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叶落 发表于 2018-7-5 10:58:56

鞭炮声声过大年,历溪古村味更浓

本帖最后由 zww011 于 2018-7-5 11:02 编辑

过年(春节)是中华汉族的最大节日,习俗隆重、历史悠久。农历将一年的最初一个月称为正月,第一天既正月初一,最后一个月称为腊月,最后一天为除夕。从腊月初八(腊八节)除尘(打扫卫生)开始,经腊月二十四(小年),到腊月三十(除夕),正月初一(大年),至正月初七(上七),过正月十五(元霄节),到正月二十(天穿节)结束。过年时,人们穿新衣、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走亲访友大拜年,整个年节是为一个过程,有序幕有高潮,时间科学,节奏合理,有始有终,充分展现了汉族人民的睿智。  年俗可能是从远古时期人们祭祀祖先及欢庆收获劳动果实的仪式经发展演化而来。传说,“年”是一种凶猛怪兽,其相貌狰狞,生性凶残,平时散居于深山密林中,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的夜晚便窜出山林,危害人间,待鸡鸣破晓时分便回山林,这可怕的一夜就是年关,是夜每户人家都提前做好晚饭,然后熄火净灶,把鸡圈牛栏拴牢,紧闭家门,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这顿饭吉凶未卜,故须办得丰盛,且全家人聚在一起吃,最后大家挤在一起闲聊壮胆,以待天明,从而形成了熬年守岁的习惯。守岁是重要的年俗,最早记载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称之“馈岁”,酒食相邀,称之“别岁”,长幼聚饮,祝福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为“守岁”。
  因“年”和“山魈”如同恶鬼一般,使人们胆颤心惊,于是人们便想起用燃爆竹、贴春联的方法驱赶,以表祛邪祈福之心愿。据《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妖恶鬼”。《祁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日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此为爆竹起源记载,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故除夕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春联又称门对、春贴、对子,均起源于桃符,上古时期有神荼、郁垒两兄弟住在度朔山上,常在树荫如盖的一棵桃树下阅百鬼,有恶鬼为害,便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在门上挂桃木左画神荼,右画郁垒来镇邪,谓桃符。公元十世纪,五代中后蜀皇帝孟昶要学士辛寅逊题桃符,后慊其词句欠佳,便自题“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于宫外,这便是我国的第一付对联。明朝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说:“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明定都金陵后,令各家贴对联,一律用红纸书写,朱元璋见一阉猪户不识字,曾亲题“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赠送。对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的愿望,至今成为了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宋史》载,宋神宗时,王韶的幼子南陔元宵观灯时被坏人背走,途中恰遇皇家车子经过,南陔呼喊被救,随车入宫,神宗赐他金犀钱以压惊,后过年时长辈们便仿效用红纸包给孩子们钱,以压受“年”之惊吓。  
历溪民风淳朴,年俗更甚,腊月便有蒸年糕、熬糖、杀年猪、做豆腐四大任务,过年时鞭炮声是此起彼伏,从村头响到村尾,煞是热闹,正月十五舞龙灯,家家户户接灯忙,正应了宋朝王安石《元日》诗中景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鞭炮声声过大年,历溪古村味更浓