脓,终至痊愈。他的孝行感动了乡里,经请旨建造此坊。又因为他教育子孙有方、被皇帝“荣封三代”。由于鲍灿的曾孙鲍象贤是工部尚书,所以皇帝赠鲍灿“兵部左侍郎衔”,并特地为其立坊。
    慈孝里坊建于明永乐年间。为旌表宋末处士鲍余岩、鲍寿逊父子而建,是皇帝亲批“御制”的。据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二人杀一,让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后来朝廷为了旌表他们,赐建此坊。牌坊上还铭刻了明永乐皇帝的《慈孝诗》日:“父遭盗缚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时。……鲍家父母全仁孝,留取声名照古今。”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听到这个故事后,欣然写下了“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的对联,并拨银将“慈孝里”牌坊重新修缮,又刻御题对联于其上。一座牌坊被几朝皇帝加封,这在我国历史上也不多见。




   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 建成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为旌表鲍文龄妻汪氏“矢贞全孝”、“立节完孤”而建。据县志记载,汪氏为棠樾人,26岁守寡后,含辛茹苦,终将儿子培养成歙县的名医。寡妇守节,抚子成立,被宗法社会认为是最大的孝行,所以族人为其请旌,建起了这座宛如其化身的牌坊。




     鲍淑芳父子义行坊 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1年)。据传,棠樾鲍氏家族当时已有“忠”、“孝”、“节”牌坊,独缺“义”字坊。其村鲍氏世家至鲍濑芳时,官至两淮盐运使司,掌握江南盐业命脉。他想求皇帝恩准赐建“义”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粮十万担、捐银三万两,修筑河堤八百里,发放三省军饷。此举获得朝廷恩准。于是,在棠樾村头便又多了一座“好善乐施”的义字牌坊。


    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 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年)。为旌表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劲三冬”、“脉存一线”而建。据县志记载:吴氏,嘉定人,22岁嫁入棠樾。29岁时丈夫去世,她立节守志,对前室的孤子元标视如亲生,尽心抚养,直至其成家立业。鲍元标也不负母恩,终于成为清末著名的书法家。年老之后,吴氏又倾其家产,为亡夫家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墓,安葬好丈夫和族属中没有钱安葬的人。“厚葬”也是对祖宗的孝顺,当然也值得颂扬。吴氏还尽心侍奉患病的婆婆到寿终。她在60岁时辞世。吴氏的举动感动了当地的官员,遂打破继妻不准立坊的常规,破例为她建造了一座牌坊。


    鲍逢昌孝子坊 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为旌表孝子鲍逢昌而建。据记载,逢昌的父亲在明末离乱时外出多年,杳无音信。清顺治三年(1646年),才14岁的逢昌便沿路乞讨,千里寻父,最后终于在甘肃的雁门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亲。他为父亲的背疽吮脓疗疮,并扶持父亲回到家中。旋又割股为母治病。其孝心遐迩,族人称“天鉴精诚”、“孝愈其亲”。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奉旨旌表。



     鲍象贤尚书坊明天启二年(1622年)建。为旌表鲍象贤镇守云南、山东有功而建。据县志记载:鲍象贤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初授御史,后任兵部右侍郎。他曾经远赴云南边防任职,使边境得以安定,当地百姓还为他建了生祠以示感恩。由于秉性亢直,卑视权贵,鲍象贤多次遭到奸臣的中伤,政治生涯几起几落。但他一直抱持“官不择位”的思想,廉智自持,不计个人毁誉得失,一如既往地效忠社稷,在死后才被追赠加封为工部尚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皖南春晓:棠樾牌坊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